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ID:1018517

大小:44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朱子语类》教案详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教学难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教学设想理解分析掌握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1、齐读  2、分析课文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一则  老师读  第一则翻译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1)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熟读、精思、不贪多(板书)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无题【今】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第二课时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  翻译(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圣人:自然存天理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朗读二则三则。第三课时一、导入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翻译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三、理解文意。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义利问题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o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o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o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o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o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第二则:天理、人欲第三则:义、利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