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之钥
见解新颖 凸显个性
——如何让作文“有创新”之见解新颖
【方法指津】
《高考考试大纲》“发展等级”中提出了见解新颖的要求。“见解颖颖”主要指文章表现
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新鲜、别致、独到,也就是立意新颖;当然也包括文章内容当中有某
些新鲜、别致、独到的看法、观点或主张。常事见常理,这是“正常”的思维。常事见新义,
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这是创新思维。
写文章常因新颖的见解而高出他文一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的“新颖”通常有
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出的事理,别人只看到人所共知的,他却看到其他角
度的,这可谓之“博”;二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到的深度,别人只看到表面,他却看到
实质,这可谓之“深”;三是于常 事中看到与别人看到相反的事理,别人按“正常”的思
维想,他却看出蕴含存“正常”之外的意思,这可谓之“新”。
下面给大家介绍三种使文章“见解新颖”的方法:
方法一:开拓广度,以“博”求新。
一般来说,证明一个观点,如果只是单纯地写一个方面,既难出新意,也显得单薄。如
多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说,想挖出别人想不到的角度,使所论说的道理具有更广阔的覆盖面,
同样是一种很好的创意。
如柯灵的《乡土情结》中的片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
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灭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
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已
十霜,归心日夜忆成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
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并乡人这三个字,听起
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
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 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
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
结。
“乡土情结”一词并不新鲜,但这一文段却写出来新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广泛联系,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表现了乡土情结的持久、普遍、难以抑制等特点,挖掘出
了常人不易写出的特点。
方法二:开掘厚度,以“深”求新。
有些事物司空见惯,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新意,如果往其深处开掘,常有令人惊异的发
现,形成文字,便是全新的见解。如只列举现象比较俗套,挖掘出现象的历史原因,预测其
发展趋势就有新意;一般的写景抒情比较俗套,如还能辅以托物言志就有新意;单纯从一个
方面看问题比较俗套,如能进行辩证分析,写出问题的优劣利弊就有新意。
如一篇《狼来了》的优秀学生作文,其中写道:
中国加入 WTO,美国的柑橘来了,小麦来了,大豆来了……外国货严重冲击着中国的市
场,还有通信、金融、保险、旅游等也相继开放。狼来了好不好?当然不好。由于‘狼先生’
到来,把本该属于我们的资源夺走了,或对我们“唯我独尊”构成威胁。可转念一想,“狼
来了”也未必不是好事。正因为“狼先生”的到来,才暴露出我们的不足,逼着我们因“亡
羊”而去“补牢”,或是逼 着我们再加快一些前进的步阀,再提高一些敬业精神和用心程度。
所以我以为,还是时而有‘狼先生’光临的好。”
该选段针对外国货、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分析时运用辩证思维
的方法,深入思考,挖掘出“狼来了”之后的正面效应,眼光看得更远,观点也就显得更加
深刻新颖,令人信服。
方法三:开辟他路,以“异”求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当然也包括立意问题。“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等成语,批评
的就是陈词滥调给人们造成的审美疲劳。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独辟蹊径”,选取他人不
走的路径,探寻别人未见的风景,写出别人未见的事理。
如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写道: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
药库。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
来的不是警察!”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
在眼睛里!”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在
听音乐,而不是在听狼嗥或者猫的音乐会。
很明显,上文选段中所假设的几个现象都是人们不愿意或不喜欢发生的事情,但如果它
就是发生了,不可改变,不可挽回,该怎么办呢?契诃夫文笔一转,这是好事啊,因为你应
该庆幸,幸好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没有发生。这种看法与常人思维迥异,新意自一不待言。 总之,面对材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颖的
见解。新颖的观点二是高考作文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一篇作文,能在普通的材料中发现
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写出别人未曾想到的观点,一定能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但需要指出的
是,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
怪谬,则不可取。
写作之星
寻找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北 李伟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文化的根是什么?有人说,我们的根,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在疏密相间
的妙手丹青中,在风沙漫卷的兵法韬略中;有人说,我们的根,是刑天的干戚犹舞,是屈原
的忧国忧民,是岳飞的还我河山;有人说,我们的根是太白的杯中酒,是东坡的西湖水,是
稼轩的巨阙剑,是雪芹的梦中泪……
你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根,如何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请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亮相
墨韵·中国风
河北省 邸一伦
一曲广陵心已碎,卧听玉笛声呜咽,呜咽,白了黑发空悲切。
浓墨重彩幻成汩,望尽千帆人瞧悴,憔障,只为寻回你的美。
中国风,是浓墨的。
浓墨中国风,首当唐宋。当唐宋的文豪们挥毫写下自己的意气风发与泪如雨下时,不知
不觉已为中国的历史添加了浓厚的色彩。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娟秀的小景,浓浓的墨意,书写出一篇中国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明媚的忧伤,脆弱的快乐,描绘出一幅中国意。两
宋词,亦如一朵绽放在墨池的莲花,高洁孤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心情浓厚的写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梦想不羁的宣言。展卷研墨,拾起狼毫,在宣纸上行云流水,留下浓墨的中国风。
中国风,是泼墨的。
泼墨中国风,刮在苦难的神州大地上,激起千层浪。国门洞开。列强蜂拥而入,将中国
瓜分。国内傀儡政权接二连三,统治者在变,可对人民的压迫不变。一些文人,像陈西滢,
放下自己的傲骨,趋炎附势,成为“御用文人”,为中国文学抹了黑,将自已钉在历史的屈
辱柱上。所幸,我们还有撰写《革命军》的邹容,我们还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这
些民族的脊梁,迎着战斗的晨光,用饱蘸墨汁的剑,深深剌中了反动派的心脏。他们用自己
的热血与生命绘成泼墨的山河社稷图,壮丽,有傲气,宛如一股强烈的中国风,惊醒麻木的
国人。
翻开书简,韦编三绝,铭记那泼墨的中国风。
中国风,是水墨的。
水墨中国风,回荡在人们的心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资本主义文明汹涌而来,在带
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嘻哈文化、颓废文化等——极大地毒害了青少年的思想,
占据了一部分文化阵地。于是有些社会评论家声称,中国文化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对此,我
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仍相信中国文化的存在,而且中国风——“风力很足”。我不知道流行
歌曲能否算文学,但我至少看到了作词者为弘扬中国风而付出的努力。2011 年春晚,周杰
伦一首《青花瓷》惊艳全场,那缓缓展开的水墨江南图,那雨打芭蕉的静谧中,难道未氤氲
着墨香的意境吗?
再看清明雨上的那天,踩着庐州的月光,想象断桥是否下过雪。安坐西厢,品逝过去的
唐宋元明清,思绪穿过三国恋,在菊花台上呐喊:我是龙的传人!此时,随中国风,墨香飘
遍华夏大地。
最后,为我挚爱的中国风赋诗一首:
晓风残月诗词画,
唯尔墨韵甲天下。
西门吹落千秋雪,
东窗拂遍万里花。
亮点点评:
本文有感于洋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部分年轻人过于崇拜舶来品等现象,谈中国文化的根。
作者见解新颖,从三个方面谈中华文化的根:在传统的古典文化中,在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里,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里。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新颖、别致。文章以词开头,以诗作结,营造了一种古典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