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写作指导:地名洋化利弊谈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考场作文写作指导:地名洋化利弊谈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ID:350130

大小:19.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场作文 写作指导:地名洋化利弊谈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卡地亚” “赛纳维” “罗托鲁拉小镇” “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 “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 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 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 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 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 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 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 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本质还依然 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 防止套作。 审题: 首先审读材料涉及问题和事情:对地名洋化的思考。“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 思考?”突出本次作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既有明显的立意倾向,又留给考生一 定的自主空间。其次“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综合立意。根据“新兴建筑偏爱洋名”“古老传统地 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权威媒体的批评可知,主流意识对“地名 洋化”持否定态度。当然也不是强迫考生必须达成“统一共识”,这势必会束缚了学生 健康、合理、多角度的思考,况且对“地名洋化”都持否定意见也未必符合生活实际。 故既可赞同主流意识,否定“地名洋化”;也可独出机杼,赞同“地名洋化”。 最后选择和权衡,综合思辨立意。 参考立意: 1.不赞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2)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导致文化的断层。 (3)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4)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 (5)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2.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无妨。 (2)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3)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崇。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3.赞同地名洋化 (1)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2)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 (3)与世界接轨,中外相融,中外共荣。 (4)开阔视野,为世界一体化做准备。 在权衡后综合立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完成该文。 行文结构:作文开篇由材料引题,提出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第二段开始分析 地名洋化的危害“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第三段写有些地名是可以洋化但有些地名绝对不可以。紧接着提出观点,对 “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素材: 1、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 与时俱进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满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 不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为焕然一新的“洋地名”,这背后反 映的是地方对经济的追求,亦是百姓对民族文化的否定。    2、地方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老地名替换, 是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他们希望通过该换地名来提高地方土地价值,使老地方“焕然 一新”,刺激游客及当地人的更多关注,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为什么他们就那么 确定这样的改动会产生好的影响呢?“一招鲜”不可能“一世名”这是一种短视。中国 消费市场长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个性符号构成的品牌就档次更高。这 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铸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基础,随之成为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 “风向标”,纷纷将许多民族品牌换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胜景 点也取个“洋名”引得游客先睹为快,良好的效果对地方旅游消费经济提供了灵感,更 换地名以“改头换面”源于经济效益的冲动。    3、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残守缺”。老地名承载着古 老民族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地名就是 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对历史的否定,对民族文化的否 定,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根之浮萍。正如不断掠夺中国文化历史主 权的韩国,因为对自己历史的质疑和不自信,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去寻找牵强的历史依 据,来填补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足够的历史文化 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丰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华 文化反映在古迹中,反应在节日里,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有 足够的民族自信来相信我们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价值,更是民族的根。    4、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独一无二的“老地方”成为一道金流传千古的字招牌。要想吸引人群,“改个洋地名”是个馊主意,鼠目寸光;不如着手从历史的角度 不断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古地名在对外文化、经济交往的地位、作 用,既丰富古老文化,也能与时俱进;也可将老地名的故事书写在地名旁,增添适量标志 建筑,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名洋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亵渎, 我们难道要放着丰富的历史不去珍惜,反而让外国那些宵小之辈来窥视吗?相信自己民 族的悠久历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条康 庄大路,通向“中国复兴梦”! 考场作文 地名洋化利弊谈 文 | 一考生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 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 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 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有人 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 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 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 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 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 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 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 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 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 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 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人们偏爱 “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 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 “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 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 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 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 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点睛】 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 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 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 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 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 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