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这种“魔性雕像”居然出现在 5A 级景区?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罗曼·罗兰有言:“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
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景区里、城市里的雕像从本质上来说是公共艺术品,它们应具有观
赏性和艺术美感。然而,粗制滥造、不伦不类、社会影响极坏的“魔性雕像”层出不穷,
这种“审丑”取向不得不令人警惕。摈弃坏的,发扬好的,真正做到让公共艺术品给人精
神的鼓舞、艺术的享受、美的熏陶,这需要引起全社会及有关部门的认真思考。
简陋粗鄙的“魔性雕像”早该拆了
(标题即论点,彰显作者态度。)
①近日,网友晒出一组丑陋雕像照片,引起公众关注。媒体报道,这几张照片是游客
在湖南南岳神州祖庙黄氏宗祠拍摄的,图中黄盖的雕像因为姿势太过不雅,引发网友纷纷
吐槽:“丑雕像没有最丑,只有更丑。”
②南岳乃“五岳”之一,南岳景区所属文化景点,不论是国有企业经营还是民间资本
承包,都应该对历史文化保持起码的敬畏,具备基本的文化格调。景点内供奉的雕像粗制
滥造、丑态百出,不仅煞了南岳的风景,而且实在有碍观瞻。景区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称,
丑雕像已经不在了。这样的雕像早该拆了。
(开篇点题。以南岳景区供奉的雕像粗制滥造、丑态百出的新闻事件引发网友纷纷吐
槽入题。)
③南岳神州祖庙黄氏宗祠里的黄盖雕像为什么广受诟病,因为其粗制滥造到了妖魔化
历史人物的地步。黄盖忠勇坚韧,是“江表虎臣”之一。《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黄
盖与周瑜联手实施苦肉计,诈降曹操,火烧赤壁,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于是民间
有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歇后语。要表现这个故事,手段和方式很
多。但凡用点心创作,也不至于把黄盖雕像塑造成扭腰撅臀的模样。
(网友吐槽的原因一:粗制滥造,妖魔化历史人物。)
④问题是,一些人偏偏就是这么肤浅和随意——因为历史故事中,黄盖挨了打,所以
就让他撅着臀;因为孔子曾问道老子“刚柔之道”,老子说舌头是软的,象征“柔”,牙齿是硬的,象征“刚”,所以某地修建的老子雕像就是一副“吐舌露牙”的夸张模样……这样
粗鄙的“直译”在一些地方居然颇为流行,实在令人无语。
(网友吐槽的原因二:创作手段采用粗鄙的“直译”。)
⑤更荒唐的是,南岳神州祖庙孙氏宗祠“孙氏名人群像”里,居然陈列着孙悟空的雕
像,供游客祭祀,这样的做法不是哗众取宠就是愚昧无知。岂止南岳神州祖庙,近年来不
少景区都出现过类似的“魔性雕像”。在一些城市的广场、公园等场所,也不时出现一些怪
里怪气的雕像,比如重庆永川袒胸露乳的“女艺人沐浴”雕像、广西桂林形态不雅的“扶
老”雕像、河南郑州中原福塔前庸俗的石雕……这种“审丑”取向不得不警惕。
(网友吐槽的原因三:哗众取宠、愚昧无知的“审丑”取向。)
⑥景区雕像也好,城市雕像也罢,都是供公众欣赏的艺术品,需要保持起码的严肃性、
庄重感。一尊合格的雕像,应该凝聚一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人的精神风貌,内容与形
式应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传达文明进步理念,给人精神的鼓舞、艺术的享受、美的熏陶。
景区里、城市里的雕像往往都具有公共属性,其设计、创作和摆放应该获得有关部门的审
核和批准,绝非想怎么造就怎么造,想摆哪里就摆哪里。
(公共艺术品需保持严肃性、庄重感,内容与形式应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传达文明
进步理念,给人精神的鼓舞、艺术的享受、美的熏陶。)
⑦“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岳神州祖庙“魔性雕像”引发的批评,对有关
部门是一个提醒——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开展整治,尽快把“毁坏市容”的丑雕像清除
出人们的视线,避免它们对景区文化、城市文明造成污染。
(总结全文,提出建议。)
来源:2020 年 08 月 04 日《光明日报》02 版
【时代警语】
景区雕像也好,城市雕像也罢,都是供公众欣赏的艺术品,需要保持起码的严肃性、
庄重感。一尊合格的雕像,应该凝聚一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人的精神风貌,内容与形
式应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传达文明进步理念,给人精神的鼓舞、艺术的享受、美的熏陶。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岳乃“五岳”之一,南岳景区所属文化景点, 是国有企业经营 是民间资
本承包,都应该对历史文化保持起码的敬畏,具备基本的文化格调。景点内供奉的雕像粗
制滥造、丑态百出, 煞了南岳的风景, 实在有碍观瞻。景区工作人员接受采访
时称,丑雕像已经不在了。这样的雕像早该拆了。
A.或者 或者 不仅 而且
B.不论 还 不仅 而且
C.或者 或者 又 又
D.不论 还 又 又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城市公共艺术不能让公众缺位,但公众要如何接触城市公共艺术、使城市公共艺术的
公共性真正得到实现?作为关心城市发展的有志青年,请你给该市相关部门写一封建言书,
提出你的建议和思考,不少于 500 字。
【相关链接】
城市公共艺术不能让公众缺位
近日,“金廊杯”沈阳市 2015 年城市雕塑作品征集大赛公众投票正式结束。巨幅雕塑
《go shopping》得票最多。据了解,《go shopping》由北京某专业机构选送,其外形犹如一
巨大的手提袋,其简单时尚的造型颇受年轻人喜欢。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
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小到吉祥物和街头的艺术造型,大到城市雕塑等景观地标,公共艺术与一个城市的形
象息息相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名片,理应以城市文化象征的高
度为出发点,与城市的历史典籍和特质文化相融合,让人倍感文化底蕴才是关键。城雕、
吉祥物作为公共艺术和城市景观,如何把它做得与公众审美情趣相契合,才是用意之道。
它既不能低于大众的审美底线,更不能让百姓接受不了。不然的话,失去存在价值就成为
必然。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
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深圳雕塑院做过一个项目,叫
作《深圳人的一天》,他们请来打工仔、学生、白领……各种年纪、身份的真人,请艺术家
为他们做肖像,把这些真人大小的雕塑放在公园里。也许从外观上来看,和常见的城市雕
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它的创作过程更有社会意义,也更接近公共艺术的这个概念,展
现了某一时间段中国人的生存形态、深圳人的结构属性。作品还有一些文本的部分,包括
社会调查、每个人说的话等。虽然在艺术语言的锤炼上可能不是尽善臻美,但相关部门尊
重艺术创造规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公开征求意见,这不仅是对公众的尊重,更是
对公共艺术的尊重。
公共艺术作品,除了形象展示,更重要在公众诱导功能——每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通
过接触艺术品而提升人文素养。尽管人们对公共艺术作品往往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台北的 101 大楼等,最初落成时也都曾
受到非议,如今都是富有盛名的公共艺术建筑。但公共艺术不是少数艺术家圈子里的事情,
理应建立起由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艺术家、理论家和市民代表等共同参与的规
划与遴选机制。从艺术角度讲,公共艺术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基本的美学原则:既体现城市
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与现代生活风貌相协调,又要兼具审美观赏性和充分的实用性,同
时,在设计理念上应体现独特的创意,但又不宜太过另类。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国内的
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中,能够充分体现上述美学原则的范例并不多。
作为公共艺术,应与公众传统文化审美理念相统一。在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
理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虽然,艺术作品的美丑通常不会有完全统一的认知,但还是
有一定的“公约数”,公众认为不美的,艺术家解释再多,也是苍白无力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的舞台,既不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艺术殿堂,也不是“往来无白丁”的象牙之塔,
而是普罗大众置身其中的街道、广场、公园等,这些地方首先是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间而非
为艺术预留的展览空间。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决定它首先要符合公众审美标准,而非艺术家
的审美意趣。它应在营造新的公共空间与优化城市景观的同时,创造和反映着城市的历史
与文化,乃至成为代言城市的形象符号。
来源:2015 年 08 月 14 日第 04 版《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