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义15 说明文阅读(讲)-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讲义15 说明文阅读(讲)-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ID:648907

大小:497664

页数:21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讲考点——考点梳理 说明文是客观介绍事物状貌、性质特征和事理的文章,所以说明文在内容上分“事物说明文”和“事 理说明文”,它是一种实用文体。中考中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就是说明文文体本知那几个常识点: 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即说明文所要介绍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说明对象的“特征”,即说明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 标志。这两者学生往往混淆,或合二为一。“对象”是“物”是“理”,“特征”是它们某些方面表现出 的“特点”,在考查中,学生要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此考点是中考说明文阅读考查中必考的最为重要的考点,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1)分类别:就是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 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作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 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2)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作 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3)作比较:将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或突出说明其中一者的特征,或同时说明 比较者各自不同的特征。将两个事物,常常是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 物的特征。 (4)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 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作用:举例说明 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5)打比方:用形象的比喻突出事物某一特征,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要与“举例子”“作 比较”区别开来,在文字上,“如”有时是“举例子”,有时与“像”同义,是“打比方”,有时“如…… 一样”是“人比较”。“比如”“譬如”是“举例子”。 (6)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确数、概数、分数、约数)来说明事物在数量、程度、范围等方面的特 点,以准确地说明事物。只是陈述时间不起说明作用的年份数字,不是列数字。 (7)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下定义要求完整,句子前后可颠倒;作诠释不要求完整, 句子前后颠倒,意思有时就说不通。 (8)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 介绍事物。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9)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逼真,使人有鲜明深刻的印象。 《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石柱上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字态万状, 惟妙惟肖”,很好地展现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学科#网 (10)列图表:辅助文字说明事物,具有简明、概括、形象的特点。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也就是按照事 物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顺序,这种顺序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以及说明事物或事理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 (2)空间顺序。说明某事物的形状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特征,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往往是按照从 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从前到后、由远到近等顺序依次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文在介绍 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 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事物说明文一般用空 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逻辑顺序,这两类说明文在说明其对象的发展变化时一般用时间顺序。一般来 说,判断不同空间和时间顺序,即是逻辑顺序。 4.说明文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 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5.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概括性强。这是这种文体语言的先决条件。在这个前提下,它们的 语言才有的以平实见长,即为“平实说明”,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即为“生动说明”,这是指说明文的 语言风格。 二讲题型——题型解析 (一)概括题 1.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例题】阅读《细菌发电前景广阔》第 13 题: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 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 1910 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 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 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 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 80 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 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 高生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 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 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即使这样, 还有 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 1000 千瓦的细菌发电 站,仅需要 10 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 200 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 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 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 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 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 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 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 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 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 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 来即可成为现实。 13.“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其中两点优势。(4 分) 效率高 【答案】(4 分)不污染(无污染)(答“少污染”不给分) 成本低(低成本)学科%网 2.概括文或段内容 【例题】阅读《能藏善跑的草兔》第 14 题: 能藏善跑的草兔 ①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种野生哺乳动物——草兔。 ②草兔的体型较大,体长约 40~68 厘米。身体背面毛色由沙黄色至深褐色,通常带有黑色波纹;体侧 面近腹处为棕黄色;耳长 10~12 厘米,耳端有窄的黑尖;尾长 7~15 厘米,尾背有显著的黑色斑。 ③草兔的食性简单,以各种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为食。春夏之际,它们食植物的幼苗;秋季,以 植物种子为食;冬季,大雪封山,草兔只得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埋在下面的植物茎根充饥,有时还啃食 树皮。 ④草兔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捕食者。在过去,狼和狐狸都曾是草兔的重要天敌,但现在大部分 地区的狼和狐狸都已经灭绝或非常稀少,人成为它们最常遇到的也是最令它们恐惧的天敌。 ⑤在与捕食者的长期周旋中,草兔练就了一身避敌的好“兵法”。 ⑥草兔善于隐蔽。春末至秋初,草兔以葱郁的植物为天然庇护,在农作物、草丛、灌木丛和幼林等隐 蔽处自由穿梭。秋末至翌年初春,树木落叶,百草凋零,它们会用前爪迅速挖掉草丛或灌木丛里面的杂草, 形成一个浅浅的、有少许松软浮土的临时巢穴。巢穴长约 30 厘米,宽约 20 厘米,刚好可以容草兔藏身。 临时巢穴正前方的枯草已被草兔压断或折断,视野开阔;两侧和后方的植物保持完整。遇到强敌,草兔就 在这种巢穴中躲藏不动。由此可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深意。 ⑦通常,草兔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兔道”。它们在草丛、灌木间踩出仅比一只 成人鞋稍宽的小道。有趣的是,每只草兔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区域,行走路线很少与其他个体行走路线完 全重合。这样出行不仅节省体能,还便于它们快速躲避天敌的追捕。 ⑧遇到天敌时,草兔往往选择适宜的路线逃跑。它们的前肢短,后肢长,适于在平地或缓坡奔跑。受 到惊扰时,草兔会尽量向地势较高处奔跑;若有人阻挡,它们往往会绕道迂回奔向地势较高处;无法绕过 时,便向一侧奔跑,很少选择直接冲向下方的路线。跑起来,它们两耳紧贴颈背,躲树木,跃小坎,一路 狂奔,如履平地。 ⑨到了繁殖季节,草兔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使它们暂时“忘记”了环境中存在着的虎视眈眈的捕食 者,进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据资料记载,草兔每胎产仔 5~8 只,可谓“.兔丁兴旺....”.。较强的繁殖能力, 使草兔家族千百年来虽历经风雨却仍然繁盛不衰。 (文/姜雅风,有改动) 14.文章从草兔的分布、____ 、___ _、避敌能力和____ 等方面说明了草兔的 特点。(3 分) 【答案】(3 分)体貌、食性、繁殖 3.筛选信息 【例题】阅读《能藏善跑的草兔》第 15 题: ……(见上文) 草兔避敌的“兵法”有哪些?请分条概括。(3 分) 【答案】(3 分)善于隐蔽;踩出“兔道”,快速躲避;选择适宜的路线逃跑 ——这是对说明文筛选文中信息的考查。筛选信息属于“概括内容”类的考查题,由于在说明文阅读考查 中“筛选信息”经常提到,所以我们单独作为一项提出讲解。“筛选信息”概括要求或从某一方面或 从全文来“选”出有关信息点,简要解答,一般要求逐点逐条。阅读科技说明文文本,因其文体科学 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学生应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此 类题有选择判断、填空、简答多种形式,赋值 2 至 5 分。尤其是选择判断题比较流行,四个选项,要 求学生判断所列信息与原文比较“错误”或“正确”一项。学科&网 (二)分析题 1.分析说明方法 【例题】阅读《植物不失眠》第 19 题: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 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 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 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 69 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 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 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 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 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 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 1℃。正是 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 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 11 时至下午 2 时,关闭叶 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 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 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 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9.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 分) 【答案】 (1)作比较。(1 分)(2)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1 分)(3)作用在于突出植物 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1 分) ——考查中一般都是把解答说明方法和作用结合在一起,是两个答点。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 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 其作用。解答时要注意易混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要与“举例子”“作比较”区别开来,在文 字上,“如”有时是“举例子”,有时与“像”同义,是“打比方”,有时“如……一样”是“人比 较”。“比如”“譬如”是“举例子”。 此类题有选择判断、填空、简答多种形式,赋值 2 至 5 分。 2.分析说明顺序 【例题】阅读《植物不失眠》第 20 题: ……(见上文) 20.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2 分) 【答案】 (1)逻辑顺序。(1 分)(2)先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再探讨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1 分) 3.分析说明语言 【例题】阅读《能藏善跑的草兔》第 14 题: ……(见“概括题——概括文或段内容”中文) 14.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答案】(3 分)“兔丁兴旺”说明了草兔产仔多,繁殖能力强,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 ——这类题有两个方面的考查点,一是对说明文中词语、句子或整篇语言风格(对生动说明而言)进行品 析,如本题中“表达效果”就是这个考查点。可从语言的生动性、说明事物的形象性、突出说明对象 特征方面进行解答。二是对说明文中限定性的词语(如副词)的作用从“准确性”方面进行解说。此 类题有选择判断和简答两种形式,赋值 2 至 5 分。学科*网 (三)表述题 【例题】阅读《“孔孔洞洞”话峄山》第 18 题: “孔孔洞洞”话峄山 梁金惠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 582.80 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 10 公里许),但有文则名, 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 25 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 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 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 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 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 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 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 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 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 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 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 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 亏他能写得出来。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 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 万古奇绝”的赞赏。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 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 殿”三个大字。这些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 齐武平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 着婉约。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绩的 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小篆体,是我国文字规范化的开 始。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的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 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 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的话,那峄山之麓的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 阳书院的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的高 15 米、宽 8 米 的独体“鼇”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刻之最,可称奇绝的是在此字的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 字均在一米以上,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的一块完整的石壁上,正代表了“独 占鳌头民族魂”的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的文化特征。 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其三大原则,即 变易、不易和简易。峄山的变化在于它的演进,不易的是它的坚硬和顽强。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的中 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 1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峄山文化和精神的认识。(5 分) 【答案】峄山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 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峄山精神:坚硬顽强,永不止息,独占鳌头的民族魂精神。学科@网 三讲方法——方法点睛 1.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来源:Z&xx&k.Com] (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 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 点归纳起来进行整。 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 整合信息。 2.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 时间顺序——抓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抓空间方位词;逻辑顺序——注意事理上的逻辑关系。 是事物说明文考虑“空间顺序”,是事理说明文考虑“逻辑顺序”,两类说明文中说明其对象的发展变化, 考虑“时间顺序”。一般来说,判断不同空间和时间顺序,即是逻辑顺序。[来源:学。科。网 Z。X。X。K] 3.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方式: 举例子:准确直接具体地说明了××特征。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令人信服。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化抽象为具体,更易理解。 分类别:更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了××。 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使说明清晰鲜明。 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本质特征。 列图表:直观简明地说明了××,增强说明的直观性。 4.分析说明语言的方法: (1)抓住说明文语言生动性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考查语言准确性,要注意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 般”、“极个别”、“大多数”、“仅仅”等词语。格式: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四练实题——随堂小练 一、阅读课文《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小题。(14 分) 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 兆。 ②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 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 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 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 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 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 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 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③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 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 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 分) 【答案】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章 开篇就明确提出“经验告诉我们”,看云层的厚薄来判断天气,按要求直接引用句子,不 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 (4 分) 【答案】第②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它们的共同点:都很美,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第③ 段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共同点: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共 4 分)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第②段与第③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 分) 【答案】不能调换(1 分)。因为第①段先说晴天云,后说雨天云,所以②③两段要照应,才显得有逻辑顺 序(2 分)。 (共 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就安排好了下文说明的顺序,所以不能调换,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学科.网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这句用了 的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2 分) 【答案】打比方(比喻)(1 分) 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卷云的形状,让读者更容易掌握看云识天气的知识(2 分)。 (共 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最为重要的知识点,学习说明文,在写法上主要是学习掌握说明方法,平时 学习时要注意归纳识记。说明文中,说说明的事物“像”什么,一般来说是打比方说明。本句把云比 喻成“羽毛”“绫纱”,主要是说明去轻江薄的特点。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文中划线字“往往”、“常常”、“一般”和“常”不能去掉,理由是什么?(4 分) 【答案】这四个词在句中都起限制的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共 4 分) 【解析】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阅读《安全的空中旅行》,完成第下列小题 安全的空中旅行 ①现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但总有些人会认为飞机不安全。即使不得不乘坐飞 机出行,整个飞行过程也是惶恐不安的。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乘坐飞机不安全呢?他们在担心什么? ②很多人认为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不管汽车还是火车,如果遇到机械故障,一般可以停下来检 修,等待故障解除或救援,而飞机就不同了。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 2—4 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 相反,如果你认为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可以在行驶中随便停车检修,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近年来无论是在公 路上还是在高铁上,都出现过因停车而造成的重大事故。 ③颠簸在飞行中比较常见。遇到气流颠簸,飞机就变成了一个载着几百人的过山车,忽上忽下,乘客 轻则心惊肉跳,重则人仰马翻……我们不得不承认,飞机颠簸起来可不像汽车在路面上颠簸那样。大型客 机飞行在大气对流层的上部,接近平流层的底部(8000—11000 米),对流层就是风雨雷电的所在之处。还 好,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 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④不过,阳光明媚时,你也别洋洋得意,高空中才真是“无风三尺浪”。即使在没有云的高空,飞机也经 常遇到“晴空颠簸”。这是大气活动造成的,通常出现在 6000米以上的高空,是与对流云团无关的乱流,气 象雷达也监测不到。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地听从 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 ⑤有些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会问:为什么不给我降落伞?万一……我还可以跳伞!跳伞这事可不是一 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展。从几千米高、-40℃ 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 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有勇气和自信吗?而且几百人从 4—6 个 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 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与其 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化险为夷。 ⑦无数事例证明: 。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 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 8200 年才有可能遇到一次飞行事故。 (选自《科学 Fans》2012 年第 12 期,有删节) 19.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空中旅行是安全的。 20.本文说明内容是“安全的空中旅行”,第②段却花了大量笔墨写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请谈谈这样写的 好处。 21.给第⑦段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使句子符合文意。 22.上飞机时有乘客要求发放降落伞。如果你是空乘人员,该怎样向乘客解释? 【答案】 19.即使遇到故障,飞机也有备用发动机使它安全降落;遇到恶劣天气,飞机装有气象雷达,基本能够避 开恶劣天气;晴天若遇到暗流,飞行员有足够的时间和处理预案。 20.这样写实为了将飞机与陆地上的交通工具做比较,突出飞机的安全性高。[来源:Z.Com] 21.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或者乘飞机旅行是安全的)。 22.不能随意发放降落伞,理由有三:其一,跳伞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其二,跳伞队高度,温度,空 气状况,着陆点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三,人多窗门少,很危险。 【解析】试题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用大量笔墨来写次要内容就是突出主要内容,由此 判断两者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说明突出的内容即:突出了飞机的安全性高。学#科网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 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 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 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 50 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 岁后主持拟 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 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 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 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 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 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 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 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 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 30 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 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 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 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 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 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 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 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 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 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 1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选取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周有光教授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走出舒适区必须要“求极限”。 B.非洲的蝙蝠之所以能够杀死毛驴,是因为毛驴被“舒适”吞噬,安逸享乐。 C.题目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树以人的生命。 D.有些人过了 30 岁就“死”了,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下去的动力和活力。 16.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7.指出第④段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8.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请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 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的理解。 【答案】 15.B 16.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17.举例论证,列举了杨善洲卸任后植树造林和陈光保离休后进山开荒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走出舒适区, 有时候需要讨苦吃”的论点。 18.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取概括,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 断、完整的句子。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 的境界。学%科网 18.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本文应该围绕“目标远大者从不满 足于某个特定高度”进行作答。 五练原创——预测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10 分)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1)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2)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 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 30 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 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 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 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3)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 200 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 消失。 (4)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 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 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 宜人。 (5)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 31 亿多次 闪电,平均每秒钟 100 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 52700 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 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 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 10 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 间被加热到 3 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 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 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 5 亿吨。这 5 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 5 万个年产 1 万吨 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2 分) 【答案】(1)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将更加严重(2)世界各地冷热将更加不均衡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对说明文筛选文中信息的考查。阅读科技说明文文本,因其文体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学生应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这里学生从原文总结出 “水荒将更加严重”和“冷热将更加不均衡”两点即可。[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第(2)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 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答案】不能。“往往”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些年份台风带来的水分不足 25%的特殊情况,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解析】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 分)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闪电的放电量的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失去一座巨 大的“化肥厂”。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 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作答 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此处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闪电的放电量的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失去 一座巨大的“化肥厂”。学&科网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2 分) ① →② 氧化碳=>二氧化碳→③ →④硝酸+雨水=>氮肥 【答案】①氮+氧=>一氧化氮③二氧化氮+雨水=>硝酸 【解析】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 分)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 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国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 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 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 时候,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 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 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切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 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 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1.选文说明的内容是 ,写作的顺序是 。(2 分) 【答案】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 序,说明具体事物的一般用时间或空间顺 序,说明抽象事物如本文介绍自然现象解释原理的一般用逻辑顺序,即先摆现象,再分析原因,解释 原理。本文属于逻辑顺序中的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说明岩石受到外力的破坏作用,形象生动。(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 岩石被许多外力的共同作用而遭到破坏。 【解析】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 明了岩石被外力的破坏。(4 分) 【答案】风吹日晒雨淋、空气和水、地面和地下的生物、人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文意,抓住作者所说明的事物,分析文章的层次,然后概括每一层的内容。学*科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就像砂轮在用力地转动”“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这两处比喻能否互换,为什么?(2 分) 【答案】不能换,前者比喻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后者比喻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符合事物的特点。 【解析】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是否定的,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 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4 分) 地球的外衣——大气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层空气好像地球的外衣,在科学上叫大气层。 大气层非常厚,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十分稠密,越往高越稀薄,在海拔 6 到 7 公里的地方,空气的密度 就减少了一半;在 500 公里的高度,大气已经十分稀薄。 大气层可以分成好几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 紧贴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 11 公里,这一层的空气最稠密,总重量占全部大气重量的四分之三还 要多。在这一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温度越低,每升高一公里,温度差产多下降摄氏六点五度,低处热, 热空气就往上升;高处冷,冷空气就往下降,这就形成了对流,所以这层空气叫对流层。 空气对 流就形成了风。再说,对流层里有大量的小蒸气和灰尘之类的微粒,因而会形成云、雾、雨、 雪。刮风下雨是对流层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 80 公里。在平流层里,高层和低层的大气温度几乎没 有变化,差不多都是摄氏零下五十六度,因而空气没有上下方向的对流,所以叫平流层。由于平流层里的 水蒸气非常少,没有云雨等现象,所以适宜飞机飞行。 从平流层往上,直到 800 至 1000 公里的高处,是电离层。这里的空气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强 烈照射,分子被电离成带电荷的离子,所以叫电离层。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给无线电通讯带来好处。 电波沿地面只能传播 100 公里远,通过电离层反射回来,可以传送 2000 公里外,晚上,我们能听到远方的 电台广播就是这个原因。 电离层还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就是极光。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 子猛烈冲击引起的发光现象。电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总是偏向地球南北两极,所以极光都发生在两极 地带。 在电离层以上是扩展层,因为这里离地球很远,地球的引力非常小,空气分子就经常逃离散到星际空 间去,所以叫扩展层。扩展层并没有明显的边缘,几乎延伸到了3000 公里以外,从这里逐渐过渡到宇宙空 间。 大气层实在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的外衣。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 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太热,夜晚太阳落山以后,才不会变得过冷,为人 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这件外衣还象一件盔甲,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 我们的安全。大气层真是一件宝衣啊! 1.什么叫“大气”?什么叫“极光”?请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给二者各下个定义。(4 分) ①大气是 ②极光是 【答案】①大气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②极光是太阳射来的电子流跟电离层中稀薄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引 起的发光现象。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简述大气层和大气层中的“平流层”的主要特点。(2 分) ①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 10 个字)。 ②平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①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或空气低浓度高);②空气向水平方向流动。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文中有关“平流层”文字内容,抓住关键词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大气层大体上分为四层,最后一层的名称叫 。这四层是按 顺序来说明的。(2 分) 【答案】扩散层;空间(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空气由浓到稀”)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然后根据提示“四层”来判断其说明 的顺序。学@科网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对流层中刮风下雨是经常的事,其原因:(4 分) ① ② 【答案】①对流层中温度下高上低,空气对流而成风;②对流层中有大量水蒸气和尘土之类微粒,遇冷而 成云、雾、雨、电。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有关“对流层中刮风下雨”的内容,针对问题“原因”,抓住关键词“水蒸气”“微粒” “遇冷”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除“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一项外,还有两项作用,它们是: ① ;② 。(每项表达不得超过 20 个字)(2 分) 【答案】①调节地球昼夜温差,使之适于人类生存;②为地球抵挡陨石、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