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智能化时代,老人怎能成为“社会局外人”?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戴维·德克尔说:“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在口头上,而且
应该体现于实际中。”在新兴科技时代,老年人群体对于新兴科技却知之较少,用之甚少。
如何在实际中给老年人以科技的帮助,这就要求智能技术不仅应考虑年轻人市场,更要对
老年人多一些人文关怀。“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庄子如是说。如今的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折枝”,助力老年人的生活,不是
“不能”,是“不为”也。因此,科技发展,决不能丢下老年人,不能让他们成为“智能化
时代的局外人”。
智能化时代,老人怎能成为“社会局外人”
(题目即论点,运用反问凸显作者态度。)
①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最近,一段“老人在大连乘地铁
时因无健康码而受阻”的视频引发热议,智能时代给老人造成的“尴尬”再次受到关注。
大连地铁在回应中提到,“车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妥当,针对特殊人群服务不到
位”,但究竟如何更好服务老人这样的特殊人群?什么才是智能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值得
反思和探讨。
(开篇由大连老人乘地铁不便而引出智能时代科技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老年人这一特
殊群体的话题。)
②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类似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据人民网调查发现,家人帮助
网购,但老人不会使用智能快递柜取货物,又是扫码、又是输入验证码,太繁琐了;电子
政务实现“足不出户能办事”,但由于没有智能机,不少老人办理养老证只能去业务大厅现
场排队……现实生活中的痛点,折射出数字经济在推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盲
区。对于这些无智能手机人群而言,由于无法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弱势群体,享受
不到智能生活的便利不说,往往还给正常生活带来烦恼和阻碍。
③关心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日益困扰老人、家庭乃至社会的真
问题。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04 亿,其中 6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最少,为 6.7%。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截至 2019 年末,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 17603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12.6%。
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老年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而成为“社会局外人”。如何应
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正常需求?智能化时代,如何破解无智能手机之困?解决这些问题,不
仅是智慧生活惠及更广泛群体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客观需要。
(紧迫性分析。解决老年人享受不到智能手机便利的问题的紧迫性:不仅是智慧生活
惠及更广泛群体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客观需要。)
④“希望多一些人文关怀,老年人真的不懂这些。”“很多老人已经很努力了,要多体
谅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抛下的人”……网友留言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和希望。事实上,技术进
步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而应该是充满温度的,智能列车跑得再快,都不应该抛下老年人。
现实中,有的小区建立“红色代办队”,专门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网购”等暖心
服务;一些医院一面完善电话预约挂号,一面在医院自助挂号机岗位设置专人辅助患者挂
号……这些举措看似微小,但给老人等无智能机群体带来的便利是巨大的。在技术日新月
异的当下,单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显然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多给一些关心关爱、多采取一
些务实举措,这是精细化社会治理应有的温度。
(解决老年人享受不到智能手机便利的问题的措施一: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多给老
年人一些关心关爱、多采取一些务实举措。)
⑤进一步来看,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数字鸿沟,是发展的烦恼,发展的问题归根结
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发展角度来看,让技术进步的脚步停一停、缓一缓显然是不切实际
的。那么是否应该让技术本身更具有包容性、普惠性?比如可以针对老年人需求研发相关
智能化产品,再比如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普及网络设施、降低流量资费等方式,进一步降
低新技术使用的门槛。与此同时社区也可以多举办一些培训班,帮助老年人更好使用智能
机。社会公共服务在发展线上业务的同时,也要保留线下渠道,更好满足无智能机人群的
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或许能够为化解老人的智能生活困境,打开新思路。
(解决老年人享受不到智能手机便利的问题的措施二:让技术本身更具有包容性、普
惠性。)
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智能化时代应该离这个目标更近,而不是更远。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带来更多便利和幸福,这是包括家庭、社会、政府在内的共同责任。在破解“无机之困”这道发展
难题上,应该携起手来。
(照应标题,呼吁期待。)
来源:2020 年 08 月 18 日 人民网-观点频道
【时代警语】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智
能化时代应该离这个目标更近,而不是更远。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带来更多便
利和幸福,这是包括家庭、社会、政府在内的共同责任。在破解“无机之困”这道发展难
题上,应该携起手来。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
空不超过 20 字)
“希望多一些人文关怀,老年人真的不懂这些。”“很多老人已经很努力了,要多体谅
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抛下的人”……网友留言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和希望。事实上,技术进步
不 应 该 是 冷 冰 冰 的 ,( 1 ) , 智 能 列 车 跑 得 再 快 ,
(2) 。现实中,有的小区建立“红色代办队”,专门为没有智能
手机的老年人提供“网购”等暖心服务;一些医院一面完善电话预约挂号,一面在医院自
助挂号机岗位设置专人辅助患者挂号……(3) ,但给老人等无智能
机群体带来的便利是巨大的。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单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显然已经很
难适应,社会多给一些关心关爱、多采取一些务实举措,这是精细化社会治理应有的温度。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如果说年轻人是一个民族的希望,那么老年人就是一个民族的积累,老人是家族、家
道、家风、家训、家规传承的火炬手。然而,老年人却跟不上科技的步伐,成为被科技遗
忘的局外人。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这一现象有何感想?请给当地政府部门写一封公
开信,提出你的建议和思考,不少于 500 字。
【相关链接】
5G 时代,莫遗忘老年人
2019 年 6 月 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
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四家企业颁发 5G 商用
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 5G 商用元年。对此,有网友称赞,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拥
抱 5G,就可以拥抱美好生活。
然而,当年轻人对“5G 时代”翘首以盼的同时,老年人群体却逐渐与这个时代“脱
节”。根据 2018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研创的《我国中
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绝大多数中老年人都会微信聊天,
超过八成会在微信发表情或图片、朋友圈点赞、接收或发红包。而与此同时,仅有四成中
老年人会在网上缴纳手机费,三成左右的中老年人会网上购物、手机导航,而会网上挂号、
订火车票机票、订宾馆等便利服务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更低。
如何让老年人群体与年轻人一样,享受“5G 时代”可以带来的乐趣、方便和快捷?有
专家表示,很多老年人因为经济水平不高、知识储备陈旧等原因,对互联网知识知之甚少,
因而对互联网抱有“怀疑”的态度。尤其是涉及钱财时,很多老年人群体宁愿在银行柜台
多花时间排队,也不在网上办理。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老年教育的投入,并对退
休职工进行互联网新技能的培训。同时,社会组织、街道社区等也应该组织开展针对老年
人群体的网络技能的培训,帮助老年人群体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生活。
此外,还要更好地保护好老年人群体的合法权益。《报告》显示,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
中,中老年人发觉受骗之后寻求帮助的比例较低。有超过六成的中老年人表示“不寻求帮
助,当经验教训”,而表示选择报警求助的不到 1%。可见,不仅中老年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亟须强化,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互联网平台也要及时完善机制。比如,部分媒体和机构
的逐利行为助长虚假宣传、传播不实信息,给很多中老年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亟须得到
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
和年轻人一样,老年人群体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5G 时代”,老年人群体不
应缺位,而应与年轻人一样,充分享受互联网世界的精彩和方便。
来源:2019 年 07 月 29 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