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专题训练七 新闻类材料作文结构训练——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写作专题训练七 新闻类材料作文结构训练——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ID:645304

大小: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年高考第二轮复习作文专题训练七 新闻类材料作文结构训练 【知识概述】 学用结构模式: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 写新闻类材料作文贵在联系实际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显示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否则就落入了空谈道理,古今中外事例一大堆,名言警句几大筐,表面雄辩、其实没 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窠臼。 如何联系实际?如果是正面材料,可以联系身边与之类似的正面实际,分析其意义, 肯定其价值,提出如何才能推而广之的建议;也可以联系与之相反的反面事例,指出其危 害,挖掘其根源,提出矫正之措施。如果是反面材料,同样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联系实际, 展开分析。 如何行文?这类作文比较适合采用“层进式”结构,按照“摆现象——析危害——挖 根源——指办法”的步骤来展开。 【作文示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荷兰北部不知名的古镇德拉赫腾现在因镇内“无红绿灯”而正受到世界关注。在这里, 人们上街时早已习惯于直接与其他路人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来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 会在路口互相让行,“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是人们默认的规则。表面似乎有些 “混乱”的交通,实际上在有序地运行。在市中心,每天车流量 2 万多辆,行人、自行车 更是川流不息,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这被视为“奇迹”。 要求: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题目自拟。 【审题】 这是一道新闻类材料作文,涉及到公共交通秩序、城市形象和公民道德素养。 审题方法: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1.结果:镇内“无红绿灯”却能有序地运行,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这被视 为“奇迹”。 2.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德拉赫腾古镇奇迹? 找关键词句——“互相让行,‘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是人们默认的规则”。 这些词语表明:古镇之所以产生交通奇迹,是因为那里的居民习惯于互相礼让。 【优秀例文】 学会礼让 荷兰不知名古镇德拉赫腾镇没有红绿灯,人们用眼神和手势来交流达成默契,素不相 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相让,“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他们 的礼让创造了交通奇迹。 荷兰古镇德拉赫腾的“无红绿灯”现象,使我不禁想到我国许多地方的“无视红绿灯” 现象。 在我国大小城市,红绿灯、电子警察遍布交叉路口和要道,可谓设施完备,然而时常 可见高速奔驰的汽车乱闯红灯。如果两车在小巷“狭路相逢”,“虎视眈眈”的现象并不 鲜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时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国, “人让自行车,自行车让汽车”倒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摆现象) 不懂礼让的行为贻害无穷,使我们愧称“文明古国”的称号。 “请自觉排队”,“请不要大声喧哗”……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 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中国 游客走向世界各地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和粗鲁的代名词。(析危害) 2 “不懂礼让”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 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才懂得礼让,礼让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不懂礼让,其 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对方着想,不懂得体贴对方、尊重对方。很多人满脑子 都是“孔方兄”,早已将古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的“遗训”抛在脑后。十字路口, 加大油门高速奔驰,为得是赢得时间去追求自己的金钱、名誉和地位;在追求功利的路上, “狭路相逢”,必定是一场好斗……由此可见,缺乏文明素养,不懂得体贴人和尊重人, 过于追求功名是造成“不懂礼让”的根源。(挖根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只有使国人认识到文明礼让的重要性,大力培养国民的文明素养, 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礼义之邦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一让再让,终于让出了“将相和”, 成为千古美谈。古人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礼让的作用是 无与伦比的。礼让是人与人交往的缓冲带,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礼让又是人与人 交往的润滑剂,它可以减轻摩擦,化解紧张的关系。(指办法) 学会礼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于己、于人、于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一个祥和的文明环境需 要每个人都学会礼让。只要人人都学会礼让,祖国处处都能变成美好的德拉赫腾古镇。 【点评】文章采用观彼思此、观远思近的思路,由古镇德拉赫腾奇迹联想到我国普遍 存在的与此截然相反的不懂礼让的现象,并深入剖析其危害,挖掘其根源,最后提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切合题意,观点正确鲜明,能很好联系实际,分析深刻。表达上“层进式” 的结构完整、清晰,层与层之间过渡自然,语言概括、准确、通畅。 建设礼让的和谐家园 荷兰北部不知名的古镇德拉赫腾,因镇内“无红绿灯”而受到世界的关注。因为在它 的市中心,每天车流量二万多辆,行人、自行车更是川流不息,却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 交通事故。(摆现象) 这种“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原来在这里,人们上街时早已习惯直接与其他路人用 眼神和手势交流来答成默契,素不相识的司机也会在路口互相让行。追根到底,还是因为 这里的人们都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尤其是礼让的品格。(挖根源) 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礼让的品格,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就会失去真 正的朋友,他就会在无休止的争夺与烦恼中度过一生;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礼让的风气,它 就会危机四伏,纷争不断,永远也不会和谐;一个国家如国不能在国际交往中礼让,那它 终会遭到他国厌恶与排斥。某些西方大国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长期藐视弱国,实行霸权 主义,遭到世界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反对。一个国家即使再强大,如果不懂礼让,同样也是 会被孤立和唾弃的。(析危害) 因此,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应学会礼让,让礼让成为我们的一种品质和习 惯。首先,要从教育抓起,只有提高国民的文明素养,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礼让的重要 性,才会付诸行动;其次,是加大监管处罚力度,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氛围,让不礼让 不文明现象受到大众的鄙视和唾弃遭到。只有人人学会礼让,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指办法)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许多城市的市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交通文明建设 已渐成风气。在青岛,有 1.6 万名司机签订“行车礼让”保证书。自青岛市倡导“车让人、 人让车、车让车”城市文明交通活动以来,在驾驶员队伍中引起了较大反响,由专业运输 系统带头倡导,现已有 16000 多名专业运输系统驾驶员分别与单位签订了“三让”活动保 证书,并呼吁全市驾驶员行动起来,自觉遵守行车礼让规定。交通文明,礼让为先。车让 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 和谐。(联现实) 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可见拥有辞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3 只要人人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就一定能建设一个人人 懂得“礼让” 的和谐家园! 礼让者总是用平和宁静的态度去感化他人浅薄的行为,礼让者总是用宽宏博大的胸怀 去包容他人所犯的错误。礼让不仅是一种优良品质,更是一门人生学问。让我们在生活中 掌握并使用这门学问吧! 【点评】文章阐述了礼让是古镇德拉赫腾产生奇迹的根源,剖析了不懂礼让的危害, 提出如何才能建设人人礼让的和谐社会的主张,切合题意,内容比较充实。表达上同样采 用了“层进式”的结构,层次分明。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有文采,有气势;结尾采用对 称的句子,语言警策,有较强的表现力。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赞 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 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 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专业选择、人生价值等的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本题为时事新闻类作文题。“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让人对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分数、 专业选择、人生价值产生思考”这段话可以作为立论的生发点,由此可以讨论以下观点: ①高考的分数不应被待价而沽,高考对考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高考应是一种评价、 一种选择, 更是一种成长。通过高考,进入心仪的院校,选择热爱的专业,坚定未来的志 向,这才是高考的应有之意。 ②专业的设置本无高下,只有适合与否,即是否适合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是否适合 行业更新的步伐, 是否适合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选择。当考生选择了适合的专业,就意 味着选择了快乐充实的学习生活, 选择了为自己未来职业成长注入力量、夯实基础的可能。 ③人生本就多样,成才路本就有千万条,不同青年的多样选择、多彩路径,能够汇聚为 一股洪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优秀习作】 举追梦之炬,燃梦想之灯 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有人赞许其勇敢追梦,有人质疑其 不顾实际,觉得她应另择“大热”专业。两种看法,也引发了人们诸多思考。 这样的意见分歧,让我想到之前微博上关于“对现有工作是否满意”的调查。 在参与调查的人中,选择“不满意”的占 80%以上。走进评论区,感受到的丧气与负 能量压得人喘不过气:他们报怨工作单一,生活枯燥;他们叹息身体疲惫,精神低迷;他 们忧心思想麻木,热血已凉。这些选择了不感兴趣的工作的人,在网络上这小小的一方天 地中倾诉着工作不顺,痛呼着生活难捱。(摆现象) 出于物质的需求,生活的压迫,当今社会,许多人走上与年少梦想截然不同的道路。 走着走着,又在日复一日的单调步伐中,失去了做梦的能力,熄灭了生活中的梦想之灯。 本是为了生活顺遂作出的选择,却似乎让生活越来越难熬,越来越步履维艰。(析危害) 21 世纪,新气象,新活力。本应在这包容自由的时代“放飞梦想”的人们,为什么会 失去了做梦的能力? 有梦想的人,对生活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是有着眺望远方的眼光和迈步向前的勇 4 气。而梦想之灯熄灭了的人们,实质上已在时光流逝中,失去了这些品质和能力。求职时 只在乎薪资,购房时只关注地段,甚至在看见他人为梦想奋力拼搏时,也会感到不能理解。 他们在自己失去梦想的同时,也失去了对有梦之人的同理心,不断追问:你不顾家庭了吗? 你不要稳定的生活了吗?你不怕苦吗?哪怕是他们自身也深刻地知道,像自己这样麻木工 作,庸碌奔走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苦”。(挖根源) 因此,当下,全社会上上下下更应举起追梦之炬,重燃梦想之灯。“人没有梦想,就 如同鸟儿没有翅膀。”不论是勇敢追梦,报考考古专业的湖南考生,还是千千万万个为了 梦想努力奔走的我们,都是这“追梦之炬”的传递人。数个传递炬火的我们,方能构建一 个“以梦为马”“追梦成风”的有梦社会。(指办法) 幸好,祖国复兴路上,坚守梦想的人也不在少数。汗洒赛场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救 死扶伤与子同袍的白衣天使,忠于职守甘于平凡的扶贫斗士,甘守清贫能耐寂寞的大国工 匠,默默耕耘奉献为先的道德楷模,心怀祖国薪火传续的功勋国柱……他们才是社会主流, 他们不改初心,一往无前,闪闪发光的眼睛里,似乎装得下整片天地——那是梦想的身影。 这些身影中,有报考考古专业的湖南高分考生,也应该有我,有你,有我们!(联现实) 时代发展迅速,追梦的脚步也不能停歇。此刻,实验室里的科研工作者,街上穿梭的 外卖小哥,书桌前奋笔疾书的你—— 看,梦想之灯亮着。 请举起追梦之炬! 追逐梦想,实现价值 近日,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热议。有人称赞她 “勇于追求梦想”,也有人建议她“选择热门专业反哺家庭”……(摆现象) 网友的两种看法,恰好象征着梦想与现实。诚然,现实有诸多羁绊,可十年寒窗,日 夜奋战,梦想触手可及,不忍不愿也不能放弃,我支持她的选择。网友以“前途”为由指 责一个刚成年的女孩,表面上是为她的家庭、未来着想,实际上却反映出了在市场经济的 冲击下,人们将前途与金钱挂钩从而产生的价值取向偏差。(挖根源) 当今社会,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发达,做官是为了发财。世人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与目的 性做事,却将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为时代和国家贡献价值这些本该再三斟酌的问题抛 于脑后。有多少原本壮志满怀的年轻人因家里一句“铁饭碗才有前途”放弃了梦想?有多 少创业者新奇而眼光长远的想法因短时内没有收益被资本家扼杀在摇篮中?只看重名与利 的社会风潮,抹杀了无数激情与抱负,错失了无数进步与发展的机会。(析危害) “浮名浮利,劳神伤身”,古人早就参透了这虚无缥缈的名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哲学流传千古,却被现代市场经济冲击得只剩一点残渣。我欣赏这位考生,便在于她敢 于追梦,更敢于同功利的世俗抗争。她深知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应只建立在个人利益上,更 要考虑时代和国家的需求。 考古学的价值也不是挖掘宝藏发大财,而是发掘中国文化,保护中国文化,传播中国 文化。“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故宫院长单霁翔,修文物的匠人王津、沈伟等,他们在从 事自己热爱的文物工作中,不仅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更将拥有历史光辉的文物和璀璨 夺目的中华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这项工作不是没有前途,而是大有作为。 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调整到同一步伐,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视为一体,这便是当代青年 人应有的价值观。与世俗功利观作抗争,也是我们读书人应有的勇气与骨气。(指办法)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你我青年人皆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辨清是非黑 白,在社会的浊流和时间的洪流中汇入自己的清流;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在热爱的事 业和适合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岗位上实现自我最大的价值。 愿我辈都能秉持初心,愿我们的多样选择、多彩路径,能够汇聚为一股洪流,推动国 家和民族的复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