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记:长得美、宠得专、变得快、死得惨、思得深、恨得久……
诗歌的内容,写的是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总体上来说,可以梳理
成:长得美——宠得专——变得快——死得惨——思得深——恨得久。课堂上,学生果
然迅速就读出了这些信息,行文思路一目了然。
一篇爱情叙事诗分成了这几个过程,赏析起来也就更好驾驭。
先欣赏写杨贵妃“长得美”的诗句。学生很快就找了出来,重点品析了几处细节,
“凝脂”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皮肤的特点:白皙、细嫩、光滑、柔软、吹弹可破。学生
说了很多精当的词,记不住了,不能一一记下来。另一处学生关注的点是“云鬓花颜”,
“花颜”自不必说,“云鬓”读出了丰富的信息:云彩飘逸,写出头发发质柔顺飘逸之
美;发髻如云团,写出盘在头顶的发型之美;头发似云雾,写出发量之多,头发乌黑浓
密之美。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也是满满的信息量,既读出了杨贵妃
嫣然一笑,让后宫佳丽黯然失色,夸张写出贵妃的美貌;也读出了后宫佳丽施粉晕黛,
精心装扮,竟然比不上贵妃嫣然一笑,更是以细节对比凸显她的天生丽质;回眸一笑,
竟然百种娇媚、万种姿态。综合描写容貌的语句来看,贵妃既美在皮,又美在骨,更美
在妖娆勾人的风情。此时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用《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学
生读出了丰富的信息,以“领如蝤蛴”为例,“蝤蛴”本义是天牛的幼虫,它就表现出
了女子颈项的白嫩、纤细、柔软,通透等各种特点。而“齿如瓠犀”则写出了女子牙齿
的洁白、排列紧密、整齐等等。其他更多语句的解读,不做赘述。
解读诗歌第二节“宠得专”。学生以本为本,读出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之至,
真正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此处作者浓墨重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直接表现有侍浴、侍宴,侍游,歌舞,这本是人之常情;而有更多
的语句写杨玉环“侍夜”,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君王从此不早朝,作为一国之君的淫逸
荒唐、纵情声色,纵欲无度的特点一览无余,而后杨氏家族因贵妃而得荣耀,普通百姓
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因此而改变,更是极尽艺术夸张之能事。及时补充“杨家显贵”的信息,补充体现京城百姓重男轻女思想变化的“京城歌谣”,此处不一一列
举。读到这里,学生对于贵妃受宠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候,我提醒学生关注一个
人人皆知的点:杨玉环,后宫分位至贵妃。这时补充唐朝后宫分位制度:一皇后,四妃,
贵妃为四妃之首,九嫔,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很大程度上讲,女子的分位高低也
是受宠程度的体现。杨玉环尊为贵妃,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变得快”一节诗句较少,属略写内容,映射“安史之乱”这一事实,歌舞升平之
中,叛乱军队战鼓惊天、声势浩大、汹涌而至,一时之间,宫廷上下惊慌失措、狼狈奔
逃。极简的语言写出了前朝后宫形势微妙难料,看似风平浪静、晴天丽日,实则云谲波
诡、暗潮涌动,贵妃上一秒在后宫荣宠无数,下一秒杨氏家族成了将死之囚。
“死得惨”写的是“马嵬驿之变”,贵妃被赐死,既有“宛转”写出死之前凄楚求
救、缠绵落泪的凄凉,又有“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死后各种珠翠首饰散
落一地、无人收拾的恓惶,还有死之时鲜血直流的凄惨。
“思得深”一节诗人着墨颇多,是本诗学习的重点部分。贵妃香消玉损,玄宗并非
薄义寡情,他对贵妃的思念通过诗人极力铺陈渲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或借景抒情、
或触景生情、或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哀情、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或描写抒情、
或叙事抒情,句句含泪、字字见情。从黄沙散漫到水碧山青,从行宫夜雨到避难归京,
从白日到黑色,从春天到秋天,从黄昏到黎明,从晴天丽日到月隐雨下,处处触景伤情,
时时睹物思人,玄宗对贵妃苦苦思念、苦苦追寻,现实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
找不到,又到天上仙境去找,痴心深情,感天动地。
玄宗对贵妃的思念不是一厢情愿。在叙述招魂之举这件事情时,“太真迎接”、“道
仙相见”、“表白心迹”、“寄送信物”、“临别誓言”等多处都能读出杨玉环的心理情感。
以“表白心迹”为例,“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写出了玉环在思念的煎熬
中度日如年,“回首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写出了玉环内心深处对玄宗的期盼。
最后“恨得久”一节是点名题旨的语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
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但从诗句来看,学生读出了两点信息:李杨二人痴男怨
女、彼此深爱,李杨二人天人永隔,未能真正化为比翼鸟、连理枝。还能不能读出更多
的内容呢?这个时候,割裂全文,断章取义显然是不能了。回归到诗题,“长恨歌”是谁的恨,恨什么?有一个学生说是杨玉环的恨,恨当初
君王没有出手相救,这样看来,“恨”是“仇恨”的意思了,这位同学的观点马上就被
全班其他的学生否定了,他们指出后文还有很多是写死后的贵妃思念玄宗的。玄宗玉环
彼此相爱,爱之至才有宠之极,最后却天人永隔,不能终成眷属、长相依偎。这“恨”
是李杨二人之遗憾,是深相爱却不能长相守之遗憾。
这样说来,这首诗看作是爱情诗也就不为过了。但是只能做这样解读吗?作者有没
有褒贬态度蕴含在诗文中呢?且看行文痕迹:开篇即写“汉皇重色思倾国”,一语奠定
感情基调,“重色”二字更是有如当头棒喝,情感态度不言而喻;再看“杨家有女初长
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两句,映射唐玄宗的一桩丑闻:纳儿子寿王李瑁妃子为妃,不伦
之恋,实在荒唐,暗含批判之意;继而写玄宗宠爱贵妃之时,“侍夜”不朝一事浓墨重
彩详加描绘,对君主失度荒唐的批判不言自明;后再写玄宗用道士招魂之举,荒唐至极,
让人啼笑皆非,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批判;诗歌采用了浪漫主义结尾,在招魂之举中让方
士和玉环相见,多少可以排遣李杨二人的深切思念。
学生就有了疑问,既然是如此深爱,为何不殉情呢?殉情之后可以在一起,是真正
的浪漫主义完美团圆大结局,作者不会这样设置,他就是要让如此深爱的人永远分离,
永远让他们饱受思念的煎熬,这是一种惩罚,是要他们为自己前面放纵的行为必须付出
的沉重代价,如果在一起了,岂不是削减了悲剧意味,又便宜了过于放纵的两人,因此,
诗歌结尾的设置本身也是诗人批判态度的表达。总而言之,这首诗歌也可以理解为是诗
人之恨,他眼中贵为一国之君的唐玄宗死掉一个妃子倒是微不足道,更遗憾君王酿成了
盛世一去不返、永难再继的大错。这样看来,这首诗歌理解为是一首讽喻诗也就不足为
怪了。
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在特殊的机缘之下又可能解读出新意,高中生正
处在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在是看颜值的时代,很多学生受社会风气影响,以为有
颜值就有了一切,杨玉环的故事刚好给我们提了个醒,她因美而获爱,也因美而获罪,
更因美而丧命。颜值,不得不说,有的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