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疫情之下,应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疫情之下,应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ID:350136

大小:32.6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7-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作文备考专题:疫情之下,应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01 【要点快读】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疫情当前,社会就是一本翻开的教科书。2020 年 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阻隔了无数人的脚步,但总有 一些平凡又不普通的人们逆流而上,用担当与坚守为我们筑起生命的防线。所谓岁 月静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在这个漫长且不寻常的寒假中,作为教育工作 者,我们用“宅”诠释爱国,用“不添乱”支援全国抗疫,停课不停学,以阅读丰 盈心灵。而给孩子有价值的教育,即崇尚科学、学会感恩和做好自己,教育工作者 亦责无旁贷。 【优秀时评】 疫情之下,应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特殊的疫情,特殊的假期,特殊的春节,是每个孩子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作 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孩子的有价值的教育,可以将悲痛的经历转化成有价值的宝 贵经验,将惨痛的损失转化为不再重犯的教训,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埋下种 子。 了 解 疫 情 , 树 立 科 学 观 念 。 从 “ 武 汉 不 明 肺 炎 ” 到 确 定 为 “ 新 型 冠 状 病 毒 (2019-nCov)感染的肺炎”,人的认识本身是一个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 个从混沌猜测到求真确实的过程,期间问题很多,乱象丛生。学生也是亲历其中的 小公民,面对喧嚣,不信谣,不传谣,是基本素养。基于事实做判断、基于证据说 结论,在遇到新环境新事物时,具有客观理性的严谨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树立科学观念,正是我们需要为学生培养的核心素养。 学习模范,常怀感恩之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每 个时代都有人负重前行。今年,有人准备好了除夕夜的饭菜,还没等饭菜上桌,就“逆行”而上。“妈妈你害怕吗”“在家里妈妈也害怕,可是穿上白大褂,我就不 怕了”,笔者所在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给从事医务工作的爸妈写的家书,字字感动 篇篇泪目。在这特殊的战“疫”中,孩子看到了父母坚强的一面,父母也欣喜地看 到了孩子们的懂事与成长。 我们相信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孩子,都看到了“大年初一国家就召开了政治局常 委会会议”,看到了驰援武汉医生们写下“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看到了 护士阿姨卷起袖子打预防针奔赴最严重的疫区,看到了老爷爷钟南山院士红肿的眼 和老奶奶李兰娟院士疲惫的脸,还有那么多医生护士们脸上口罩的勒痕和背上汗水 浸透的印渍,也看到了国家派出接回滞留海外同胞的包机……作为见证者,教育应 该唤起他们感恩的心。 做好自己,勇立报效之志。学生毕竟还只是孩子,暂时没有能力直接为国家解 忧、为医学克难。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做好学生本职,自律自觉在家。按 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好学业,锻炼好身体,养成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保持乐观 积极成长。经历了特殊的战“疫”,更懂得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更加懂得需要 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勉励自己要更加发奋学习,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鸿鹄 之志。 全民防疫,教育也当守“土”有责。 来源:2020 年 02 月 01 日 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唐彩斌 02 【要点快读】 好的老师什么样子?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 这句名言写出了好老师的样子: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备课时,他们细致钻研、精 心设计;课堂上,他们全心投入、细心讲解;课堂下,他们认真批改、耐心辅 导……无数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光与 热,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助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 【优秀时评】 “老师徒手劈砖”走红并不偶然 近日,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徒手劈砖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据了解,这位老 师是云南省弥勒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的物理老师张辉。张老师坦言,突然成为“网 红”让他非常意外。 相对于张老师因劈砖而走红,更值得佩服的是他对自己走红的态度。在张老师 看来,一个老师的好坏不是一堂课就能看出来的,需要一年、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 积淀去验证,而且不能把是否会劈砖与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简单挂起钩来。从这句话 中可以看出张老师的清醒与自谦。这其实也是一个老师素质与品德的体现。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遇到一个好老 师,是一个人乃至家长的心中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遇到好老师实可谓是人 生幸运。一个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很难通过一堂课就简单给出答案。 尤其是像劈砖这样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稀缺性,但绝不能作为一个好老师的 评价标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并不会劈砖,正如一个武林高手未必就能教出 武林高手一样。张辉老师在课堂上劈砖,并非哗众取宠,更不是简单秀才艺。据了 解,他在平时教学中会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也会用一些有趣的案例和物 理道具寓教于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他录制徒手劈砖的视频是对 当天物理课堂上新课教学——动量定理的一个课堂导入,从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 很用心的教师。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 个灵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云和灵魂,好教师自然也没有固定模式。张辉 老师也讲到了教师有很多种类型,有的激情四射,有的严谨认真,有的文采韬略。 风格可以不同,大道一定相通,那就是要把热情和责任奉献给学生。从古至今,由 中及外,但凡受到人们尊敬的、念念不忘的老师,概无例外。 有人说,从劈砖中看到了有趣。当然,一个有趣的老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但什么叫有趣,并无标准答案。相对于有趣,更值得肯定的是有心有情,“一片冰心在玉壶”,如蜡烛一样,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当然,风趣幽默、会制造课堂效果 的老师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但这只是“形”,并非“实”。无论是幽默的老师, 还是看起来有些严肃的老师,只要对教育有心、对学生有情就一定会成为好老师。 确实,不能说会劈砖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老师贵在有心有情,这就是成为好老 师的基础。如果说“老师徒手劈砖”走红还具有一定偶然性的话,那么随着对其平 时教学的了解,以及听了其对好老师的一番认识,则更增添了好感。张辉老师在最 新一条微信朋友圈中写道,“我的职业目标是:我退休那天,我的学生能对我说, 张辉是个称职的老师!”这应该成为所有老师的追求,而劈砖只是这条路上的一个 小插曲而已。 来源:2020-06-08《北京青年报》作者:乔杉 03 【要点快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足以怡静、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一本好书,犹如 同高尚的人谈话。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能做到闭门谢客、安心读书的又有几 人呢?于是乎,好好读书不如选择当网红的论调一时蜂起,虽然读书的作用毋庸置 疑,但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影响到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给 人带来的机遇越来越多,但竞争也越来越剧烈了。青年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不能仅仅依靠标新立异、流于空想地去当所谓的“网红”,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埋头 读书,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如此才能为自己赢得一方立足之地。 【优秀时评】 网红时代更应保持读书定力 “OH MY GOD,手感太顺滑了吧,一个鸭屎绿,一个失血白,真是好看到爆。总 之,买它!买它!买它!”因为模仿网红李佳琦,一位名叫天天的小朋友也成了网 红。值得一提的是,与 80 后、90 后从小纠结“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烦恼不同,今天的 95 后、00 后们似乎正面临一个新问题:选择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 (5 月 29 日中国新闻网) 确实而言,当下年轻人选择的变化,彰显了 20 年来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今天 影响年轻人选择的因素,更是越来越多。但是,越是这样时候,越更需要增强读书 的定力。 应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了。从 20 年前,17 岁的韩 寒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全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紧接着在严重 偏科、对数理化完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第二年就以写长篇小说为名办了休学,到 后来同为 80 后的茅侃侃、李想、高燃则选择了 IT 创业,他们意气风发,20 出头 就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被媒体称为“京城 IT 四少”“80 后创业新贵”,这时便一 度引发社会各界对“读书无用论”的讨论。 然而,讨论一拨接一拨,结果又有多少人在讨论中直接找到了通向网红的秘密 通道?或者说又有多少人通过讨论变成网红了?相反,韩寒、茅侃侃之流靠着标新 立异,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通过追求自己的个性可以一跃成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 让我们更加清晰看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红的,因为每个人存在千差万别的 条件,网红机会往往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实际上,大家也强烈意识到了,随着社会不断文明和进步,给人带来的机遇越 来越多了,但竞争也越来越剧烈了。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竞争剧烈,才有人在残 酷现实面前有了幻想,希望通过标新立异成为网红,而忽视了实实在在埋头读书去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立足发展能力。 很显然,这是值得我们幡然醒悟的。读书,是汲取知识营养的主渠道,是给一 个人打基础的有效途径,如果连起码适应社会的基础都没有,别说机会来了也无法 抓住,恐怕绞尽脑汁标新立异,临了也只能是“露大多脸,现多大眼”。何况, “腹有诗书气自华”。网红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读书除了可以增强适应社 会的本领,还是一种关系涵养气质的修行,两者又如何能相提并论。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贺成 保持读书的定力读书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已经融入生活。记得小学二年 级时,我很羡慕同学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渴望自己也有一本。但这个愿望一直 到上初中才得以实现。也许就是那段漫长而刻骨铭心的期待,令我犯上“书痴症”, 一病不起,一往情深。 在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社会,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要想摆放一张安静的 书桌、保持一种求知若渴的定力,似乎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爱书之人来说, 应该怎么办?借助一句顺口溜,“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未尝不是增强读书 定力的良方。 “死读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耐力。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是 一种把读书当作进身之阶和“敲门砖”的态度。一旦把门敲开,书本就弃之不顾了。 而真正的读书人,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 种境界向往。所谓的“死读书”,就是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 上高楼”的寂寞,是一种“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不为稻粱谋”的态度。我在工 作之外,总会极力回避一些应酬,尽量多留一些时间潜心诵读。无论是在基层一线 还是在机关部门,无论是出差路上还是过节回老家,总有那么几本书伴随着我。就 算再忙,总有工作闲暇之时、客走人静之夜,手捧一卷、操持雅好,尽洗尘心、神 游物外,何其快哉! “读死书”考验的是眼力。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最吸引我的往往并不是新 近流行的“快餐读物”,而是那些尘封已久、乏人问津的“古董货”,或是那些理 论艰深、读起来“烧脑子”的“大部头”。这种大家都不爱看、不屑看的,大概就 是所谓的“死书”吧?这些书或是年头久了“不合时宜”,或是学术味浓“不切实 际”,往往被敬而远之。但我却发现“死书”如获至宝、阅读“死书”如饥似渴。 这些年我常买一些古籍,或一些学术著作,几年下来,我感到正是由于在读书上坚 持“不走寻常路”、思想认识上力求“见人之未见”,下笔才能“发人之未发”, 写出几篇让自己感觉尚可、亦能为周围朋友认可的文章。可以说,读书满足了个人 所需的精神营养,为个人成长补了钙、充了电。当然,干部读“死书”、钻“故纸堆”,主要还是着眼于如何把“死书”读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阅读思考的成 果运用到修身做人、干事创业上。 “读书死”,大概可以算是学习定力的最高境界了。古人有“三余读书法”“三 上读书法”,又有“四时读书法”等等。总之,职场中无论何业、一生中无论老少、 一年中无论寒暑、一天中无论何时,都宜读书。这种“读书死”的办法,用现在流 行的话说,就是“用生命在读书”。的确,读书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 干部而言,有改造自己、改进工作的重大使命,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尽管认识水平 在提高,但工作、修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能不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 与时俱进地读书,直到生命的尽头。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毕文俊 04 【要点快读】 “严师出高徒。”在传统观念中,老师享有很高的权威,惩戒学生天经地义。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公众对教师惩戒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惩戒失范学生变成了很微妙的问题。这种现状是由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 等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是作为“惩戒权”的行使者,老师最应该深思。我们既 要对惩戒权保持敬畏之心,又要对学生保持仁爱之心,还要考虑对不同的学生采取 不同的教育方式,以避免惩戒权的滥用。 【优秀时评】 “惩戒是教育的刹车” 教师惩戒权需要规则与边界 近日,马云重回母校杭州师范大学为首届马云乡村师范生颁奖。谈及教育时, 马云表示,老师的眼界就是学生的眼界。惩戒是教育的刹车,老师没有惩戒的权力, 就如同让老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学生不是向老师低头,是向规则低头。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教师惩戒权的争论甚嚣尘上。作为公众人物的马云,用生 动、鲜活的“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来表达自己对教师惩戒权的态度和立场。对那 些缺乏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度的惩戒,犹如给失控的汽车及时地踩上刹车。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初衷,不是让教师利用身份优势和手上的权力对 学生进行身体上的体罚、人格上的矮化和精神上的鞭笞,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 成长成才。 伴随着社会变迁,公众对“暴力育人”的观念越来越不理解与认同。在“为了 学生好”的目标的遮蔽下,少数教师对孩子们扇耳光、拳脚相向;这样的“暴力育 人”,不仅给孩子们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带来精神上的伤害,甚至会给学生留下 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二十年后打老师”的年轻人,以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来 发泄他对“暴力育人”的不满和积怨。 当学习成绩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一些老师难免会变得势利起来;那些成绩好 的学生得到了各种优待,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成为“眼中钉”。发生在陕西商丹高新 学校的“恶语老师”事件,尽管涉事老师没有对差生进行体罚,却对她恶语相向, 长期辱骂、孤立学生,对学生进行污名化,赋予学生一种不光彩的色彩。教师惩戒 权一旦被滥用,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痛苦,是学生的一种不幸。给教师惩戒权戴 上“紧箍咒”,避免教师“任性而为”,依然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 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教师作为除家长之外与未成年人接触最 为密切、社会互动最为频繁的群体,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也应该教 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惩戒是教育的刹车”,对学生们的 失范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本质上是为了让他们重回正轨。 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让教师自弹自唱、孤芳自赏;教师惩戒权也同样需要规 则与边界,需要戴上“紧箍咒”。那种“我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你们怎么样,反 正我就这样”的自说自话,显然背离时代潮流,也不契合新型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失范行为更容易被捕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 师,要对职业多一些敬畏,对学生多一些仁爱之心,使用惩戒权要更加审慎。毕竟, 频繁刹车、任性刹车,许多时候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司机的问题。 来源:2019-07-17 东方网 作者:杨朝清 给教师惩戒权,还须规避惩戒过当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首个聚焦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关于深化教育 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 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这也是中央文件首次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过去在教师惩戒 方面,存在一些程序性规定不够严密和规范,甚至缺失的现象,进而影响教师正确 行使教育惩戒权。(7 月 10 日《南方都市报》) 早在 2018 年 2 月,青岛率先将惩戒教育写入地方教育法规中,明确规定学校拥 有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学生的批评教育权、惩戒权、处分权,学校对学生的惩戒规 定应该公开等,既赋予了学校惩戒权,又保障了学生知情权。今年 4 月,广东通过 地方立法,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依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 育惩罚措施。特别是,这次中央文件首次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表明给教师教育惩 戒权,不再是一些地方的“自选动作”。 不可否认,过去由于惩戒教育一直没有法律、法规、制度等层面的明确规定, 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两个极端,学校和教师要么不敢惩戒学生,要么对学生惩戒过当; 特别是,惩戒过当事件频发,损害了学生的诸多权益。比如,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 “20 年后学生打老师”事件——小时候你打我,长大了我打你;学生因使用暴力 手段,报复老师当年的严厉体罚,而触犯了刑法,被判刑一年半,令人唏嘘。 可见,一些教师发生惩戒过当、侵犯学生权益事件,不得不引发人们对未成年 人教育和保护的反思。老师在力争学生达到品学兼优的同时,应注意关心、爱护学 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不应该采用体 罚、谩骂、侮辱人格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学 校与学生形成代管护的关系,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 护义务。由于学校没有履行相应义务,特别是,因教师惩戒失当,导致学生身心受 到伤害的,学校及相关老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换言之,给教师惩戒权,还须规避惩戒过当。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制 度化的规定,惩戒与体罚将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既不利于教师履行教育管理职责, 也不利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各地应借鉴青岛、广东等地做法,通过地方 立法,对惩戒教育进行规范。同时,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促进 广大教师既热情关心学生,又严格管理要求学生。特别是,在地方教育法规的基础 上,国家立法机关应加快修改《教师法》,从法律规定上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惩戒 权的行使,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达到教育学生、保障权益的目的。 来源:2019-07-11 东方网 作者:汪昌莲 05 【要点快读】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曾几何时,在寂静的夜里,点一盏油灯,温一室书香, 捧一手芬芳,欣赏心灵的芭蕾,淡淡的书香,浓浓的墨韵,让心灵为之起舞;光阴 荏苒,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阅读”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真正 实现了“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今天,我们在怀念纸墨书香的同时,更期待 着 5G 时代的数字阅读。“云时代”当有“云阅读”,用好“云书房”,守护好人 文之光! 【优秀时评】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 戴上增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 时代的数字阅读,能 助人实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数 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 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 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 火对愁眠”,5G 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 来天下脊”,通过 3D 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 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 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 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 “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 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 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 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 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画卷。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 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 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 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 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 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 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 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 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 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 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 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 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 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 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 “数字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 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白龙一起做“读书种子”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 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 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 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 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 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 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 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 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 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 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 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 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 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 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 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 “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 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 阅读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 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 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 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 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 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