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第一学期青年团学习总结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第一学期青年团学习总结

ID:538284

大小:25.4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第一学期青年团学习总结这一学期我给自己定下的标签是“磨炼”。我知道要想在教育教学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我是幸运的,身为江岸区数学青年团的一份子,身为武汉市育才小学的一名教师,我参加了不少教研教学的活动。有机会向各位教育大咖学习,听听他们的课堂以及教学经验。前辈们就像指明灯,让刚走上这个工作岗位的我不那么的迷茫无助。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让我如获至宝,会上发言的老师们经过精心的准备,给大家展示优秀课的老师更是精益求精。反思到自己的教学,实在是相形见绌。观众席里的我,从没有任何时候像此时一样认为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是如此的匮乏,教学实践经验是如此的欠缺,需要自我完善方面是如此的多!的确,在我的教学课堂中,可能经常性的出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教材的文本解读也不够深刻,我的课堂语言也不够精炼,课堂训练的内容不够实在,我的教学手段不够有魅力。正是多方面的因素,极有可能就让我的课堂变为低效课堂甚至无效课堂。这一学期,我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汲取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然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尽可能的加以实践,通过自己具体的教学课例,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总结教学经验。一次次的反思与修改,让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了些许进步。接下来我将附上每周的教学反思: 2019年9月12日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计算工具的认识和计算器的使用,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富有激情,能付出感情,整节课程富有错落层次感,给人以感染力。能够认真的为这节内容做准备,通过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备课较为充分。但是仔细想想,现在教师还比较年轻。若长期如此授课可能会承受不了,课堂也会显得不老道,使人感觉沉淀较少,课不成熟,要尽快调整啊!所以针对本节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思考该如何提高自己课堂的成熟度?②如何由一路高歌变为抑扬顿挫,让自己更有涵养?③每节课的资源也要学会利用他人的一切成果,只要能合理高效的利用,都是可以的。④数学文化的挖掘,在不清楚的时候不需要过分的强调。比如本节课堂中的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强调进制则有些偏离。⑤虽然教师对于计算器有关的数学文化准备的比较全面、具体和细致,但是这些知识文化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汇报,让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全程由教师介绍显得教师自身表现欲过强,忽视了学生的表达。⑥教师话语过多,占用舞台过长,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教室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留出时间来给学生做作业、思考以及表达。 2019年9月19日① 抑扬顿挫应贯穿整个课堂,要开始学会压低声调,轻声慢语。② 学习调查提前布置,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面积,尤其是平方千米、公顷的认识。③ 授课流程从 调查→汇报数据→比较实际地方大小这样的线路来学习新知,课程脉络流畅。能够在课堂中做好复习、阅读,自主学习认知,这样的过程环节穿插好,小组交流加深感觉认识。④  提供了学生平时熟知的场景来补充拓展,增加了学生的实际感受,从操场——中国使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更加深刻。⑤  但是数学老师用语要严谨。比如:江岸区比香港还小吗?类似这样的用语产生了误导⑥  要留出更充足的时间来处理习题,让学生有思考和练习的空间。⑦  处理简单题型耗时过多,略拖泥带水。应该把重心放在中等拔高题上,认真思考,反复琢磨。 2019年9月26日本节课是一节操作实践课,重点在:一,理解角的单位1度的来源;二,明白如何测量角。难点在于:0刻度线要对应一条边,该如何度量。针对本节课的授课情况,金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本节课缺少实践,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出角的来源,建议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调整。可以先进行折角,折出4个直角,共360°,其中1个角为90°;继续对折可以得出45°,将两个9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得出180°。可是如何折出32°呢?在这一环节引发知识点上的矛盾冲突,然后出示将圆平均分为360份,其中一份为1°,那么32°就是32份1°。由此可以建立起学生们对于1°的概念,而且显得教学过程更为紧凑。在量角方面,虽然在不停的反复的说如何量角如何对齐,但学生对于如何操作仍然存疑。所以在此环节上只需要抓住量角的三个本质特点询问就好:①角的顶点与谁对齐?②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对齐。(不用纠结内圈外圈的刻度线,抓住找0这个起点即可)③当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以后,那么另一条边呢?经过课程顺序以及教学手段的调整以后,课堂内容的呈现会显得脉络更加的清晰、简单,而不至于拖泥带水。也能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实际操作、感知,同桌间交流。 2019年10月10日本节课的内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这节计算课尽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算理上仍然不可忽视。根据本节课的授课情况,提出以下建议:1、在课前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通过回顾三年级学过的内容,明确计算法则,理解算理,要重点理解清楚每一步分别是哪两位相乘,末位又是如何对齐。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情况,然后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3、虽然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160×30=4800,但是他们所熟记的是末尾有0的算式相乘的计算技能,并没有理解算理。在这里要讲解出160是16个十,30是3个十,16个十乘以3个十得到的是48个百。知其然而知其所然,学生不能仅仅只是停留于计算的表面,要理解并掌握算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4、课堂不是竞赛,每一步路都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后面的知识才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2019年10月17日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相较于之前的课堂有了些进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教学上有了进步,并且在课堂上能够开始运用眼神、手势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授课时候的音量也有了变化,富有激情但也有抑扬顿挫。②课堂内容的节奏感紧凑,课堂内容安排有序。③能够抓住关系式、单位等易错的知识点,反复强调,让学生能够得以夯实基础。课堂也因此显得丰满一些。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①课堂内容过满,导致学生和老师都没有喘气的机会,可以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②课堂练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在学生在课练中得以学习③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留白。给学生空间也是给老师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此,老师还可以在空闲时间中不断的反思,及时的进行教学手段上的调整。④概念化的、规定好的内容可以直接讲授,避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2019年10月24日本节课的执教内容是利用四舍法试商,作为一节计算课,应该围绕着算理引导着学生把计算的过程理解清楚明白,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但教师在本节课却未能突破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明白在例题中将除数21估成20是因为21与20比较接近,而不是其他的原因。“接近”一词应该反复强调,尽管有学生提到了四舍五入,老师也应该引导着让学生理解“接近”的含义。2、当除数末尾是1,2,3的时候采用的是“舍去”的估算方法;当除数末尾是7,8,9的时候采用是“进一”的方法;但是当除数末尾是4,5,6的时候却要将末尾的数往中间值5估算。试商方法多样且灵活,老师自己应该反复揣摩、总结。3、在试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体会了解定商,要确定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里。4、事实上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调商的环节,但是却一笔带过了。调商环节在本节课中所占比例和时间太少了导致有些重点问题并没有得以突破。在这个环节建议老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商会变大呢?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并能说出“将除数变大,被除数没变,商就会变小”这样的完整的、较为严谨的原因。同时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可以加入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位汇报,小组代表在汇报的同时教师加以引导。5、课堂内容要进行小结和梳理。本节课和前面的学习内容一脉相承,让学生能体会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口算的学习基础之上的。6、算理要贯穿整个课堂,不光只是在算口算的时候要说明白,在进行竖式除法的时候也要讲明白。比如80除以20得4,这是因为8个十除以2个十所得结果为4个一,故而算式结果在个位。7、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是一个大章节,教材的结构体系要剖析清楚,这一个大章节是层层递进,要让学生能够逐步迁移。8、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抛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让学生计算出算式结果即可。甚至可以直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己对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发现、得出结论。9、数学学习中处处有对比,处处有迁移。尽管试商是新知,但也不要忘记让学生和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 2019年10月31日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平行与垂直,作为一章新内容的起始课,这节课在概念的生成以及理解上要下足功夫。针对本节课的实际授课过程,几下几点值得注意和思考:1、该教师开课就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比较等活动,来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进而引出平行的概念。可是分类、操作过程也要学会有的放矢,平行概念的得出过于迂回复杂,反而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搜寻学生作品的时候就要有目的的进行,然后引导着学生去观察、去思考。2、教学垂直是在学生经历了分类和认识了平行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着学生通过测量,发现两直线相交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即: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进而才可以建立垂直的表象,然后抽象出垂直的概念。在书本上也是通过量角这一个环节来进行自然过渡的。可是本节课教师跳过了这一环节,垂直这一概念出现的较为突兀。3、规范记法和读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到平行的记法和读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这类概念性的知识点可以直接出示,教师板书等方式进行范写、范读的方法。而不需要过分的纠结在此,反而花费了不少时间。4、课堂进行的流程有些乱,原因是环节过多,当学生的表现超出了预期时就让老师乱了阵脚。所以一堂课的环节设计不需要多么的精美绝伦、推陈出新,而应该一步一步的走踏实。5、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要鼓励学生自主举例,进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学生自己思考、表达,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平行与垂直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学习、探究的兴趣。 2019年11月6日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例1、例2及相应练习。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将这堂课完整的呈现 ,最后探究角的环节匆匆而过,而让同学们通过自己所做的学具以及视频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更是没有呈现出来。时间过于紧凑,导致最后的练习没有时间进行相应的处理。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是我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充足的预设,尤其是时间上没有很好的把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不能过于求多、而是应该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打扎实。而针对我的课堂环节,在教学手段上我也存在着以下不足。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① 课程设计只是着眼于教材本身,对于学段之间的知识点结构却忽略了。高的引出是为了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在这一节课中可以利用几何图形的分割先让同学们感受;② 复习旧知是个好环节,可是复习是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够有更好的生成。为什么不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作对比呢?让同学们更加直观清晰的感受到这两种平面图形的不同,进而找到联系;③ 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找到灵感,受到启发。今天有同学提到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这个回答可以进行充分的利用。利用学具将平行四边形转到不是同一个平面时,该图形就是个立体图形了;④ 在让同学们观察平行四边形变化时,抓住形状、面积、高变了,四条边、周长没变这个环节设计的巧妙,但却有些浅。可以问问同学们在这些变化中,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这时候高又是什么情况呢?通过这样的设问,即使不点明高与面积的关系,相信也会有不少同学能明白高与面积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⑤ 用两支笔捆在一起画平行线是个好环节,可是却没有用到位。仅仅只是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还不够,可以在画第二组平行线的时候将笔稍稍分开一些,画出一个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让同学们判断这两个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进而得出结论:高没变。由此又可以突破难点“高的实质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不足之处很多,每一个点都值得我细细反思,争取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有所改进。本节授课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在课堂上我语言较为精炼、废话少、过渡自然、在重点处有声音的起伏,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我将每一个环节的用语都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反复练习,正因如此,在课堂上才能表现大方;再比如我放手让同学们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们通过自主观察、操作验证、小组交流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样的环节中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以及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结论,同时还复习了之前的知识,也极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这些被大家所肯定的地方必须要继续坚持下去。2019年11月14日今天的授课内容是商不变规律。整节课的环节设计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来走的,也能清晰的体现出课堂的整体间架结构。从除数不变到被除数不变,最后再揭示商不变的规律,层层递进。也尽量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是在细节上还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1、 复习环节和新课内容有重复,复习环节的口算只是为了比较谁算的更快吗?细细想来,复习的与否对本课的内容无帮助。2、 三个规律的呈现尽管按照教材都有出示,可是层次不够清晰,时间的分配上没有体现出重难点。除数不变的规律是难点,要突破;但商不变的规律是重点,要夯实。3、 第一组的规律是由学生观察得出的,第二组规律可以由学生进行对比得出。两个环节的呈现方式可以有所差异,避免枯燥。4、 教师的引导语过细、过杂,一句一句的引导反而显得课堂有些乏味,而且显得教师用语过多。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引导着学生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同组内尝试着比较两个算式间的联系,小组间也进行相应的交流,这样还可以增大学生的参与面。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抓住核心问题提问:谁在变?怎样变的呢?它们间有联系吗?两个量变了以后会引起第三个量的变化吗?教师的作用在于对比、比较多个同学的答案,让学生自己感受哪种说法是最好的,进而总结。5、 强调0不能做除数。强调过少,未夯实。6、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大的走向,上课的主线条要清晰。在备课时明确好每个环节转换时候的过渡语。学会抛出大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019年11月21日今天的授课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认识。① 这节课的上课效果比以往要好一些,教师的表达上有了抑扬顿挫的感觉,激情中也饱含着温情。课堂上不光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通过一些练习来得以巩固,做到了动静结合,一堂40分钟的数学课,学习效率有所提升。② 在课堂的开始,通过复习的回顾来进行知识的梳理,这一个环节设计的不错。不仅让同学们回顾了平面图形的知识,而且还重点回顾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切入点。由此,也为今天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整节课也显得丰满不少。③ 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能够将归纳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完全的交给学生,实行自主探究式学生,这是个好想法,课堂效果也不错。但本节课仍有些小细节值得注意:① 从复习环节过渡到新知探究环节时,教师的过渡语是“边与角是研究图形的两大法宝”,“法宝”一词用的不恰当、不准确。“边”与“角”是研究平面图形的切入点,教师的用语要严谨。② 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教师的处理手段是出示学习任务,直接抛出了三个大问题:“观察: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动手操作、验证你的发现。小组交流:你发现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这三个大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有些同学可能并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大问题设计的更有提示性,能指明研究的方向方法。比如“能否结合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的特征?” 2019.11.28  梯形的认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梯形的认识,在课堂开始,我采用了设计游戏的环节来进行复习。由其他同学通过描述大屏幕上面图形的特点,一位同学背对着PPT大屏幕然后将这个图形猜出来。游戏环节难度是较大的,因为在认识图形这一章节中,同学们是很难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来完整、严谨、规范的说出图形独有的特点的,所以这一个环节提高了同学们的表达难度。但是游戏规则也要尽可能的规范,由于有同学在描述特征时出现了图形各部分的名称,如:边长、长、宽等等,导致猜的同学一下子就猜到了。所以教师在提要求的时候应该说明游戏规则:请同学们说出图形的特征,而不暴露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但总的来说,这个复习环节比较好,让同学们在一说一猜中抓住了图形的特征,规范了自己的表达。第二个特点是本节课中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次数比较多,能够真正的做到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在第一次的自学探究中,从实物图中抽象出梯形,这个抽象过程是一个升华,并且马上放手让同学们操作实践:让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的方式,探究梯形边的特点。但在这一个自主探究中不由得要思考:如何通过学习单上简短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们理解到学习任务单独的目的?并进而明确活动探究的方式方法?学生拿到梯形就开始判断两条对边是否互相平行到底是操作得出的结论,还是看书所得的结论?第二次的操作实践是让同学们自己自学课本上的内容,并归纳总结出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梯形的高。概念性的问题这样教授可以,同学们已经有能力能够自学所得。但是梯形的上下底的区分没有必要讲的太细致,事实上,上下底是按照方位来区分的,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习惯,所以要加上“一般来说”。第三个特点是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注意让学生进行及时的小结,及时的与平行四边形等其他图形进行区分。在精神饱满、有亲和力教学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知识点之间的结构性特点,要继续保持。  2019.12.5  认识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是条形统计图的起始课。作为一节统计课程,其重点在于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而目前学生主要就是估算意识和统计意识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这一块要下足功夫。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要学会想数据,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学会用数据,要能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能够用数据说话。而在本节课中,给学生的体验统计过程较好,课堂开始利用统计表直接替代收集数据,但收集数据这个过程还是尽量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不管这个环节最终的落脚点如何,学生自己的体验是最真实的。在整理数据这一环节中,学生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方式,如绘制统计表、画正字、画圆圈、利用条形统计图。师生一起对这四种呈现方式都进行了讲评,但老师要尽量将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只需要重点将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在对比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图能力,将一格表示1作为画图的重点,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较少,还是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练习。  2019.12.12  烙饼问题本课主要是通过“烙饼”这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经历在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最节省时间的讨论过程中,尝试用优化的角度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体会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在解决多张饼怎样合理分组安排的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探讨,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在烙多张饼的环节中,学生发现了其规律,经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将这个规律与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联合,甚至推广运用到在这个场景下烙100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规律的存在是与题目中的相关数学信息紧密关联的。若数学信息,比如一个锅内可以烙的是3张饼、烙好一面饼需要5分钟等等,这个规律便不再适用,而需要进一步探索。本节课若能在探索烙饼的合理安排中更放手些,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探索、感悟、练习,就更好了! 结语:千锤万凿出深山。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要仔细考究,只有这样,才能寓教于乐,让同学们能突破数学里的重重难关,感受到数学之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功在平时,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位更好的老师,成为更好的自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