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篇阅读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篇阅读训练

ID:647365

大小:402.2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名家名篇阅读训练 【百度一下】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 特点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 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诞生 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 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 家主要有胡适、徐志摩、卞之琳、周作人、俞平伯、戴望舒、刘大白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永远的断章 沈检江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静、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仿佛永远年 轻,永远俊逸,永远超然物外。 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诗,听一听那 充盈、茁实而轻灵的音响,多么美妙、动听。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 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 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谁派遣他来接受苦难而伟大 时代的考验,让他经历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洗礼,让他来谛听民族之声和诗歌之音, 要言不烦地品析现代诗歌的短长与出路?谁又赋予他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古典文化涵养, 像先知般清醒地审视与评判诗的当下形态?我想,有时候,天神来到人间,在天堂和 人世的对撞与融合之中,会露出平凡的笑容和卓越的破绽——他是古典的现代,又是东 方的西方;他窥透了古今中外诗歌的奥秘,并铸造出充分合理的诗的果实,而留给中 国和世界的,难道只是那首简练而隽永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多少诗评家围着这四行诗孜孜不倦地加以诠释,雄辩滔滔或者细语潺潺, 都留存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资料库里,至今依旧意犹未尽。我一读这四行诗,就会 想起丰子恺的漫画——只有丰子恺的漫画,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 之美——才能形象地道出《断章》的真谛。《断章》也许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 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这不是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包蕴密致” 的再现,也不是姜白石“清空高远”审美理想的重复。他在胡适、刘大白等人作诗如说 话的主旨指导下,以白话演绎词曲的尝试之后,实现了现代汉语的古典内质,也实现 了西方诗歌技巧的东方潜移。 《断章》之所以是绝唱,正因为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卞之琳诗风的特质。远看,一 泓清水;近看,无底深潭,这同早期白话诗的肤浅不可同日而语了。它,像是唐宋小 令的现代再现,浓郁地散发着东方的、现代的气息;又使人想起西方诗歌中是否有类 似的巧思,抑或是诗人对西方诗歌的一种感悟的闪现和融入?《断章》是卞之琳诗作 特质的最亮丽、最集中的体现,它本身是一种近乎唯美的情景交融的吟咏,一种纯净 心境的凸现和吐露,也是卞之琳才华的象征。《尺八》《圆宝盒》《鱼化石》等名作, 都是《断章》的某种推衍和演绎,但却不如《断章》这样清彻、洗炼、明净,不如《断 章》这样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不如《断章》这样显示隽永的、无止境的 审美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灿烂的一颗星!也许一个诗 的时代,只会留给诗的历史这四行不朽的诗——回瞻诗史的时候,这四行诗永远这样清 新、奇丽和朴实。我甚至有这样的设想:卞之琳为新诗和中国文化所做的一切,都不 是鸿篇巨制,而是精致而睿智的断章。 卞之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诗作,是从诗的天坛来到战火和泥土中的一 次严峻的考验,也许,中西方文化的对接要比纯诗和政治诗、抗战诗的结合容易一些, 朴素的词语需要更加朴素,朦胧的诗境需要转化成为透明的诗境,“用字浅白明朗,虽 然也有巧妙的比喻和机智的笔触,但远远不及前期那么涵义丰富幽隐”(张曼仪《卞之 琳论》)。这一时期留下的是另一种风格和内涵的断章——卞之琳的纯诗还不可能那样 仓促而迅速地转化成为战斗的诗,抗争的诗,民间的诗,那么多的诗的技巧与意境还 不可能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苦难的大地上构建屋宇,中国,那时候还不理解,也不需要 纯美的诗,卞之琳的名字无法同柯仲平、田间、臧克家、艾青并列在一起,却在“九叶” 诗人中奏响独特的强音。 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剧作和研究论文,对布莱希特戏剧、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小 说的研究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也同样是一束断章,但是茁实、深刻、清晰,没 有丝毫哗众取宠、自我标榜的喧嚣。 中国需要卞之琳这样真正学贯中西,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高层次的学者诗人,需要 萌发出新时代的诗的断章而不是庸凡的体系和全集。 1.理解“他是古典的现代,又是东方的西方”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①他精通中国古典诗歌,又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来到了现代中国,有着西方和 东方的双重古典文化涵养; ②他窥透了古今中外诗歌的奥秘,并铸造出充分合理的诗的果实,而留给中国和 世界。 2.作者为什么说“卞之琳的名字无法同柯仲平、田间、臧克家、艾青并列在一起”? (4分) 答: ①因为他的诗不可能那样仓促而迅速地转化成为战斗的诗,抗争的诗,民间的诗; ②诗的技巧与意境还不可能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苦难的大地上构建屋宇。 3.根据全文信息概括卞之琳《断章》的艺术特色。(4分) 答: ①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 ②浅近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质, ③清澈、洗炼、明净 ④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 ⑤具有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答对4点计满分) 4.作者认为卞之琳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当今中国文坛的弊病是什么?(5分) 答:最大贡献是实现了现代汉语的古典内质,也实现了西方诗歌技巧的东方潜移; 弊病是: ①就作家来说,中国文坛缺少学贯中西的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高层次的学者诗人; ②就作品来说,数量不少而质量不高,缺少新时代的“断章”。 二、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 5~6 题。(共 6 分)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 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 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 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 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 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 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 象中凸现出来。 5、B。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人可以看风 i 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 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 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 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6、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6、A。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人生悲哀”错,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 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从叙事话语的角度看,诗中的人称是不定指的,它泛指对现实生活 中的片段进行素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贵情境。从叙事视角来看,叙事者所 讲述的梦境则代表了失意境况中的希望。 三、阅读郑愁予的《错误》,完成题目。(共 15 分) 1.对《错误》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我” 倍受相思煎熬。 B.“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 来。 C.“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 画了闺中女子寂寞、闭锁的心境。 D.第三节表明“我”并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我”只是骑着马路过这个江 南小城。 1.A “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女子”的容颜憔悴。 2.对《错误》这首诗 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 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了浓厚的江南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 B.“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说是个“错误”,是因为“我”并不是闺中女 子所等待的那个人;说是“美丽”的,则强调女子容颜漂亮,让人惊艳。 C.诗歌首尾呼应,主部部分(第二节)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界,前面三 句和后面三句在内容上和句式上基本相同,使全诗结构齐整而巧妙。 D.诗歌运用了“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个叙述人称,并使他们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中自始至终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遐想 空间。 2. B 说“错误”是“美丽”的,是因为这瞬间的误会传达出一种带悲的美。 3.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从结构上看,本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为首尾倒置,这样处理,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 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出光彩。 B.“美丽的错误”是一个病句,既然是错误,就不可能美丽,同样,美丽也不可能是 错误的,因此诗人这一句值得商榷。 C.本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 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D.这首诗语言清新,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 情。 3.B 4.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0 字以内)(6 分) 4①鲜明的韵律感②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③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读懂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 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 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 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 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 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 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 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 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 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 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 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 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 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 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 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 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 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 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 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 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 1921 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 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 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 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 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 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 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 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 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 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 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 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 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 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 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 《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 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 的。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 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 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 月社。 答案:D(“就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 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 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 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 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A]A“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 分) 答: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 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 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 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 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 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 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 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答出一点给 2 分) 五、 戴望舒——雨巷诗人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 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寀,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 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 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 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 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 年与 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 年写的《雨巷》。 1928 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 年 4 月, 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 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1932 年他参加施蛰存主 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 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 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 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 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 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 年 6 月,与穆时 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 年 10 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 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 1937 年 7 月停刊,共出版 10 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 杂志。1938 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 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 年 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1949 年 6 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 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 年在北京病逝,享年 45 岁。安葬于北 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 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上承中国古典文学之光泽,旁采法国 象征诗派之芬芳,开启了现代派的诗风,确实引人注目。但就诗论诗,我们还可以看 到他诗歌中的一些不足。 有人认为他的作品阴柔有之,阳刚不足。也许是才高气傲之故,台岛诗人余光中 就认为戴望舒的诗的境界“空虚而非空灵,病在蒙胧与抽象”,语言常“失却控制, 不是陷于欧化,便是落入旧诗的老调”。这种观点虽然过于偏激和苛刻,但是纵观戴 望舒二十多年的诗歌创作,虽然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然而他的诗歌作品留给我们的 大多都是阴柔雅丽的。作为一个身处于国家危难之中的诗人,面对的是人民的苦难和 自我的悲哀,应该有“直面人生的勇气”,用他多情的笔书写出人生的悲苦和悲壮, 给人生以自嘲,给生命以勇气。而戴望舒的诗中“忧郁”、“抑郁”、“沉哀”、“哀 怨”、“惆账”等字眼屡现于各阶段的诗句中,难免给人以浅吟低唱之感。 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抒情诗人。他主张在平淡的生活里发掘诗情,显示复杂 微妙的情思颤动与飘然意绪,写出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内容,“把捉那幽微的精妙 的去处”,不是去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而是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 受这种诗学思想烛照,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重视诗情的铸造。正如在他的 《诗论零乱》中,诗人认为诗的核心思想即诗情,认为“诗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 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这种观念就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耽于情调,但却缺 乏应有的现实风骨。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 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的锐敏。或许是因为诗 人多年来囿于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到 1949 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频传。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定 回到北方。这时,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戴望舒决定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 留的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 点。” 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 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决心改变过去 的生活和创作方向”。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为 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 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1950 年 2 月 28 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 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又过早离世。卞之琳在悼 念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 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