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写作指导:大学招生抢人广告 作文 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大学招生抢人广告 作文 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 为吸引考生报考,6 月 23 日上午,某大学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一条消息:“我 们!一校三地!有暖气!有空调!有洗衣机!每栋楼都有咖啡机,自助打印机!网速贼 快!校车免费!有山有湖有海!亚洲第二食堂!欢迎大家报考!”结果评论区引来了其 他知名大学的官微账户争相“打广告”,吸引了不少网友围观。 各间高校在官微账号宣传的“卖点”主要有环境风光类(“5A 景区”“樱花大道” 等),生活条件类(“空调 WiFi”“长假期”“三块五一碗的牛肉面”等),文化学术类 (“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叶嘉莹先生的讲座”“百年沉淀”等) 你对高校这样的宣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 字以上。    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首先从时间上看十分接地气,以最近的高考招生为背景,贴切学生的生 活,也符合课标的写作要求。   接下来我们来划一下题目中的关键词:“打广告”“环境风光”“生活条件”“文化 学术”。   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大致可以揣测出出题者的意图,因为我们可以把这些关键词大 致分为两类:学校的硬件“环境风光”“生活条件”;学校的软件“文化学术”。一个普 遍的观点,也是这次很多同学都可以想到的一个 point,就是想表达大学应该注重内在, 重视内涵,而不应该过于重视表面。于是许多同学会拟一些如“少一些繁饰外表,多一 些内在沉淀”的题目。   必须肯定,这些题目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出题者的意图,不过还有要求中的关键词没 有划:“对高校宣传的看法”“议论文”   既然要求写对高校宣传的看法,主要内容就不应该围绕“个人”“社会”等来谈。详细写高校,略写其他的引申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对于“少一些繁饰外表,多一 些内在沉淀”这样的题目,偏向于对“个人”进行议论,在此不提倡使用。   拟题示例 从“高校招生广告”说开去 大学打广告,是与时俱进 放下身段招生,揽才之心可鉴 大学抢人大战,秀出大学的自我 给大学招生宣传提点醒 大学应该沉淀历史,而不是大兴土木 大学招生,靠的不仅是硬件 大学招生,“软硬兼施”是良策 大学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大学宣传应侧重文化软实力 大学不应该只炫耀大楼 大学的大楼与大师 何为大学之“大”? 读大学,冲的是什么? 高校之高,大学之大 岂忍凡心损梵行? 高校也要接地气 环境宜人,更好读书 大学,最诱人的是书香 考场佳作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 醉凰近日,各地高考陆续放榜,不少高校都开始宣传自己的优势来招收新生。令人遗憾 的是,宣传内容都集中在“环境优美”“生活条件好”等方面,就是宣传文化学术也只 是“用毛笔写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外在的配置真的就这样重要吗?我想说,大学之大, 非大楼之大。 何谓高校?学习圣地谓之“高”,成其“大”,而非景点优美所成。就是你有“5A 景区”“樱花大道”又如何?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一颗空虚的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 形式罢了。高校是学习的圣地。当年维新变法时,开设的京师大学堂,初心便是让中国 人学习知识,变法图新,强国复兴。那时候的高校,谁还推广什么环境优美?心里装着 对知识的渴求你才可能来到这里。当时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起点,国家振兴的基石。可 现在怎么变了味呢?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在教育的普及化带来的是否是精神的空虚 化,是否忘记了教育的本身目的呢?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高校是学习的圣地,而不 是旅游景点,为何要过度渲染环境呢? 何谓高校?培养人才谓之“高”,成其“大”,而非生活之优所成。“空调 WiFi”“有 长假”,凡此种种,不由得让人想问:大学生是来成才磨练的还是来享受,当老爷的呢? 孟子提出成才的外部要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 贡献的人才,谈何容易?而如今高校却摆出这种种诱人的生活条件,首先就没有给大学 生提供一个好的磨砺环境。配置与硬件的华丽吸引了外界,真正重要的内在被人遗忘, 可叹啊,如今有多少人还能像宋濂一样“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大 学之大,非大楼之大,高校是培养人才之地,而不是享福之地,为何要过度渲染生活条 件呢? 何谓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谓之“高”,成其“大”,而非表面形式所成。“毛笔录 取通知书”这种徒有其表的形式,得到的是暂时的兴奋,却不如一句校训,一句哲理深 刻的话语,一句足以体现学校文化的话语来的实在。令人感动的是,再这么多用表面你 争我斗中,还有高校能把“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当作一种骄傲的。注重内涵而非形式, 这应该是高校带给学生的一个榜样。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高校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 之地,而不是表面形式泛滥之地,为何要过度渲染这种“表面文化”呢?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在自己学习之圣,人才之培养,文化之深厚方面有所成就,而不是街头林立的大楼,有高大的外表,却只是现代忙碌文明的产物。 愿以后表面的宣传少一点,高校能更体现自己的深厚,更体现自己的“大”。 点评: 开头引述材料简洁,入题迅捷,论点鲜明;结尾呼应开篇,提出祈愿(解决问题), 如同豹尾,短促有力;主体部分用并列结构,有整饬之建筑美。由此,可谓佳作。 但 似乎还是有美中不足:从逻辑上说,三个并列分论点,似有交叉(包容),比如,“学习 圣地”与“培养人才”如何分开?从内容上说,有些地方持论稍嫌偏颇,比如,“在光 鲜亮丽的外表下是一颗空虚的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形式罢了”,环境优美就必定“空 虚”“精神空虚”而与“学习圣地”矛盾?从论证方法上说,稍嫌单一了一点,比如说, 当年的“西南联大”,条件简陋而学风浓郁,培养了大批国之栋梁,就是很好的例证。 文章审题角度很好,从大学之大的衡量标准入笔,切入点很好,写作思路清晰。几 点建议,一、并列结构有利有弊,比如“学习圣地”与“文化底蕴”几个点之间存在交 叉杂糅,建议打破三个并列段,改为写两个角度,可以考虑去其一,保留二和三,只写 文化底蕴与培养人才,两者内涵相对明晰,前者为内化的底气,后者为外化的表现,再 纵向拓展或者联系具体实际来写。二、标题用“高校之高,大学之大”如何?更贴近你 要表达的角度,即“高”与“大”,且材料中说大学的有利条件没有只说是“大楼之大”。 时评选萃 山东大学“抢人大战”,秀出了大学的自我 出处:光明网 作者:盛倩玉   这波此起彼伏的"报考我"、"来我这儿"的高校花式抢人大战,实际上是通过互联网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接触高校的渠道和途径。   城市抢人大战尚未落幕,高校抢人大战又掀高潮。近日,山东大学的官微颇为热闹。 起因是其发布了一条"抢人"的微博:"游泳馆健身房!亚洲第二食堂!各大菜一应俱全!橘猫 聚集地!欢迎大家报考!"不承想,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跟评,介绍起本校的特色来,大有誓与山大一争高下,掀起"抢人大战"之架势。   清华、北大两巨头不甘示弱,向考生发出"未名湖博雅塔了解一下"和"来清华读书等 待 8 字班的你!"的热切呼唤,并被网友迅速送到评论高位。南大、厦大、同济、上 交……众多名校先后加入,晒出本校特色,各种求 pick 求捞。最后,连某品牌手机也来 高调蹭热点。   在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下,高校也逐渐适应,沾上了"秀"、"萌"、"逗"的新特征。其 实,这是高校放低身段,拉近与考生间距离的有益尝试。十几二十年前时,一个考生报 考哪所高校,只能通过学校统一印发的"花名册"来了解高校的信息,但彼时的高校招生 指南中却是,一连串的"中国某某大学",瞪大眼睛对比排名,一排排数字、名次让人眼 花。   这些冷冰冰的统计数据,似乎并不能令考生们对一所高校产生某种认识或期待。而 从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却又显得不够准确和权威。除了排名靠前,除了学校位置更好, 考生很难找出其他想要非上某所高校的理由。高校则始终维持着冷艳范儿"人设",给人 一种"爱报不报、爱上不上"的错觉。   其实,高校并不是拿"分数"、"名次"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自然也不必把"分数 "、"名次"作为介绍自己的唯一指标。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 一款。这些,都需要高校大声说出来--放下身段甚至带点幽默感地去争取学生,给学生 提供更多维度的选择,这样的高校更讨喜。   在这波此起彼伏的"报考我"、"来我这儿"的高校花式抢人大战中,相信会有更多的 考生翻一翻高校的微博,充分利用每所大学下的评论搜寻学长学姐们,问一问,多了解 点关于理想中那所大学的信息。而高校官微也凭借自己强大的引流能力,给即将到来的 新生招来了一波儿学姐学长解答问题。这波操作,堪称是又稳又皮了。   当然,考生们不会单单因为空调和橘猫就选择去哪一所大学--换言之,"生意"能不 能谈妥,最终还是得看各自的实力。但是,这波儿互联网抢人大战,却的的确确给高校 提供了一个秀出自我特色的平台,给考生提供了从更多维度审视高校的机会。也让曾经 的在校生在刷微博之际,有了一个重温大学生活,pick 自己母校的开心借口。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