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写作指导:深爱儿女,为何“不爱”我们?(附:文题解析及范文范文展示)
作文原题
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父母在国庆期间悄悄到某大学探望独生女儿,本准备送去惊喜却反遭冷落、抱怨。
问原因,女儿说她已和同学约好要去外地游玩,父母未经同意就来到学校,对她极不尊
重。
有人不赞同女儿的做法,“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应体谅、尊重父母。
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父母应该想到,孩子与同学可能的假期旅行安排;或
者出发前应沟通好探望时间。
对此现象,某班级拟召开班会讨论,请你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
点与思考,并在班会上发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提供了父母国庆期间探望女儿反遭冷遇的事件,并展示了两种不同角度的看法。
题目设置的写作交际情境是“拟召开班会讨论”“在班会上发言”,即要求考生针对这一
事件,结合多种观点,并联系实际,写成发言稿的形式,参与班会讨论。
当今时代,亲情的维系早已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单向约束,发展为
“平等”“民主”“理解”“尊重”的双向关系。无论选择哪种观点进行作文,都应充分
考虑到当下亲子观念的变化和家庭伦理的发展趋势,做到合情合理,理性平和,以理服
人,以情动人。
参考立意⑴孩子应多多理解、尊重、体谅父母,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⑵父母应与时俱进,多考虑孩子的实情,尊重子女作为成年人的自主权,才能换来孩子
的爱与理解。
⑶亲情是温馨和谐的,不宜简单地用对错来评价,而要增进彼此的交流沟通。
⑸无论是父女还是子女,都要懂得爱与尊重。
好题示例
大部分来自考场高分佳作
父母用心良苦,孩子岂可辜负?
父母“依赖”亲情,子女多点理解
孩子已成年,尊重不可缺
我们该怎样来爱成年的孩子?
尊重是维系亲情的关键
爱的误会,只因缺少沟通
学会爱与尊重
亲情需要多沟通
爱需要理解
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爱错了
“亲情”长宜放眼量
增进两代人的理解
亲情没有对错,只是缺乏理解
亲情诚可贵,尊重价更高
再好的亲情也需要尊重
多点理解,一切迎刃而解
当代亲情是一门新学问考场佳作
父母爱错了
评 57 分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落,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女儿”
过于冷漠,辜负了父母的苦心,可我认为这个“女儿”并没有做错。
不可否认父母对“女儿”的爱很深情,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没有过错的理由,更不能成为
评价者道德绑架的绳索。“女儿”与父母相隔遥远,无论哪一方想要探望对方,都应提
前和对方商量,这对至亲的尊重,也可避免发生令人措手不及的尴尬事。
父母想给女儿惊喜,这没错,于是未与子女商讨便贸然探访,这又确是不妥的。而
我们往往站在道德最高点,以“父母的爱错了吗?”“孩子不孝”“年轻人太自我不懂事”
等,来批评女儿,讲真是令人不适的。
换位思考下,女儿与友人有约在先,父母突然造访,她选择与友人一同出行,父母会倍
感委屈,女儿也会于心不忍。选择与父母一同出行呢?便会失信于友人,白费友人的期
待与准备。无论女儿怎么选择,都难以两全其美。这种缺乏商量的“爱”,无疑增加了
女儿的负担。
吃力不讨好,是大多数家长常碰到的情况。并且很多家长把这归结于孩子不听话。可冷
静思考,难道就都是孩子做错了吗?有些矛盾的激发,可能源于家长觉得孩子还小,而
不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不把他们当会思考、有个性的人,而是当做乖巧听话、唯命
是从的宠物。缺乏理解的爱,过多的干预,会阻碍子女对世界的探索,也是不尊重子女
的表现。
我认识一个 A 阿姨,几年前因父母的强行安排,与家世普通的男友分手,嫁给了父
母喜欢认可的某富家男子,但好景不长,如今感情不和而离婚了。不可否认,A 阿姨的
父母当然希望女儿能过上吃香喝辣的好日子,可这真的是 A 阿姨所追求的幸福吗?父母假爱之名,实则对 A 阿姨造成了伤害。“勉强是没有幸福的”,“强扭的瓜不甜”,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
没有谁不渴望爱,也没有谁生来对父母的爱充满敌意。但我们不能否认,有些父母
的爱,越是炽热真诚,越让人左右为难,压力陡增。所以,明智的父母应该放手,学会
割舍,给予子女们更多空间。
回到文章开头的事上,父母下回探访,是不是要考虑更周全?而女儿冷落了父母,
不是不爱父母,而是父母爱错了。
补充阅读
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
作者:龙建刚
随着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
爱都给他们,故而造成两极分化。
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子女都应该孝顺、尊重父母。
01
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受独生子女时代带来的伤害。
2016 年 10 月 4 日晚九点,国庆长假第四天。
广州一所著名大学任教的老友在电话中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讲了很久才弄清事情的
原委:
10 月 1 日清早,他们夫妇俩乘高铁前往南京,看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的女儿。
行前为女儿准备了很多她爱吃的零食,比如蛋塔、酸奶什么的,打算给女儿一个意
外的惊喜。没想到见面之后却碰了一鼻子灰。
女儿不仅没有一点惊喜,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去南京,
对她极不尊重。 妈妈说我们想念宝贝女儿了,可女儿说天天微信,还有什么好想的,你们的感情也
太泛滥了。
爸爸说妈妈第一次到南京,叫女儿陪去转转,女儿回答说和同学约好了,要去苏州
玩,让爸爸妈妈自己玩,然后就匆忙而去……
夫妇俩在南京转了一天,越想越不是滋味,索性高铁返回广州。
老友在电话中问我:龙兄,你说我错在哪里?我不知怎么回答……
我今天从太原赶回佛山,原本想和老家来的老同学见面,也尽地主之宜。
没想到情况也几乎一样:他们女儿今年九月刚刚考到广州一所大学就读,国庆专程
来广州陪她。可女儿并不领情,只顾玩手机,想去宿舍看看,也不得进去。
问其为何如此冷漠,女儿说一是有代沟,二是爸爸总是批评她。
见话不投机,老友装着想回去,没想到女儿却变得兴奋,马上进携程网帮他订了回
家的火车票……
老友说: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这代人不同了,当年我们读书,有家人来探望是多么的
高兴啊。他流泪,我也流泪……
02
汪峰在《存在》中唱的,以前我似懂非懂,今晚完全懂了: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03
几年前我去哈佛大学做学术交流,发现费正清研究中心有学者在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与未来中国打交道?
我问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回答说:30 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
生子女组成的国家。
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美国学
者必须为世界研究预案。
我现在明白了美国人的远见……
04
一位佛山母亲从美国发来的短信特别让我感动。她这样写到:
龙老师好!几个佛山朋友都在转发你的那条关于独生子女的微信,我一边读一边流
泪。
你两个朋友的经历我感同身受,只是闷在心里从来不说出来。说实话,我憋得很苦,
今天索性说出来。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 岁那年就独自带着 8 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
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
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
女儿从佛山九小到,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
高考以佛山前 5 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
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他们有一个四岁
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 6 月回上海去了。
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
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
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
下定决心到了美国。
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
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忙碌。好像我做
什么都是应该的。
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
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
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
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
义……
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
是我的家庭教育失败了吗?如果说是我文化不高,不会教育子女,那么女儿的公公、
婆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同济大学教授,怎么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
国庆那天,我亲家在电话中说:你辛苦了,我们都被独生子女害了。我们让他们自
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亲家的话有道理,但我于心不忍。
05
那年高考,我在校园外面悄悄守候三天,一心祈祷女儿考试顺利。
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晚上,女儿搂着我泪流满面地说:妈妈,这些年您
太辛苦了。我以后有出息、有能力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
那时我是多么的开心,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
女儿的话,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黑夜……可是,当女儿已经有了出息的今天,我
的内心却历经从未有过的伤痛。
她是否还记得她说过的话?是否记得妈妈为她所做出的一切?
我如此深爱我的女儿,她爱我吗?读完这位母亲的信,我更加坚信一点:
这不仅仅一位母亲的追问,而是一代中国人的纠结。而这样追问和纠结,都需要两
代中国人来回答。令人欣慰:女儿最后向父母道歉了
不少网友看完龙建刚的文字,在思考的同时还在关心着故事的结局。昨天在采访中
了解到,这则亲情故事以父母和孩子的和解顺利收场。老教授夫妇的女儿主动打电话和
父母道歉,承认了错误。教授夫妇也和女儿做了深入的沟通。作者龙建刚也是为人父母
的年纪,老友的故事如果换做是龙建刚本人,他会怎么处理?接受采访时,龙建刚明确
表示,自己会提前和孩子沟通,“第二天会去孩子的学校看望”,将自己的动向明确地告
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