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考作文指津:标新立异,见解新颖——怎样在立意上求新
高考作文要在“立意”这个环节显示个性,必须能够摒弃旧视点,占有新角度,用新
的眼光,从新的视角观照传统的事物,用理性的思维透视事物本质,显现大气度。
技巧 1、透视生活,酝酿新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我们作文的素
材来源,直面生活,思考生活,透视隐藏在生活表象里的本质,文章就能体现出有时
代感、新颖度的立意。
[实例借鉴]
端午传统文化的全新打开方式
李 群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端午节
龙舟竞渡,凝心聚力、团结向前,尽显中华儿女蓬勃志气和大无畏精神。屈原“亦余心之
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
毅……无论是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是纪念孝女曹娥说,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情
感,赋予了端午传统文化的活的灵魂。
传统端午节如何吸纳时代韵味,使其更有“灵气”?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传承和
创新传统文化的契机。民以食为天,粽子、面扇等端午美食为大家所喜爱,了解不同的民
间传统习俗、中华美食,也是在了解一段悠久的历史。将美食与历史放在一起,就会碰撞
出不一样的端午文化。无论过节的形式如何变化,端午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体现出
的情感要素,总会成为吸引人们的根本原因。
端午传统文化要“立起来”“活起来”,与现代生活对接、与时代精神共鸣,才有
可能火起来、融进去、传出去。比如,端午节诗词欣赏、漫画、图解等不断被传播,各种
关于端午习俗的 H5、小游戏刷屏,其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持续解读,又有对中华文化关
键内容的解锁。通过互联网,更多挖掘和运用端午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使传统文化以一
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端午节新的
活力。用心用情为传统文化找到适应时代的“语态”,方能为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兴盛注入不
竭动能。
随着中华文化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文化也一步步地走入各国的视线。
网络连线、视频上云,互联网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各国人民都看到多姿多
彩的端午习俗和优秀传统文化。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传统文化随
着时间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的“新生”。尊重我们的传统,热爱我们的文化,过好
我们的节日。在弘扬中传承,在传承中展望,在展望中创新。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打开端午
的传统文化,不管形式如何改变,只要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会更加坚定。
(摘自)
[名师揭密]作者立足时代的变化,辩证分析端午传统文化的全新打开方式,传承传统文
化,在传统文化里融入时代元素,使传统文化随着时间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新
生”。
作者倡议实行新的方式传承节日文化,如将美食与历史放在一起,就会碰撞出不一样
的端午文化,端午节诗词欣赏、漫画、图解等不断被传播,各种关于端午习俗的 H5、小游
戏刷屏等,以创新的方式,与现代生活对接、与时代精神共鸣,让传统文化火起来、融进
去、传出去、立起来、活起来、传出去。
技巧 2、变换视角,萌发新意。
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考
场作文中,人云亦云者多,标新立异者少。其实,看问题、用材料的时候,如果能够换一
个视点,从新的角度去认知事物,就能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实例借鉴]
矍秋白的独特人生路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
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是他
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
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秋
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
除此之外的其它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它,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
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
从谈起的梦。
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
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
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
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
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
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
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
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
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这样的人生,常
人无法解答。它提醒我们:人与路,路与人,这超过“表现”所揭示的含义。其间的深远,
要用生命去体会。
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
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同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
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
人。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名师揭密]瞿秋白是中学生作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人物,大家对于瞿秋白的评说,已有
万语千言,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仅用九百余字,就辟开了一个全新的视
角,发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极为难得。
技巧 3、深入思考,发掘新意。
高考作文中,我们不能只知道引述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实例,还要学会对所引述的事
实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层次的剖析,从而提出新的观点。
[实例借鉴]
司马懿成就“空城计”
霍去病
孩子的直觉,有时真的是不可忽视的。大众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有时小孩子却会觉
得很奇怪。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听大人讲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时,心里就一直纳
闷:那个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他为什么会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那么傻?只
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用大兵将空
城围起来再说(反正他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兵,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
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倒要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然而没有!
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中,
人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
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牵制。曹操在世时对他有疑心,曾说:“司
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继位后,司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
他青云直上,曾做到骠骑将军。后来曹睿当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
成为诸葛亮的劲敌。战场上数度交锋,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他派人到洛
阳等地散发司马懿的谣言,同时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曹睿果然信以为真,而朝中司马懿那班同僚们,像很多中国人这种时候都会表现的那样,纷纷对他落井下石,
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大将军曹仁可惜他司马懿是个难得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
幸捡了一条命,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养老了。风云变幻,诸葛
亮出山伐魏,连败曹军,魏军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曹魏江山危险
了,本来已打算要老死家乡的司马懿,在这曹魏国难当头之际,却戏剧般地被重新起用。
司马懿是何等样人,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不明白,自己之所以会有今天,能临危受
命为“平西都督”,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满朝文武,只有他司
马懿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一较高低。有诸葛亮一天在,他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
对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一天诸葛亮不在了……自己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会在
充满“内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敌置之死地。
中国的事往往这样,很多东西不是干不成,而是当事人出于各自的切身利害考虑,有
意地设置障碍,诚心地不让你干成它!在中国传统与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内耗”,也向来
都是一道异常可怕的“风景”。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又如何敢无视之?断然地决定
不进“空城”,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想
这或许才是司马懿最终没有派兵拿下那唾手可得的“空城”,眼睁睁放走宿敌诸葛亮那难以
向人明言的苦衷吧!朝中残酷的倾轧与“内耗”,不能不成为这位“平西都督”做出一项决
定时反复掂量与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是他的“工作环境与背景”。
随着这一探究逐步深入,我的目光,也渐渐由那座小小“空城”,转向传统中那黑黝黝
的深层结构……
[名师揭密] 说到“空城计”,传统的观点是赞赏诸葛亮凭着超人的智慧和胆识战胜了
生性多疑的司马懿,而作者却从司马懿自身遭遇和政治环境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人
精”司马懿放走诸葛亮,完全是为自身的安全和仕途考虑,并由此引出对传统文化中“内
耗”现象的探究和否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冲进城去,生擒宿敌,建立伟业,名垂千古,
然而“人精”司马懿却选择了撤退。这位叱咤风云、老谋深算的英雄,在“建功”与“保
命”这万箭穿心般的痛苦抉择中,无奈的选择了后者。“内耗”的劣根在司马心灵的屏幕的
留下了永远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