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无声食堂”真的好吗? 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精点细评)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某地第一中学推出“无声食堂” ,倡导就餐过
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比如手势 1 代
表饭,手势 2 代表菜,手势 3 代表汤等,从而达到有序就餐的目的。如确需沟通,要尽
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此举一经推出,学生、家长有叫好,也有质疑。
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
审题立意
(一)理论指导: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
写法提到了两条总纲性的建议:“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的比较中说理
论证。”其中“在多维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论证
自己观点的能力。
对“无声食堂”有叫好,有质疑,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可以赞成或反对,亦可辩
证看待,但无论哪种态度都应该言之有理,这理不能太单薄,即应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
的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支持的角度:
1、吃饭说话会影响消化,对健康不利。
2、可预防细菌传播。(杜绝唾液飘散到他人饭菜里)
3、公共场所吃饭不说话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国人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令人汗颜)
4、此校并非不近人情,没有“一刀切”。如确需沟通,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干扰
他人等。5、文明秩序的培养应从孩子抓起。“食不言寝不语”看似小事,不仅事关个人修养,
还影响国民的整体形象。
反对的角度:
1、可能禁锢孩子本真。(午餐是理想的交流时刻,可畅谈各种话题,释放学业压力
等)
2、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压制人的天性,违反了孩子最基本的行为诉求)
3、学生未必认同。(掺杂了强权支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4、未必科学健康,也不一定符合文明礼仪。(饭桌上轻松交谈能增长见识、开发智
力、增进感情;现代文明礼仪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剑走偏锋或食古不化)
5、无声带来不便。(怪异;视力不好看错;多加饭时让人尴尬,没有隐私,女生尤
甚)
当然,以上角度并不要求面面俱到,重点写几个角度即可。同时,“无声食堂”有
不可争议的地方,也由争议的地方。
不可争议的地方:
1、倡议的目的:倡导文明用餐无可厚非。
2、倡议不是强制:没有一刀切和强制执行。
3、安静用膳有利于身心健康。
4、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应抓小抓实,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无需说三道
四。
可争议的地方:
1、打手势是否矫枉过正?
2、在食堂不说话是否符合人性?是否违背孩子天性?
3、倡议措施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是否有可行性?是否沦为形象工程?
4、什么是文明用餐?整齐有序是否就是文明?5、提倡与强制的关系容易被权力者有意或无意地混淆。
学生习作
于无声处见修养
高三考生 唐雨
最近,某地第一中学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学生文明安静用餐,沟通时尽量轻声
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此举一出,学生与家长们对此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样能
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可以推广。可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可行性不强,纯粹只是为了作
秀。
在我看来,“无声食堂”的出现是学校对学生日常文明礼仪关注的体现。学校作为
学习的沃土,要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日常小事上的礼仪也同样重要。更何况,“食不言,
寝不语”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训流传至今也说明了“无声食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彰显。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充斥着许多杂音:马路上的鸣笛声,大街上的交谈声,
街道两旁的叫卖声,这是无可避免的,但在学校食堂里为何不能放低音量,轻言细语,
给自己也给他人留出一片清净之地呢?如果在全校师生一起就餐的食堂中,所有人都肆
无忌惮地发表高谈阔论,那么对我们的耳朵又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呢?在我们身边有不少
人不喜欢或不适应在过度喧闹的地方用餐,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考虑到他人保持安静
呢?在食堂中的“无声”,不仅是对自身的放松与调节,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及对公共场
合秩序的维护所必需的礼仪。
现代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至味》中写道“看一个人安静时的样子就能知道他的为
人。”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体现在小事上,而“无声食堂”所要培养的,正是学生在用餐
时应该具备的礼仪规范。想象在偌大的食堂中,所有师生都微笑示意,轻声交谈,何尝
没有体现出井然有序的气氛呢?且食堂是学生们每天都要停留的地方。这样日复一日,
良好的用餐习惯自然会内化于心,在无声中教会学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从推行“无声食堂”至今,该校在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由此观之,“无声”并
非作秀,它只是当下对于文明修养重视的结果。且实践证明,在“无声”之处,已经蕴
生出了文明和谐的用餐环境,学生也在“无声”之中,提高了自身修养。所以对于“无
声食堂”应当肯定与推广。
世界无声不可,但在特定环境中,“无声”亦胜“有声”。于无声处见真性,于无声
处见修养。
简评:
本文内容紧扣“无声食堂”这一中心,任务意识也很强。主题突出,一如标题所示:
无声食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修养。但从本次的写作目的来说,思维显得较单一。其实,
推行“无声食堂”的理由和意义远不止是修养的单方面需要,还有很多其它的原因和意
义。当然,并非说此文一元论就不好,能把一个点铺展开来说透彻也很好(此文在这方
面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这次的写作目的意在学会多维说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就
有典型的不足。
佳作示例
对“无声食堂”不妨给点掌声
线教平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
市一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
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
堂”,不是说绝对的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对学校推出“无声食堂”的做法,不少人认为违反了孩子活泼爱动的天性,不利于
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人认为,学校整齐划一的做法,更多培养的是学生的服从和
奴性意识,是对学生个性自由的剥夺,是不近人情的“反教育”。
判断一项行为的科学与否,反教育与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和当前,而要看到它对孩子认知上的触动和未来人生的影响;也不能只着眼于孩子个人,而要看到它对周围其
他人的作用,说到底人还是社会性动物。
从该校近一年的实践效果看,学生在食堂大声喧哗的现象没有了,一直被诟病的吃
饭浪费问题也消失了。六年级学生小林说,无声食堂,让她更多体会到,从小要讲文明
礼仪,在公众场合守秩序,不喧哗。
每个人都喜欢和一个彬彬有礼、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打交道,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
决定的。这就需要人不能只考虑自身的舒服,还要考虑周围的他人,有些言行是必须受
到约束的,至于违法犯罪的言行,更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与压制个性自由不是一码事,
实际上,如果每个人都在就餐时眉飞色舞,目无别人,带来的必然是整个就餐环境的噪
杂和混乱,而这样的就餐环境实际上对每个人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学校推出“无声食
堂”恰恰是在履行自己本该担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完全是份内之事。
学校推出“无声食堂”的实质在于让学生知文明、守礼仪,心中有他人,这对于当
今多数孩子属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而言,可谓下了一场及时雨;在多数学校强调分数、成
绩的背景下,学校这种做人做事的教育更显得难能可贵,即便在具体实施中有不完善之
处,也瑕不掩瑜,社会舆论没有理由不给点掌声。
多年来,我们倡导孩子的养成教育,但不少停留在概念和认知层面,实践中成功落
地的并不多;即便有,也多强调学习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而非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
面。于是人们看到,有不少考进象牙塔乃至出国留学(微博)的孩子,若论起学习成绩,
个个可谓出类拔萃,但若说起人际关系和自身品质的修养,却实难让人恭维。这固然与
孩子小时候家庭教育缺失有关,学校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弥补恐怕也是重要原因。看看近
年来国内外高校频发的伤人案件,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学校的做法也并非没有一点瑕疵,作为一项倡导“文明、礼仪、心中有他人”
的行为,学校本身也应该“文明、有礼、心中有学生”,表现出来就应该是:多征求学
生的意见,多想办法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多吸收他们的好主意。而不是学校单方面“自
作主张”之后,再让学生无条件执行。
简评:本文看到了“无声食堂”的利和弊,也看到了未来的影响。从孩子、他人、学校,
从身心健康、礼仪教育、品质修养等不同角度找到观点的支撑,有效地进行了多维说理,
逐层深入,步步演进,令人信服。
媒体评论
学校推“无声食堂”不值得推崇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王心禾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安安静静就餐吗?浙江省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
“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伸一根手指代表加饭,
伸两根手指表示加菜,伸三根表示加汤,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照看学生就餐,看到学
生打出手势,会用“OK”的手势回应。说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
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副校长说:“实行一个多月了,
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一到三年级)学生就餐时间缩短约 5 分
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4 月 16 日澎湃新闻)
正是爱玩爱闹、爱说爱笑的年龄,吃饭的时候被禁言了,统一“手语”交流,
浙江这一小学的做法引来不少围观。让一个成年人做到吃饭不说话,可能会有几个原因:
不高兴、有心事、没有同餐人、不喜欢同餐人、必须遵守的规定等等,总之一个正常人,
和同伴一起吃饭,边吃边聊的多。换做孩子也一样。
“无声餐厅”有悖于孩子天性和常人的本性,也有悖于就餐交谈的习惯。说
“无声餐厅”效果好,很难讲是从学校该有的立场作出的,只能视为从纯管理的表象作
出。如果站在关心学生身心成长,尊重孩子权益和天性的角度看,“无声餐厅”实在谈
不上好。
作判断容易,该怎么帮助学校改进呢?学校推“无声餐厅”确有其因。报道里提到,该校中午约有 1000 名学生需要在学校食堂就餐,而食堂同时只能容纳 600 多名
学生,目前分低年级、高年级段先后两批用餐。也就是说,学校通过推行“无声餐厅”
压缩掉学生聊天说话的时间,加快就餐速度,保障第二批学生不会饿太久。这个出发点
没问题。
其实,学校培养学生对集体就餐困难的体谅,鼓励学生为他人着想作出自己努
力,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要的。学校紧张的就餐条件,完全可以向学生坦诚。高年级
学生礼让低年级学生先就餐,低年级学生体谅高年级学生饿着肚子等他们,师生一起努
力,保持有序的就餐秩序,专心吃饭,同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聊天时间,加快就餐速度。
让强制被动变自觉克制,其中动力是多一分为他人着想的善意,类似的“软”措施不妨
试试。
另外,学校培养学生集体就餐的礼仪是对的,也是必要的。吃饭时大声喧哗、
嬉笑打闹,不利于消化,也会影响自己和周围人就餐。对此,一刀切不许说话,体现的
是学校简单粗暴的管理,而缺乏尊重未成年人权益的法治思维,易激发学生逆反情绪。
只要不影响周围人就餐,偶尔小声交谈,不应该被禁止。闷头吃饭,身旁不时走过巡视
的“红领巾”,这样的就餐氛围,在小学里推行,恐怕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再大的学校餐厅,也不该纵容拖拖拉拉吃饭的孩子,再小的餐厅,如果多一些
为他人着想的学生,秩序该不会差到哪里。少一些简单粗暴的管理思维,多一些尊重、
信任和鼓励,孩子在餐厅里,身心都会得到滋润和成长。“无声餐厅”不值得推崇,其
背后的思维应首先被斩断。
“无声食堂”,该不该赢得掌声?
来源:湖州日报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近期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
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校方表示,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不讲话,如确
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有人说,这有利于培养就餐文明,
有人说这得不偿失,那么,“无声食堂”,到底该不该赢得掌声?
给点掌声又何妨
对“无声食堂”的做法,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违反孩子活泼爱动的天性,不利于
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对学生个性自由的剥夺,是不近人情的“反教
育”。笔者却不以为然。勿以善小而不为,“无声食堂”不只是倡导文明就餐,更是一种
公共素养的培育,不妨对其报以掌声。
近些年来,屡屡有新闻报道国人出国旅游,在餐厅大声喧哗而被人制止,这让不少
人感觉面上无光。媒体也屡屡发出文明旅游、文明就餐等文明倡议。让孩子们从小就养
成良好的用餐礼仪,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至于人们对“违反天性”、“剥夺自由”、“不
近人情”的担心,其实大可不必。规则教育和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当,
还会相得益彰。不妨想想,如果就餐时眉飞色舞、目无别人,就餐环境噪杂混乱,对每
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孩子的确好动,但如果从小就教育孩子“该动则动,不该
动则不动”,或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也未尝不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
既然是教育,就不可能放任一切。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处处要讲文明、守规矩,多
一些文明规范和规则意识,恰恰是公民良好素养的表现。当然,“无声食堂”不可能没
有不足之处,但若辩证地看,“无声食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文明懂礼、不干扰他人的
道德自律和文明精神,还有利于启发孩子培养专注精神,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别让教育走了样
根据校方的说法,无声食堂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灵感——《论语》中就有食不言
寝不语的说法。溯源于传统固然无可厚非,只是,尽管古人提出了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也不能说所有的理念,都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校方打造的无声食堂,会不会是照搬书本
的教条主义?
再回到无声食堂本身,从现场看,学生们如需要加菜添饭,会通过眼神和手势进行
交流。姑且不说,这种场面看起来是不是让人觉得怪怪的,对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
让他们坐在餐桌前,通过手势交流,本身也不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
据校方的说法,无声食堂并不是不允许有语言交流,只是要求做到轻声细语。这样
的考虑似乎挺周全,但试想一下,当无声食堂成了该校着力打造的素质教育品牌时,那
些可能影响无声效果的轻声细语,能得到鼓励吗?
校方重塑食堂就餐秩序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这种不近人情、恐怕也不科学的无声食
堂,仍是校方试图以简单的手法,驯化一批听话的孩子,虽然看似整齐划一,秩序井然,
但也有禁锢了学生们的天性之嫌。
培养学生文明用餐,功夫应在食堂之外。学校最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将用餐礼仪纳入
到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并在实际用餐时进行实践和评价,最终让学生养成文明的用
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