专题讲义16 议论文阅读(讲)-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讲义16 议论文阅读(讲)-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ID:648914

大小:516608

页数:23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讲考点——考点梳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 体。议论文知识中常识性比较强,基本常识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的类型:事实论 据、道理论据;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文结构方式: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 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区 别。要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点是一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带有作者的观点。如“谈学 习”不是论点,没有作者观点;“学习能使人优异”,是论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论点提出的方式: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道理论据: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 言、警句等。 3.论证方法。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 式等来证明论点 ;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5)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论述带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 4.论证的思路。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起),承接开头,阐述论述的问题(承), 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转),最后归纳、总结(合),或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5.议论文结构类型: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 6.论证语言的特点。准确性(说理严密);鲜明性(情感分明);概括性(语言简明);生动性(有 感染力) 中考议论文考查对学生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提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能辨析论据类 型,概括论据,按要求补写论据;能辨识、理解论证的方法和方式,理清论证的结构;能分析关键性语句 的含义和作用,理解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能辨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 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具体考点如下: 1.寻找、归类、判断论点。 2.论据的认识、分析、补写。 3.分析论证方法、思路及其作用。 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5.不同的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6.分析语句含义。 7.联系生活,发表见解。 二讲题型——题型解析 (一)概括题 1.概括论点 【例题】阅读《底线》第 23 题: 底 线 冯骥才 ①一次,一位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 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不断更 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②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 防人的。”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 方吗?” ④我说:“上世纪 50 年代真有。到了 70 年代,我住在一座房子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白 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从来没被人偷过。”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⑥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一个物欲 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 底线也在下降。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 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 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⑦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买,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 友求荣”,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等等。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有 被全线突破的忧虑。 ⑧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 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正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 的水准线——文明。 ⑨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 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 脆弱的。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⑩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杂文选刊》2013 年第 7 期,有改动) 2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分) 【答案】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学@科网 2.概括内容要点 【例题】阅读下面的议论文第 24 题: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朋友很勤奋,工 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书,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 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但就如我们所看 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悬梁刺股、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 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是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 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往也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 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 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 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 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 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 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 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 为一次心灵之旅。 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功劳是教人成为 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尊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 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了,意念坚定了, 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略有改动) 2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好书的作用?(3 分) 【答案】 (1)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1 分)(2)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 品格。(1 分)(3)好书促人自省自知,教人成为自己。(1 分)(4)好书可使人心境开阔,学会尊 重他人、环境和自己。(1 分)(以上四点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二)分析题 1.分析论据及作用 【例题】议论文阅读第 17 题: 著述出书的最高境界 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 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也;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 境界也。”非常形象,生动,精到,被广泛认可。其实,著述出书也有三种境界。 其一,为满足追名逐利的私欲而著述出书。随着出版政策的宽松和印刷技术的发达,一些人写书出书 的热情汹涌澎湃,他们仿佛文曲星下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皇皇巨著隔夜而成,但是泥沙俱下难免鱼龙 混杂,沽名钓誉必然经典难觅,这样的书, ① 。 其二, ② 。如司马迁所言:“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遇而论书策以舒 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其实司马迁自己都是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于巨大屈辱之中,因“郁有所结而不 得通其道”。乃“述往事,思来着”,这才有了《史记》的问世,又如【甲】这样的书,情感充沛,令人 唏嘘,但常常困于个人小圈子。 其三,为完成立言传世的使命而著述出书,如孔门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论语》,内容广博, 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知论等等;弘扬了孔子思想,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 影响至深。又如【乙】。这样的书,寓意深远,警醒世人,其思想至今影响中国和世界。 相比而言,第一种其实根本算不上境界不值一提;第二种虽令人感叹,但大多郁结了个人之遭遇,境 界不够广阔;只有第三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敬佩敬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最高的境界。 17.从下面四个论据中选择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只填序号)(2 分) ①鲁迅为了改造国民劣根性,毅然弃医从文,愤世著书。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巨大,品味极高的精神文 化遗产。 ②傅雷以自己深厚的父爱吗,为儿子留下了充满拳拳爱子之心的《傅雷家书》。 ③诗人屈原,因屡屡遭受来自贵族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发愤抒情”,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离骚》《天 问》。 ④陶渊明远离浑浊官场,回归田园,给我们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答案】甲:③ 乙:① ——此类题是议论文考查中常考的,有填空、选择判断和简答的形式,赋值 2 分或 3 分。一般要求指出论 据的类型和作用。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本题就是选择题的形式,这个题目就是考查论据与论点 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 论点。)学.科网 2.分析论证方法 【例题】《底线》第 24 题: ……(见“概括题——概括论点”中文) ⑨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 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洁身自好,坚持一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 脆弱的。其实,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肆虐,依旧牢不可破。 …… 24.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分) 【答案】比喻论证。把“人的底线”比作“钢铁长城”,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人的底线可以牢不可破”的 观点,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3.分析文段的作用 【例题】《底线》第 1 题: ……(见“概括题——概括论点”中文) 1.选文 1-5 段举开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 分) 【答案】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议论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但文中也有叙述的文字。此类题就是要考查学生对叙述内容的作用及 与议论关系的了解。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文章的开头内容基 本是上提出问题引导议论的,要说明提出问题的方法。议论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主 话题引发议论、充当论据、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来分析。此类题一般为简答的形式,赋值 2 分或 3 分。 4.分析语句的含义 【例题】阅读《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 18 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1)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 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 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 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 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 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3)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 要 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 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4)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 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 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 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 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 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5)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 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 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 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 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6)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 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 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 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 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 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 的事情了。 (7)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 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来源:学,科,网] 18.请谈谈你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理解。(2 分)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答案】示例:这句话以“酵母”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优秀的巨大作用,优秀的人才随时随地都会受 到欢迎,同时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许多正能量。学科#网 5.分析论证思路 【例题】阅读《阅历与读书》第 13 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 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 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 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 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 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 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 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 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 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 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 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 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 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 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 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 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 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 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 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 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 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 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 分) 【答案】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1 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 证。(2 分)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1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三)表述题 【例题】阅读《底线》第 17 题: ……(见“概括题——概括论点”中文) 17.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 字,5 分) 【答案】一个中学生要有底线意识,考试,遵规守纪不作弊,这是底线,它存在每个学生心中,是每个学 生应遵守的底线,一旦有人突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抵制,而不应该是你“破”我“降”随波逐流。 ——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 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能联系生活和 学习实际,观点正确,表述合理即可。此类题一般为简答的形式,赋值 2 分或 3 分。学科%网 三讲方法——方法点睛 1.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1)要看文章的标题 (2)常出现的位置:(1)标题揭示;(2)开头提出;(3)结尾归纳;(4)议论过程中鲜明提出; (5)文章中没有提出,需读者自己归纳。 (3)注意标志词的词语:“所以”,“总之”,“因此”,“由此看来”“归根结底……”,“一言 蔽之”,“由此可见” 2.论证方法作用的表述: ①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例子,更充分更确凿地论证了……。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论证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④对比论证:通过……与……作对比,更突出地论证了……。 ⑤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的方法,使论述具有权威性,有说服力。 3.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结构中作用答点: 文首开头:提出中心论点,领起下文的论述。 文中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制造波澜,起承转合;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 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文末结尾:卒章显志,点明论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照应前文,前后呼应;引人深思, 言有尽而意无穷。 段首段尾:总领本段,总结全段,是对这一段文字论述内容的概括;有时也可能是分论点。 四练实题——随堂小练 一、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回答问题。(9 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 “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 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 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 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 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 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 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 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 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 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 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 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 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 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本段的中心话题是 ,中心论点是 。(2 分) 【答案】乐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 了 、 的论证方法。(3 分) 【答案】引出话题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解析】 试题分析:开头举例,一般都是来引出话题的。根据所了解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根据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判 断。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2 分) 【答案】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 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解析】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2 分) 【答案】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解析】 试题分析:从语言的语体色彩即“口语”的运用来分析其好处。学科&网 考点:分析议论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6 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 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 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 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 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 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 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 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2 分) 【答案】讽刺否定。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引号有哪些作用,根据语境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思想,从情感色彩上来判断引事号的 作用。学科*网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 分) 【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析】 试题分析:从第二段中即可摘引敌论观点,从第七段中“然而……”一句中即可摘引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 “总”“只”“一味”任选一词加以赏析。(3 分) 【答案】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 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 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 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 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3 分) 【答案】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 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 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反问句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从树起敌论的靶子,表达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引起读者注 意等角度来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3 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 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6.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3 分) 【答案】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 20 年献血 6 万毫升,为希望 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 12 万元,先后资助了 180 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 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 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 上。 【解析】 试题分析:举几个为国报效做出巨大贡献的现代名人,说明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对国家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 [来源:学&科&网]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7 分)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 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 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 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 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 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 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 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 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 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 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 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 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 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 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 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 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 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 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 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 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 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 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 分) 【答案】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 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3 分) 【答案】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 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 2.3 两段的内容来概括“如何读书”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学%科网 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3)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 形成人生的感悟。”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3) 【答案】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 明 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先根据“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这一事例引出本 段的观点,接着列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这一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补充说明“活 读”并不是不认真读。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3 分)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 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6.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3 分) 【答案】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解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五练原创——预测提升 一、议论文阅读。(15 分) 事 业 篇 柳斌杰 自然造物,最美好的莫过于人的生命。然而它来去匆匆,惟其珍贵而短暂,所以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 每一代青年,在人生之舟起锚开航之际,总要探索人生永存的秘密。 把它裹进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之中?把它交给吃喝玩乐的享受?把它关在金钱筑起的象牙塔里?把它置于 戒备森严的高楼 深院?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一生。在前人用 生命所写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告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贼。金钱、财产、享乐, 都只能是人们生活中的奴仆,一旦让它们变成人生的主宰,那将是最大 的不幸。人们不停地探索,终于找 到了人生永存的保险柜,这就是伟大的事业。 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它植根于人民幸福的土壤中,汇合千千万万的人生,永远生气勃勃,枝繁叶 茂。谁的人生与事业不分离,谁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进步的事业是永存的。把人 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它就同事业一样永远年轻,不会消失。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 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 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 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 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 生的不朽丰碑。 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业相比,共产主义事业是最宏伟的,它将给人类创造彻底的、全面的、永恒的 幸福。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英名和业绩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我们为能赶上这样辉煌的时代而自 豪。新一代青年,只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那无疑就是在建造人生永存的金字塔。 时代的发展总是把我们青年置于新的起跑线上,注目那无垠的空间和广袤的大地,也许你会感到自己 的渺小。是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伟大的事业需要汇集平凡的劳动。只要胸怀共产主义的伟大 理想,脚踏实地为之奋斗,把人生献给你的岗位、你的工作、你的祖国,你的人生就将洋溢着永久的光彩。 (选自《中国青年》1984 年第 6 期) 1.全文论述的中心是 。(2 分) 【答案】伟大的事业使人永存(生命的意义在于事业) 【解析】 试题分析: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开头。“终于找到了人生永存的保险柜,这就是伟大的事业。”可以 概括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事业等。学&科网 2.支撑文章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是: ; 。(2 分) 【答案】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 【解析】 3.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有 。(2 分) 【答案】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解析】 试题分析: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4.第四自然段中事例的分类及排列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2 分) 【答案】“孔子、司马迁、鲁迅”——文学类,由古到今;屈原、岳飞、郑成功——爱国精神,年代由远 到近;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 ——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由古代到近代;蔡伦、祖冲之、毕升——科 学技术,时代的先后排列次序。 【解析】 试题分析:先按不同的事业贡献分类,有文化类、精神类、革命类、科技类,每一类中再按人物所处的时 代的先后排列次序 5.说说你对下面几个短语的理解。(4 分) ①人生之舟起锚开航 ②金钱筑起的象牙塔 ③人生的蟊贼 贼 【答案】①刚刚踏上社会之时 ②迷恋金钱的小天地 ③酒色财气等腐蚀宝贵人生的东西 【解析】 6.关于事业,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请写下来。(3 分) 【答案】根据实况评改(千万别摘抄文中的句子代替,要有自己的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要有自己的观点,千万别摘抄文中的句子代替,要有自己的表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8 分) 主动是金 ①有人说:沉默是金,因为祸从口出,许多麻烦和厄运往往因为自己的多嘴;而且沉默可以表示深沉, 表示有力,表示有城府。有人说:慷慨是金,因为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要你能大方的给,必能得到丰 厚的回报。有人说:坦诚是金……也许这些都不错,但我认为,主动才是真正的金,才是自己拥有的真金, 才是别人无法抢夺的金。 ②主动是金,首先是因为它是良好精神状态的源泉。人生与事业的成败,决定于人的精神状态,而良 好的精神状态又是以主动性为基础和前提的。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必然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爱心, 对事业充满热心,对他人充满诚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样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对本职工作则极富责任感。每天都能以饱满精神去迎接工作挑战, 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这样,你的内心同时也会变得越发有信心,别 人也会越发认识到你的价值。 ③主动是金,还在于它是一条激活人的内在潜力的魔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无所成就不是他们的内在潜质不具备,而是这种潜质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两位教育 研究工作者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向某小学提供了一份名单,说那是从一项测验中发现的学生天才。其实这 些学生都是随机从该校学生名单中抽取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 学生高出许多。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人的潜能与其主动的心理状 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人的内在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潜能就会得到最大发挥,甚至能使平常人做出超常 的事情。 ④主动是金,更因为它是人与外部环境偶合的调适器。人生存、工作都是有环境的。环境是外部强加 给我们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绝对无所作为的,他可以积极主动地与环境 进行“互动”与“适配”。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主动性,他来到某个环境中就会迅速适应,并且会在自己 的努力下使不够理想的环境有所改善。没有主动性的人,则很难与外部环境“接轨”,既适应不了环境, 更改善不了环境,也不可能与环境的变化俱进,好的环境还有可能变坏。 ⑤所以,我呼吁:做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吧!因为,在他们面前,天空总是蓝蓝的,空气总是新鲜的, 人生布满了鲜花,事业充满着诱惑。他们,只有他们,才拥有金子般的生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5 分) 【答案】主动是金。(或:主动才是真正的金,才是自己拥有的真金,才是别人无法抢夺的金。)(2 分) 它是良好精神状态的源泉,它是一条激活人的内在潜力的魔杖,它是人与外部环境偶合的调适器。(各 1 分)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 C。学*科网 2.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 分) 【答案】内容:写出不同的人对“什么是金”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1 分)作用:引出作者的观点。(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分析。第一段是起始段,从议论文“提出问题”这常规方法来分析其 表达观点引起议论的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 B。 3.第④第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4 分) 【答案】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各 1 分)示例一:“主动是金,更因为它是人与外部环境偶合的调适器”, 用了比喻论证,通过把“主动”比作“调试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主动是金的道理。(举例 1 分, 分析 1 分)示例二:通过把有主动性的人与环境的偶合情况和无主动性的人与环境的偶合情况相比较, 突出论证了主动是人与外部环境偶合调适器的道理。(举例 1 分,分析 1 分) 【解析】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 分) 【答案】做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就能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环境适应能力,就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和对事业 的好奇心等。(答出 3 点即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前一句“做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吧!”理解句中喻体的含义,分析“做一个有主动性的人” 对人生有哪些益处。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人生不能被动,生活需要主动。只有主动,才能不断的获得上进的机遇;只有主动,才能超越别人; 只有主动,才能牢牢的把握胜券。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做就是“主动”?(4 分) 【答案】: 主动,就是从时间上超前一步,态度上力求积极一点,动作上敏锐迅速一点……(言之成理即 给 2 分)“联系实际”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词语,从“上进机遇”“超越别人”“把握胜券”中选一点结合实际谈感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学科@网 三、阅读下文(11 分) 中国人的“忍” ①“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②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③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败走麦城的也不少。唐代高宗时,张 公艺不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圆满,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 高宗喟叹,原来如此。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业,真个是“无度不丈夫”; 后来却张扬高调,浑然忘记了“忍”字,颇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横死吕后之手也就不冤。 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着当下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 “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收获;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 ⑤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 易屈服于公众舆论。”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 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头。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能 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⑥一个忍字,两副面孔。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鲁 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无异于行尸走肉。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 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⑦“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暂时的隐忍蛰伏自是上策,然刀 为利器,久忍终恐伤人。 ⑧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必为之事。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 分) 【答案】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必为之事。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选文第三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3 分) 【答案】对比论证。对比了忍的成功和不忍的失败,鲜明地证明了该忍时候要忍的道理。 【解析】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第二段结尾处的“忍受”、“忍耐”两个词语是否重复累赘?为什么?(2 分) 【答案】不重复。“忍受”是把痛苦磨难等勉强地承受下来。“忍耐”是把痛苦的感觉和想发作的情绪抑 制下来。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辨析两词意义上的差别,一在“受”即“接受”,一在“耐”即“经受”,再根据本文作 者所议论的问题加以具体解释其含义的不同。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4.“忍”是一柄双刃剑。请具体谈谈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把握“忍”的“度”(3 分) 【答案】对伤到自己的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就忍下来,不必斤斤计较;对必须付出的磨难代价,如学习的 艰辛,锻炼的艰苦,都要忍受下来。但是,对于坏人坏事,对于有损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思想行为, 我们要敢于大声说“不”,并且当出手时就出手! 【解析】 试题分析:从根据所遇事情的性质和影响(危害)在大小来决定“忍”与“不忍”这个方面分析说明道理 即可。学科.网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