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时评素材:频惹众怒,整治“饭圈”乱象恰逢其时!
1、频惹众怒,整治刻不容缓
(人民网)应援打榜、刷量控评、一掷千金,群体对立、互撕谩骂、人肉搜索……近
年来,随着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兼之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关于无底线追星、“饭圈”
互撕、拜金炫富的负面新闻不断进入公共视野,一次次刷新公众的认知底线。
这类存在价值导向问题的不良信息和行为,看似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实则既严重污
染网络生态,也实质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尤其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舆论对此忧心忡
忡。国家网信办近期开展为期 2 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正当
其时。
偶像崇拜自古就有,追星行为本身没有原罪。但随着“饭圈”越来越低龄化,追星
过程中的诸多乱象,如颜值崇拜、拜金攀比、网络暴力、宣扬仇恨、相互攻击等,早已
经让追星变了味,让“饭圈”成了负面的代名词。
为维护偶像,不惜与全世界为敌。看到有人不喜欢自己的偶像,轻则谩骂诋毁,重
则人肉搜索,普通网友因为惧怕网络暴力,连打出明星的全名都不敢。倘若觉得自己的
偶像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撕起合作对象和工作团队也毫不手软。不久前,两位明星
的粉丝为了争谁是“一番”,持续霸占了多天热搜。粉丝们用“废物”“包藏祸心”“祸
害”等词攻击偶像的经纪团队,用“抬轿”“作配”“提鞋”等词形容合作对象,不堪入
目的词语不胜枚举。同类型明星的粉丝,因为资源问题常年互撕对骂,更是网络常态。
凡此种种,让网络空间乌烟瘴气。
为偶像掏空钱包的决绝,更让公众瞠目结舌。据媒体报道,在 2018 年某“偶像养
成类”节目决赛环节,粉丝们在网络众筹达 4000 万元,另一同类节目的各家集资也超
过 2000 万元。刚落下帷幕的又一档网络真人秀节目,前 15 名选手花费了粉丝至少 4800
万元购买酸奶进行投票,而一位因此类节目出道的选手,在比赛期间后援会支出超 1530
万。近几年流行的动辄给偶像买星星庆生,也被质疑交智商税。更不用提日常的打榜、
控评、刷热度等操作,不仅使自己或家庭陷入经济困境,对青少年“三观”养成也产生
了严重误导。为了追星扰乱社会秩序,也备受诟病。不久前,“私生饭围堵小区邻居苦不堪言”
登上了微博热搜,严重影响到群众的正常生活。而在此之前,粉丝围堵机场冲撞登机口
导致航班延误的新闻也屡被曝光。仅在首都国际机场 3 号航站楼,2017 年至 2018 年上
半年,有记录的粉丝警情就有 27 起。2018 年 12 月,4 名粉丝在香港登上前往韩国的航
班,在成功给偶像拍照后,又要求下机并全额退款,造成航班延误,更是丢人丢到了国
外。此外,诸如公开售卖明星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恶炒,同样让人大跌眼镜。这类因为
追星影响社会秩序、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深为社会不齿。
如果能从偶像身上汲取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当然值得鼓励。做到这一点,必须得有
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当党同伐异的“饭圈”风气已经从网上蔓延到了网下,当为偶
像应援砸钱可以不顾一切,当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在偶像面前被置若罔闻,相应的整治
就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尊重个性,不可简单否定
(人民网)7 月 14 日,微博管理员发布社区公告,将对宣扬仇恨、挑动群体相互攻击
的行为进行清晰界定,纳入社区规则,同时对违规账号进行严格处罚。这条公告获得 20
多万点赞,很多网友表示支持,其中不少就是“饭圈女孩”。
“饭圈”的形成,是时代、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结果。尽管负面信息不断,饱受诟病,
但也要看到,凡事都有两面性。“饭圈”群体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极强,尤其在一些
公共事件中,在涉及国家利益等核心问题上,能迅速呈现出极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如
果能被加以正面引导,可以释放出难以想象的正能量。
今年疫情期间,“饭圈女孩”就爆发出强大的能量。筹款捐物、驰援武汉、支援湖
北,“令人骄傲的‘饭圈女孩’们” “‘饭圈女孩’花式抗疫”等话题轮番登上微博热
搜,获得大众的认可。很多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 95 后、00 后医护人员,就是穿上防
护服的“饭圈女孩”。据不完全统计,自疫情爆发至 2 月初,就有 302 家粉丝群体,发
起捐款捐物 393 次。
特别是,2019 年,在香港发生一系列极端暴力事件期间,“阿中”刷屏,成为互联
网上最大的“流量明星”。“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叫‘阿中’”“守护全世界最好的‘阿中’哥哥”…… “饭圈女孩”自发掀起的“守护‘阿中’”这一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集
体网络行动,让公众看到这个群体正向、积极的另一面。
“意外”“误解”“没想到”“刮目相看”……不少人问,是什么让“饭圈女孩”一
夜懂事。也许,她们中有部分人守护“阿中”是因为“爱豆”被威胁恐吓,也可能她们
驰援武汉是因为职业所系。但是不要忘了,以“95 后”“00 后”人群为主的“饭圈”群
体,成长于新中国发展最快的年代。从他们有记忆开始,国家就繁荣富强,对祖国和人
民深沉的热爱,以及与之关联的自信心态,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爱国是他们内心最
深刻、最持久的感情;国家有难时,众志成城守护每一个同胞是他们最简单、最淳朴的
自然反应。
事实上,这个群体也在以他们自有的方式,参与到各类社会公益事务中去。比如有
粉丝群体筹资修桥铺路建图书馆;有粉丝群体设立“爱豆”粉丝公益基金,操作一系列
公益项目;有粉丝群体在宁夏种了上万棵绿树,让荒漠变成了绿洲;还有的粉丝群体以
“爱豆”名义捐建希望小学,成立“公益应援个站”,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购买午餐
等……这些行动,都感召着更多人向上向善。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饭圈”的乱象丛生与“饭圈”群体展现出的正能量是同时存
在的。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正如每一滴水都以自己的方式折射太阳的光芒。在
互联网语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具有异常充沛的能量。如何引导这些能量投射到推
动社会发展的方向上去,是一个时代命题。具体方式可以不断探索,但是对这个群体予
以准确的认知和充分的理解,一定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3、幕后黑手,必须坚决斩断
(人民网)“饭圈”群体以“95 后”“00 后”为主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辨别能力相
对较弱,尚未形成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容易被诱导。那些在“饭圈”背后推波助澜、
洗脑诱导、煽动对立、恶意圈钱的个人、组织和营销号,难辞其咎,务须整治。
从 7 月 13 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开展 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
治的通知》,到 7 月 14 日新浪微博两次发布社区公告,关停处罚了多个宣扬仇恨、挑动群体攻击的账号,相关部门和平台果断行动,展现出了治理的力度和决心。
很多人说,这次网信办动真格了。清朗网络空间,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当然需要
动真格。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
正的网络空间,帮助青少年粉丝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诱导未成年人”“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对立”“职业黑粉、恶意营销”,从网信办
此次发布的通知来看,传递的信号很清晰,合理合法、文明有序的追星,从来都不是问
题,有问题的是失序和无底线的行为;目标很明确,“饭圈”群体,尤其是未成年粉丝,
容易受到专业粉丝或者营销号的诱导和操控,所以重点打击的是对未成年人有不良影响
的个人、群体和产业。
“一定要让哥哥的排名保持住,后面追得紧”“动动手指,你忍心他被嘲笑吗”,在
日常打榜中,这种带有引导性的话术相当常见,在被多次灌输之后,“饭圈”群体被“洗
脑”也就不足为奇。在最近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晨小晨”盗号引战事件中,自导自演
消费抑郁症群体,更是典型的宣扬仇恨。很多艺人甚至普通网民,都遭遇过“死全家”
“出殡”“点蜡烛”等极端恶毒话语的攻击,这其中,很多黑粉、营销号与所谓“大粉”
都充当了不光彩甚至极其恶劣的角色。
一直以来,为偶像打榜、刷数据大行其道,其背后除了粉丝的狂热之外,更有“大
粉”们的引导和灰色产业链的助推。此前,“星缘”App 利用粉丝给“爱豆”刷流量的
需求,疯狂牟利,不到一年吸金 800 余万元。 更有明星后援会非法挪用资金、“粉头”
卷款跑路的新闻也不断被曝光。大量鲜活案例提醒我们,要推动“饭圈”文化健康发展,
对背后灰色产业的打击不能手软。
此外,艺人们对粉丝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偶像、工作室、“大粉”们需要积极发挥
好自己的作用。在崇拜心理下,偶像的一句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粉丝们的行动方向。特
别是在突发的粉丝群体对立事件中,偶像们更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引导庞大的粉丝
群体理性、有序。对粉丝自身来说,要想形成健康的粉丝文化,更有赖于每个人提高素
养,用理性的行为、礼貌的举止、文明的语言展现一个令人尊重的自己。
“饭圈”群体,这个原本小众的亚文化群体,早已不再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被动接受
者,逐渐发展成为整个娱乐产业中的重要一环。“饭圈”群体的发展,意味着文化娱乐产业的繁荣,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个繁荣演变成野蛮生长。
“饭圈”群体的存在,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了共同挑战。
“饭圈”文化行稳致远,离不开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把规矩立起来,把红线树起
来,把言行规范起来。这既要深入了解这一群体因势利导,也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对
背后进行操控引导的力量予以沉重打击。唯有双管齐下,才能让这个群体迸发出更多向
上向善的正能量。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放心追星。
4、整治“饭圈”乱象恰逢其时
(海报时评)为偶像的电影“锁场”,组合中不同偶像的“唯粉”对峙,影视剧
男女主的粉丝撕“番位”,控评、互踩、挂黑、集体人肉、网络恐吓……这两年,即使
从不追星的人,也开始了解“饭圈”(“粉丝”圈子)。让“饭圈”出圈的,正是上述不
断上演的各种乱象。
日前,国家网信办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
其中一项即是“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
行为”。消息一出,立即受到外界广泛点赞,可见网友“苦‘饭圈’文化久矣”。更何况,
这种文化乱象裹挟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
半月谈杂志社近日对全国两万多名 12 岁至 18 岁中学生开展“青少年追星调
查”。结果显示,有 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 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
在 3 年以上。“饭圈”低龄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学生粉”越来越庞大是不争的事实。
偶像文化本身没错,“粉丝”群体本应在榜样力量下互相激励、获取人生前进
的动力。但在“粉丝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偶像文化正在异化:公司化运作的偶像资
源站或明星后援会,专门制造冲突的职业黑粉、恶意营销号,甚至明星经纪公司和相关
平台,通过推波助澜享用着流量狂潮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人手必须 20 个微博号”
“MV 打榜单曲循环 3 小时”“上热评了,速来转赞评”……“大粉”发布任务,“学生
粉”执行任务,是基本的操作套路。除了占用精力,更令人担心的是饭圈互撕等行为可
能对青少年产生的长远影响。在多次“粉丝”互撕事件中,举报、人肉、网络暴力等行为频频出现,而低龄“粉丝”常常冲在前头。机场追星导致航班延误、通过网贷购买偶
像代言产品、举报在报道中“伤害”自己偶像的记者……不容否认,线上暴力向线下蔓
延,不仅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正在扰乱社会秩序。
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需要清朗的互联网空间。暑期来临,网络管
理部门依法整治“饭圈”乱象,十分及时,很有必要。鼓励和倡导健康的“饭圈”文化,
任重道远,除了依靠更严密的监管,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更接地气的引导,让青少
年远离“圈套”,明辨是非,健康快乐地成长。
5、不被理解的追星路 自成一派的饭圈人
粉丝刷榜——充斥着竞争法则的饭圈文化
(电视学院)饭圈,是粉丝圈子的别名。在国内的网络环境下,刷榜属于做数据的
一部分,在饭圈是被默认的,甚至是正当的粉丝行为。
进入饭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偶像做数据:偶像发了微博,要及时进行转评,即
使转发是十秒一次快速转发的“抡博”,评论是充斥着“想你爱你”的各类表白;偶像
接了新代言,不论他代言的商品对自己有没有实用性,都要先囤一些以表支持;偶像出
了数字专辑,不管其中的歌是否好听,先买上三位数的张数占领粉丝榜榜首。
这些在路人看来毫无意义、纯属浪费时间金钱的行为,却被粉丝们奉为圭臬,究其
原因,除了能为偶像带来效益,更是由于自己内心那一份隐秘的“获得感”。当偶像真
的榜上有名时,粉丝感受到自己感情与物质的奉献得到回报,就会拥有建设性的快感。
看似为偶像打榜,实则也是粉丝在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崇高神话。在死心塌地的追星征途
中,粉丝们获得了无坚不摧的归属感与荣誉感,这便赋予追星行为感情精神层面的价值。
进入饭圈并不需要理智,因为“爱情”可以发电。
躲在粉丝背后的商家——实质利益获得者
粉丝刷榜背后的生意,除了粉丝的自发行动,其中还有一个渔翁得利的参与者,就
是各大电商平台的商家。粉丝刷数据的源头大都出于商家,他们找到流量明星进行代言,然后鼓励粉丝进行购买,为明星的商业价值做进一步的证明。各大内容平台抓住了粉丝
互动性、主动性强的特点,也经常会设计类似的热度榜单,让粉丝为偶像打榜的同时为
平台带来好看的数据,维持一定的活跃度。
现在的偶像主打“养成”的设定,与过去的完美偶像崇拜不同,如今的偶像需要粉
丝钱财感情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即使偶像并无一技之长,也要让其获得商业上的收益。
商家正是把握了粉丝的这种心理,才有了大批创收机会。
商人利用社会资源赚取利益无可厚非,商人图利也是天经地义,可是粉丝会不懂商
人的目的吗?并不是的,粉丝在其中甘之如饴,甚至将自己“贡献”给商家的钱当成炫
耀自己对偶像感情的资本。商家和粉丝,前者一本万利,后者自愿上钩。当这场由激情
而起的自我狂欢落幕时,粉丝留给自己的,除了回忆之外别无他物。
浮出水面的中外粉丝文化差异
然而,在中国饭圈如火如荼的“打榜”行为,在西方世界却吃了“闭门羹”。中国
粉丝不停地在推特等国外社交媒体声明自己“并非机器人”,可是国外网友实在不能理
解,同一张数字专辑,内容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买几十几百张呢?
在国内,粉丝通过“打榜”来提高歌曲的知名度,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当背
景换到了美国,这条约定俗成的规则便不再适用了。同样是音乐市场,但花开两朵,各
表一枝,欧美音乐市场更注重对“内容”的售卖,因此,“数据”漂亮、成绩夺人眼球
在 iTunes 上并没有什么用,毕竟他们更需要漂亮的“内容”,即歌曲本身如何:许多小
众乐手写出惊人之作,没有流量与人气的加持也曾在 B 榜名留青史。
放开歌曲本身不谈,吴非凡的新歌既然发行在美国,就要遵守欧美音乐圈的规则,
不论“打榜”这一做法在国内多么风行,一旦出了这个方圆,就不能像仍在自己领地一
样地蛮横。笔者认为,对于刷榜行为,可以理解但不能支持。刷榜的确是最直接、最有
效提高新歌知名度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一行为却污染了他人获取信息的途径。除去粉丝
和偶像之外,这个世界还有大量渴望获得真实客观资讯的普通人,而他们判断一首歌曲
人气高低的最常规途径就是参考音乐榜单。诚然,粉丝刷榜有大量投入,工程浩大实属
不易,但倘若榜单不是有所作为而是姑息刷榜,倘若排行结果都是靠粉丝刷出来的,其参考价值也将荡然无存。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公信力的考量还是为了普罗大众的利益,
iTunes 的“出手”都无可厚非。
光鲜的偶像 vs 优质的作品
追星作为一种亚文化,往往不被主流所理解,在这个粉丝自创规则并以此为乐的乌
托邦中,追捧偶像本身已然超过了偶像作品的优劣,追偶像就像养宠物养娃,哄他开心,
把他培养得出人头地才是追星路上的正确方向。
偶像作品的质量,似乎已不再重要,只要专辑卖了很多张,拿了很多榜单的第一名,
这些“成绩”摆在面前,又有谁能对他评头论足呢?粉丝最为看重的是唱歌的人是谁,
并非这首歌好不好听。
流量、数据与人气直接挂钩,饭圈对偶像的业务实力置若罔闻,人气变成了一团虚
无缥缈的迷雾,蒙住了粉丝的眼,也阻断了普通网友对好作品的追求之路。毕竟,打开
榜单便陷入了流量明星的“包围圈”,路人根本无从判断真正的好作品在哪。
一面是路人对于偶像明星无感甚至厌恶,另一面是粉丝一味地吹捧抬举,偶像产业
犹如泡沫,华而不实。虚火之下,徒有粉丝的饕餮盛宴、自我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