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备考:诺奖得主人物事迹以及点评!
诺奖得主那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物理学奖篇
1
最年轻得主: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25 岁因在利用 X 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与父亲携手荣膺 19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著名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儿子,25 岁时因其在利
用 X 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与父亲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对同
时获得诺贝尔奖的父子。然而,父子俩都没有去瑞典领奖,因为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腥风血雨
之际,他们都在战场为祖国战斗,可谓真正的“上阵父子兵”。
说起小布拉格与 X 射线结缘,还有一段趣事。小布拉格 5 岁时,有一次摔伤了腿,父亲老布拉
格自己打造 X 射线管,帮儿子照 X 光。从那时起,父子两人与 X 光射线有了交集。小布拉格感觉
非常好奇就开始自学相关内容,开启了其与 X 射线之间彼此成就的终生浪漫之旅。
点评:
小编小时候摔伤了只会哇哇大哭,而小布拉格却因此而找到了一生的事业所在,人与人之
间的差距真是判若云泥啊。
2
穿着破旧的大皮鞋读完学业:威廉·亨利·布拉格
(劳伦斯·布拉格之父、19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亨利·布拉格小时候因为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被保送到威廉皇家学院,同学大都是富家子弟,
衣着讲究,而布拉格家中很穷,连买一本书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买新衣服了。同学中有些纨绔子
弟不仅讥笑他,还污蔑他那双又破又旧的大皮鞋是偷来的。
一天,布拉格被学监叫到办公室,布拉格明白学监的意思,他没说话,只是默默从怀里掏出一
张起毛的纸片,交给了学监。纸条上是父亲写给他的信:“儿啊,真抱歉,但愿再过一两年,我的
那双破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嫌大……”学监看后,深有感触地说:“孩子,对不起,我误会你了。
你的父亲虽然贫穷,但对你满怀希望,你不要辜负他的希望,我会尽力帮助你的。”父亲的勉励和学监的信任让布拉格更加努力,就这样,他穿着那双破旧的大皮鞋完成学业,并
最终摘下了诺贝尔奖的桂冠。
点评:
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布拉格的一生,可谓这
句话的真实写照!
3
“一问三不知”先生:丁肇中
(因为发现 J 粒子而荣膺 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次,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对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的问题,连续说了
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首先问:“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如小时候对科学、对科
学家感兴趣;大学时,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
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
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
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
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你不能说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点评:
古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归根到底是一种
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不但无损于他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他成功的秘诀。
4
诺贝尔级“厨师”:朱棣文(因用激光把原子冷却至超低温而荣膺 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闲暇时候最喜欢下厨
做菜,手艺精良的他,不论中西料理,都让亲友赞不绝口,尤以中国菜、墨西哥菜最拿手。对此他
解释说:“老婆很喜欢中国菜的色香味俱全;家里的两个小鬼偏好墨西哥菜的劲辣。”
而这位“诺贝尔级”厨师,更从亲自动手做菜,悟出做学问的道理。他甚至将做实验比喻为做菜。
他认为,“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是做菜和做实验的相通之处,也是他创造科学奇迹的秘诀之一。
他举例说,在学生时期,他常在宿舍的冰箱里翻剩菜,拿仅有的材料下厨,“在有限资源中求
变,这种经验、能力,对解决我日后所面临的瓶颈,有很大的助益。”
点 评 :
朱 棣 文 凭 借 一 己 之 力 ,将“ 厨 师 ” 这 一 职 业 提 升 到 了 诺 贝 尔 级 ,将 日 常 的 俗 世 操 作 上 升
到 了 哲 学 的 高 度 — — “ 在 有 限 的 资 源 中 求 变 ” , 除 了 佩 服 , 我 们 还 能 说 什 么 呢 ?
5
深谙放弃之道的“放羊娃”:崔琦
(因发现并解释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而荣膺 199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出生于河南农村,10 岁前一直在家里养猪放羊,从未读过书。10 岁时才获得读书机会,
从此开启了在科研之路上步步攀登的旅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美国高科技实验室从事前沿领域研究的崔琦,据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
脑盲”。研究过程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画完成。甚至是发一封电子邮件,他也
会请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
点评:
崔琦的放弃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放弃一些并不需要的,为他赢得了更多时间,可以更专注
于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
6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员”:科学“顽童”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
(因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而荣膺 1965 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家奖)美剧《生活大爆炸》里傲娇的谢耳朵是很多人的偶像,很多内行还看出他了身上闪耀着美国科
学“顽童”理查德·费曼的影子。费曼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一位独辟蹊径的思考者、
保险柜破译高手、玛雅文字破译者、原子弹之父,以及更广为人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初见费曼时,评价他:“半是天才,半是滑稽演员。”深入了解之后,他把
评价修改为:“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员”。
有一次,费曼偶尔得到一本玛雅人的手抄本,上面奇怪的数字和符号,引起他的兴趣。他仅用
3 个月时间,就破译了其中的密码。
27 岁,费曼受邀参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忙碌之余,他最喜欢干的就是戏弄中情局的安
保系统。一次,他闲着没事盯上了机密文件保险柜的密码,然后把密码破译了,还留下字条:“这
个柜子不难开呀。”随后全楼戒严,警察得知真相后都石化了。
点评:
费曼的多才多艺、诙谐幽默源自其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愿意钻研,这或许是他在科学领域取
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吧!
7
行走的百科全书:“夸克之父”默里·盖尔曼
(因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和贡献而荣膺 196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童年的盖尔曼兴趣十分广泛,很早就是人尽皆知的神童——他的同学认为他是“会走路的大百
科全书”。3 岁时,他能心算几位数的乘法;7 岁时在拼写比赛中赢了比他大 5 岁的孩子。有一次,
钢琴教师把盖尔曼引荐给她的一位艺术家朋友,结果盖尔曼给这位艺术家上了一堂艺术史课。此外,
盖尔曼对法国烹饪和中国烹饪也有兴趣,他曾带人到中国餐馆就餐,并用汉语点菜。在诺贝尔晚宴
上,他用瑞典语发表演讲,让主办方为之倾倒。
1944 年,15 岁的盖尔曼考虑申请耶鲁大学,当时,他的父亲建议他攻读“工程”,但讽刺的是,
经过能力测试后盖尔曼被认为适合学习“除了工程”以外的一切学科。于是父亲建议:“我们干嘛不折
中一下,学物理呢?”没有人想到,这句简单的话语造就了后来夸克理论提出者、诺贝尔奖得主以
及“统治基本粒子领域 20 年的皇帝”——尽管如此,他并非因为发现夸克而摘得诺贝尔奖的桂冠,
这也算是阴差阳错吧!不过,盖尔曼对写作有恐惧,这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在诺贝尔纪念专刊中,有一页空
白,这是为盖尔曼留下的——因为他没有上交需要在年度特庆专刊中发表的正式演讲稿。
点评:
曾 经 有 人 问 过 盖 尔 曼 一 个 问 题 : “ 您 在 很 多 领 域 都 可 称 得 上 是 专 家 , 您 是 如 何 学 习 的 呢 ? ”
盖尔曼给出的回答是:喜欢阅读大百科全书,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
8
气球飞行爱好者: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
(因发现宇宙辐射而荣膺 193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赫斯是一位气球飞行爱好者,也是这一爱好将他送上诺贝尔领奖台。
1785 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伦发现,空气中的带电体会逐渐失去电荷。当时,人们知道空气是
良好的绝缘体,不导电。那么,带电体上的电荷为什么会丢失呢?这令很多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有科学家提出,这种辐射可能来自地球之外,但因实验证据不足,无法证实
赫斯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他的气球飞行爱好开始发挥作用:他乘坐气球升到高空,测量
了不同高度的电离度,结果发现,在海拔 5000 米的高空,辐射强度竟为地面的 9 倍,而且白天和
黑夜结果相同。因此,他断定这种射线不是来自太阳,而是宇宙空间。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他说明地球之外的确存在着辐射源。从那时开始,科学家们对宇宙射
线进行了广泛研究,开辟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领域。
点评:
爱好是通向成功的大门!多多关注并好好培养你的爱好吧,说不定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就是你。小编爱好侍弄花花草草,如何获得诺贝尔奖呢?沉思中......
9
爱好饲养珍禽的贵族子弟:路易·维克托·德布罗意
(因创立描述微观粒子波动的物质波理论而荣膺 192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布罗意的祖上是一个诸侯国的王族,历代先辈有的是战功赫赫的武将,有的官至内阁总理、
驻外使节。现在,历代祖辈的文治武功都已深藏于历史的烟尘中,但德布罗意提出的波动理论却永远鲜活
——波动理论的问世大大促进了电子光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出现就是例证,这些光学仪器拓展
并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德布罗意虽然出身贵族世家,又是学术权威,但一生生活简朴,从不讲究吃穿,只不过有一个
怪癖:饲养珍禽。
他在自己的私宅里喂养着从世界各地搜罗过来的珍贵飞鸟。他曾用重金买来两只尼泊尔红鸟。
可能由于不适应法国的气候,这两只小可爱不久之后就死去了,德布罗意恋恋不舍地把红鸟的彩色
照片长期保存在自己的工作案头。
点 评 :
物 质 波 理 论 小 编 还 算 有 点 懂 , 但 有 钱 人 的 爱 好 和 世 界 真 是 不 懂 啊 !
10
“物理几乎不及格的台球选手”:伊瓦尔·贾埃弗
(因验证量子隧穿效应荣膺 197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贾埃弗在读大学期间就是学校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翻书、不喜欢听课,不是在台球房就
是在棋牌室,就这样混到期末、混到毕业,结果数学成绩不好,物理也不及格。因此,在他获奖后,
有记者称“一个物理、数学都几乎不及格的台球和桥牌能手,居然获得诺贝尔奖!”
其实,记者误会贾埃弗了。谁没有少年轻狂过呢?毕业后,贾埃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
顿悟自己此前浪费了大好时光,因此,决定从头学起。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逐渐接触到一些高
深的理论物理学问题,直到遇到“此生最爱”——量子隧穿效应,并且后来用巧妙的实验显示了该效
应。
点评:
杜秋娘在《金缕衣》中唱到: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尽管贾埃弗取得了伟大
的成就,但他也经常为年轻时浪费时间而暗自后悔,如果不是如此,他可能还会取得其他巨大
的成就呢!贾埃弗的经历,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前车之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