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从探月到探火,中国“天问”迈向更远深空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两千年前,屈原在长诗《天问》中发出了“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和“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的旷世之问;两千年后,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给出回答: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时 41 分,我国首次独立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
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奔向更深更远的火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
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坚信,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揭开那颗红色星球的神秘面纱!
奔向更深更远的太空
(题目点明论题,并指出火星探测的重要意义。)
①抓住 26 个月一次的窗口,令人期待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即将开启;按照计划,
嫦娥五号探测器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从月球采样返回地球……在致力于建设几百公里外
的空间站同时,对 30 万公里远处的月球持续深入探测,不辞数亿公里的星际长途跋涉与火
星邂逅,都透露着太空深处的无穷吸引力和为实现深空探索目标所做的执着努力。
(开篇列举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太空探索活动,引出人类走向深空的话题。)
②走向深空,既由好奇心驱使,也受发展需求牵引。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
人类足迹首次踏上月球、月球车首次抵达月球背面,再到掀起新一轮以火星为代表的行星
探索高潮,人类太空活动的印记几乎已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的天
体。这些探索活动有力促进了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突破,也让人类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
看待地球、审视自己,从而采用更睿智、更可持续的方式树立新的前进坐标。
(走向深空的动机一:促进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突破,让人类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
地球、审视自己。)
③当前,以行星为对象的深空探测之所以获得青睐,重要原因是行星与地球的相似。
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
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以火星探索为例,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
行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梦想的星球。通过探测火星可获得丰富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火星一直以来也
是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行星际发展。对中国航天
事业来说,火星探测任务也是行星探索的起点,它所迈出的第一步,代表着走向更远深空
的起步。
(走向深空的动机二: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
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
④太空活动一向富有挑战性,行星探索尤具高风险、高难度。起步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
火星探测,迄今成功率也只有一半左右。动辄以亿公里计的旅程,超远距离的通信延时,
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复杂环境,以及种种未知的危险,都需要破解。一方面,必须经历飞出
地球、驻留太空和探测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启后的技术积累,才能更好地打下深空探测技术
的基石;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思路、采用新技术,才能加速实现航天技术、空间科学等
领域的突破。
(现实性分析。深空探索具有高风险和高难度,既需要一系列的技术积累做基石,也
需要创新思路、采用新技术。)
⑤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快得惊人。短短几十年间,就实现了从走出地球摇篮,到能够
在地球轨道上长久驻留和漫步月球,并有望在不久的未来踏上火星。据说由于火星的亮度
变幻无常,让人迷惑,古人将这颗遥远的红色星球取名为“荧惑”。如今,“天问”即将启
程去探究“荧惑”,解开一个个科学奥秘。映照着梦想的探索脚步,也将会奔向更深更远的
太空。
(呼应标题,展望期待。探索不息,终解“荧惑”。)
来源:2020 年 07 月 22 日 12 版《人民日报》
【时代警语】
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火星探测任务也是行星探索的起点,它所迈出的第一步,代表
着走向更远深空的起步。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
1.下面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
影响,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
A.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
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
B.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延伸和拓展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
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
C.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
重要影响,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
D.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
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天问一号”不仅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开始,也宣布了我国长远行星探测任务的开
启。火星,只不过是下一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天问系列不仅会探测火星,还会去地球
最近的邻居金星,还有可能挑战极限,前往更大难度的太阳系内侧水星和外侧四大气态行
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小行星、矮行星等。怀着这个远大的梦想,请以“致
遥远星球上同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相关链接】
下一站,火星!
7 月 23 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随着长征五号遥四火箭的点火升空,我国拉开了向更遥远的深空探测的序幕。“天问一号”的目的
地,是我们在太阳系中的“近邻”——最近距离 5500 多万公里、最远距离 4 亿公里的火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
洪荒、天地自然的大哉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
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太阳系的行星绕其公转,太阳每天从日出到日落(其
实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所经过的距离也可以计算出来,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可以精准作出预
报。然而,关于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我们还是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还是有太多
的疑问。
因此,几乎是在人类刚刚有能力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的时候,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就
开始了它的旅程。从 1960 年至今,人类已经进行了 44 次火星探测活动,是探测时间最长、
次数最多、参与国家也最多的一颗行星。
火星,这颗在夜空中像一簇火光,又忽明忽暗、行踪难测的行星,为何会受到人们如
此的钟爱?
这与火星的自然条件有关。同属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类地行星,火星的地形地貌、温
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可以用地球的“姊妹星”来形容。最为关键的,
是人们在这里发现了明确的有水存在的证据。有水,就代表着生命存在的可能。根据现有
航天器的探测结果,我们已清晰可知火星拥有海岸线遗迹、河道痕迹、湖泊冲积扇等流水
地貌痕迹。这些都表明火星在历史上,有可能在几十亿年之前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液态水。
因此,当前各国火星探测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水的痕迹,或者探测甲烷的存在,希望能够
在这里发现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同时,探测火星,也是
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地球。火星,到底是地球的过去还是未来?尽管这在科学界尚无定
论,但对火星的持续研究无疑将加深人类对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理解。
这些,也是行星探测的重要命题。只不过,与其他动辄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抵达的星
球相比,飞行 6—7 个月就能到达的火星,无疑是各国开展行星探测的最佳首选目标。对中
国航天来说,“天问一号”任务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我国行星探索的起点。火
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
飞向更远的深空并不轻松。此次承担“天问一号”发射任务的是有“胖五”之称的长
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了将探测器顺利送入地火转移轨道,“胖五”飞出了我国运载火箭的最快速度——每秒 11.2 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这一速度也被称为“逃逸速度”,当航天器的
速度达到每秒 11.2 千米时,就可以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去往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
星。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场景。仅有大推力火箭还不够,与火箭分离的探测器
还要按照预先设计的复杂轨道,精准飞行 4 亿多公里,在靠近火星时适度刹车精确减速,
以便顺利被火星捕获,进入火星环绕轨道。之后,还要经历各种关键环节的考验,才能着
陆火星表面。
与其他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不同,我国的“天问一号”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
着、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每一次壮举的背
后,都是难以计数的航天人的托举。60 多年航天事业发展的积累,探月工程连战连捷的经
验,大推力运载火箭、超 1 亿公里测控、探测器研制等技术的突破,都为火星探测任务奠
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为探火任务忙碌的队伍中,有很多“80”“90”后
的年轻人。谈起火星,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光芒。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
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随着“天问一号”开启的“问天”之旅,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探
火之后,“天问”系列探测任务还将继续。不远的将来,我国将开展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
也会继续推动小行星探测和木星、土星等更远星球的探测工程,太阳探测也在计划之中。
火箭专家、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被广泛引用:“地球是人类的摇
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他们首先小心地探索大气层的边缘,然后将把控
制和干预能力扩展到整个太阳系。”
可以预计,浩渺深空,将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