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高考作文指津:高考“多元矛盾”思辨类新材料作文(附:思路演练及抢分之道)
一
题型解析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
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
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 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
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 2015 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
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 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
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
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
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
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
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
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
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
名师解题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
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肯定,一
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着这两个观点便可展开立
意:(1)肯定“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点,辩证地看待“不
害怕”。
思路演练
1. 定点钻探,不及其余
所谓“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
只需选取任一观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的唯一中心观点即可,而对于其他观点可避而不谈。
如《不害怕铸就辉煌》一文主体片段——
不害怕铸就个人辉煌。因为不害怕,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因为不害怕,韩信
之于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不害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
人;因为不害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
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试;因为不害怕,海尔
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害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不害怕,中
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作者以“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
目的奇迹”一句为切入点,并将“不害怕”作为本文的唯一立意点,对于其他的观点则
避而不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害怕方能铸就辉煌。
2. 八二比例,重点突出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
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用墨要占全
文的 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占全文的 20%即可。如《有所
害怕,有所不害怕》一文主体片段——
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但
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
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多种生
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人类的历史。
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
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们的文化。当《宫》《抗日奇
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
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以有所害怕,有
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本片段无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等素材,都有力地论
证了我们要有所害怕,要心存敬畏。难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的同时,又提
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的观点。纵观作者用墨,“有所害怕,心存敬畏
之心”用墨占片段 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用墨占片段近 20%,如此行文
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的两个观点,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谓一箭双雕!
3. 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
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如:既看到其正面,又看到其反面;既关
注现象,更思考其原因与实质;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既关注其影响,更思考其解
决方案等。如《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
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国家免遭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
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
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当然害
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
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里的
“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
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
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困难的心。
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害怕与不害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害怕与不害
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如此行文构
思,既使文章说理深刻,又使之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
以上三种写法,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来选择其一。“定点钻探,不及其余”
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于较高层次
的写法,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
高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二
误区警示
1. 观点不明
因试题材料蕴含有多个观点,又因一些考生极力想辩证分析,所以极易将多个观点
杂乱地出现在文章中,进而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如 2016 年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
世界”,有考生一会儿赞同虚拟世界,一会儿赞同现实世界;一会儿又反对虚拟世界,一会儿又反对现实世界。
2. 结构失衡
对于试题材料中的多个观点,一些考生在行文时喜欢平均用墨,即用一半笔墨赞同
其中一个观点,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他观点,故在结构上呈现出 55 之式,这是严重的因
重点不突出而造成的文章结构比例失衡。
3. 认识较浅
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一类文的立意在于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有些考生也试图写出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仅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而已,故而显得
认识肤浅。如 2016 年江苏卷“有话则短与无话则长”,有些考生仅仅写出有话则短的内
涵是内敛、无话则长的内涵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个性的内敛与张扬之间的辩证关系则没
有深度解读。
三
抢分之道
因此类新材料作文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所以考生最好从“兼顾多者,
辩证分析”的角度上构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出二元矛盾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
系。
1. 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优秀作文《为生命灵魂修炼》之片段——
木心于《狱中札记》中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往更能向前行走。
故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指出妥协的实质。)然而,在现实中,人
们往往将妥协理解成对物质的卑躬屈膝,更误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出的河床,“物质至上”的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
荒原上的迷惘游荡……(列举现象。)如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协中失去如河流
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人们面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
消散,更是对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的曲解。(指出现实中种种妥协现象的本质。)
2.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之片段——
早在 1984 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波士顿咨
询公司预测,2025 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代替。英国牛津
大学研究称,未来 20 年,英国 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 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
被机器人占有。(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现实。)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阵痛,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
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其拼命抵挡,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的生活。(用
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工智能。)
3. 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如优秀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之片段——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从近处
感知自然的好处。)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完全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
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高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从近处感知自
然的弊端。)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
然的一切信息,进而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体验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
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利用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的好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
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
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指出与自然相处的恰
当的方式。)
四模拟演练
名师原创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歌手一开嗓子就是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唱。评委
老师对其英文演唱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艺节目,
你应该唱中国纯正的传统音乐,为何要夹杂着英语?歌手反驳道:“听众不仅有中国人,
还有外国人。”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范文展示
1
文化交融,谁能抵制
评委质疑歌手没有守住文化的纯正,歌手反驳因为“听众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外国
人”,二者的争论让我不禁想起诗人北岛对传统的描述:“传统是一张航空照片,山河
都缩小成桦木的纹理。”而如今“桦木纹理”交叠呈现,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有什
么值得争论的?与其争论谁是谁非,还不如看清其背后的本质——文化的交融。
岂止是传统音乐可以夹杂英文演唱,就是元宵节与情人节也不期而遇了,这场相会
本来就不是火星撞地球,而是一次潜行于历史中漫长等待后中西文明的相遇。当你苦恼
于家人和“佳人”时,当你一手拿汤圆一手握玫瑰不知如何抉择时,何不带着“佳人”
回家一同陪伴家人呢?何不让中西文化来一次盛大的会面呢?为何偏偏以传承文化的
名义担忧“文化入侵”呢?
既然并非文化侵略,又为何要以防备之心、抵抗之意去对待呢?当有些人怒言故宫
中的美国咖啡馆应“滚出故宫”时,自己是不是正将故宫留在日本相机的取景框中,又把纪念品塞进法国的名牌包里呢?那些貌似满腔的爱国血随处泼洒,是在抗拒咖啡,还
是在抗拒美国呢?是不自信的病入膏肓以致将自己臆想成文化的受害者,还是前朝宫中
复现前朝的闭关锁国呢?如果那些口口声声控诉着“文化侵略”的人抗拒回答这些问题,
那至少应该理性地探求:如果真的是侵略,那又是什么遭到了侵略?
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儒王国维之死。有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前面
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但王国维还是沉湖了。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
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做了中道弃世的魂。
如果王国维能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
成为另一种文化的先驱。
文化现象与文化产物,都是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托而存,缺一不可。譬如故宫,若
物质湮灭,那前朝不过是遗民早醒的梦;若精神无凭,那故宫不过是病老砖石草木的堆
砌。由是以观,异国而来的文化,并未侵略哪一部分,也不能侵略哪一部分。有人或许
说是异国文化挤占了本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以至于侵略,而这番言论正如“异国”的小说
家罗森所说,是在“信誓旦旦地保证精神存在界限”。
既然他国文化并非以侵略之姿进入,那我们又何必扮作文化的受害者,从而手持自
制的正义旗,去抵抗不同姓的期许与善意呢?桦木的纹理,若是将之粉碎焚烧抛洒,又
如何追求琴瑟和鸣的群英荟萃呢?
文化交融,无须抵制,而谁又能抵制?
2
守传统文化展民族本色
文化传承节目,法语演绎传统;名家歌手对峙,此事何去何从?以我之见,既为传
承文化,盍不弘扬传统?既是华夏儿女,当展民族本色!(概述材料,亮明观点。整齐的句式让人眼前一亮。)
守传统文化,不忘初心,方可诠释节目本色。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言:“我们已走
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诚哉斯言。“雷人歌手”一曲法语大唱中华名段,
与节目初衷可谓南辕北辙。本为文化传承节目,而传统文化却已面目全非,空余一番喧
嚣,何其悲哉,又何其痛哉!试想,若标榜传承文化的《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
皆“改头换面”,妄改传统,谈何正确舆论导向,又怎可弘扬精粹?媒体作为传媒中坚
力量,理应坚守精神家园,展民族本色,斯世当以重任视之,方不失初心。(从节目性
质分析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引用名言和对节目本质的分析紧扣论点。入情人理。有说服
力。)
守传统文化,展我本色,方能继任“往圣绝学”。“忘记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德
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如此告诫。而我要说:“妄改是对文化最大的亵渎。”作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广渔鼓道情”传唱的是千载历史的黄钟大吕,吟诵的是中华民族的风度气韵,
彰显的是文明古国的恢宏诗篇。凡”文化遗产”,实质乃长期历史积淀下的精神结晶,
如民族之琥珀,似传统之化石。对于此等瑰宝,吾辈后人理当珍之,重之,习之,传之;
一味妄自改之,篡之,变之,动之,则令“遗产”难“遗”,精神难驻,岂不悲乎?(进
一步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巧干表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守传统文化,成我特色,乃可屹立民族之林。阿尔伯特·哈巴德有言:“当你选择
了向他人看齐,便是默许了同化与平庸。”警言之语,卓然不谬。歌手张口以法语唱中
国音乐,美其名日“音乐无国界,听众遍全球”,实质却是戴他人之面具,忘真我之本
色。照顾国外听众,体现全球视野,其本质无可厚非;然一味取悦他人,灭民族之风骨,
堪为大祸!文化交流与激荡的时代,唯高扬民族之声,方可于汤汤洪流中屹立不倒。莫
等闲,失了民族本色,空悲切!(深入思考,提出第三个分论点,从更高的角度强调守
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立意高远。议论深刻。)
诚然,世界走向融合业成趋势,关注全球不应过度指摘;但融合绝不等同于同化,
创新绝不意味着忘根!在传统文化面前,保有一份敬重;在文化发展中,坚守一种本色,
方可成大事。文化工作者及中华儿女当在交融中不失本色,方为发展之正道!(辩证分
析,体现思辨性。)巍巍文化丰碑,守传统成其华美;浩浩民族本色,铸本心绽其辉煌!(重申论点,
再次强调这样做的意义。)
3
文化传承不可儿戏
节目之上,法语演唱,面对质疑,振振有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用
法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是浅薄,是儿戏。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概述材料。亮明观
点。)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曾言:“文化的传承者最应持一份敬畏,怀一份赤诚。”斯言不
谬。用外语演绎中国传统音乐,何来敬畏?何来赤诚?敬畏文化,传承文化,是劈波斩
浪的动力之源,是花红果硕的强壮根基。树不可失根,鸟不可无翅,我们不可失去对文
化的敬畏与传承。(引证、喻证。)
儿戏文化传承现象的产生,源自民族自信心的匮乏。那名歌手的反驳不合逻辑,有
外国人就是用法语唱的理由吗?这是儿戏的表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折射。
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或感受老腔的震撼之力,或品味二胡的悠长悦耳,又或欣赏今天的
《要荆州〉。我们的文化足以今我们自傲,我们的方块字足以屹立干世界,我们的语言
足以使外国友人如痴如醉!用法语演绎。适得其反——丢了真!失了本!丧了名!毁了
质!我们当自信,当自足,当自豪!(分析原因。)
文化传承。庄重严肃,不容儿戏,不可亵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足以说明该
音乐的珍贵。越是珍贵,越应敬畏,越不可儿戏。给传统音乐附加法语,是假借文化交
流的名号,打着文化创新的幌子,来给传统文化硬上妆,面目全非,纯属儿戏。文化本
就宝贵,遗产项目更是如此,若掺入外来物质,难免使血脉不正,难以传承。试想,在
这个迫求新潮、消费娱乐的时代,不伦不类,岂非儿戏?(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
析。)
文化传承,以敬畏之心,以纯正之心。惠能的《菩提偈》写道:“心是菩提树,身
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传承文化,当有此心境,当拒绝崇洋媚外,当守住中国心,当永怀赤子。在文化传承上,我们都是传承者,我们都是奔路者。如果人
人心怀敬畏,何愁朝霞不洒满大道?何愁荆棘不化为绿草?何愁前途不似海,来日不方
长?(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
诚然,拒绝法语演绎“要荆州”,不是拒绝创新。但创新不是硬来,不是化妆,不
是新潮。创新是取得精华为已用,汇江河以成海,不是法语的肆意包装,胡闹的儿戏!
(辩证分析。)
文化传承,敬畏待之,看大地草片片,花红红;文化传承,不可儿戏,望天空星点
点,月团团……(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明人黄凤池辑有画谱《梅竹兰菊四谱》,画谱小引中说:“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
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
四君子各有其特色。梅,雪中吐蕊;竹,山间伴月;兰,谷底播芳;菊,野外凌霜。
今天,人们对梅竹兰菊的感受,总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称梅竹兰菊为“四
君子”,用来标榜君子的美好德行,或喻其高洁,或赞其谦逊,或美其清雅,或称其飘
逸,四君子之美之贤而全无世俗之态。
中华优秀文化包括“梅竹兰菊四君子”独一无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也许你
喜爱四君子,也许更喜爱其中一种,为什么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解析
这个命题,写作当不存在偏题。但扣准“四君子”独有品格行文,或许并非容易。
一般来说,写其一方能深透,即便“四君子”都“喜爱”,但行文难免蜻蜓点水,不易
出彩。一个事例对应一“君子”的写法,多有失切。怕主要是在认识积累和思维品质上
见高下。
从命题看,谈“喜欢”的原因(“为什么呢”),有形无形,“自我”必在其中。也
就是说,重在“我”的独特感受,脱离自我感受泛泛而谈,或只取他人事例以印证“君
子”特征,是不切合题意的。
实际上,应该是写人生态度、生命取向。“高洁”“谦逊”“清雅”“飘逸”,对梅竹兰菊的品格概括是不够精准不够全面的,写作时可发挥,但必须切合其特征。
佳作展示
竹中窥人
梅兰竹菊乃花中四君子,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那么竹,便是集山
川秀丽于一身,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静观一支竹的生长,不似别的花那般肆意,
却将一腔清气留在一生中。透过竹翠绿的外表,窥得的是一个个人,以及一个民族的脊
梁。
一支竹,一生中许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要忍耐多少无边的黑暗,度过多
少没有太阳的日日夜夜,30cm,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微小得不能再小的长度单位,
但竹子,却要花 4 年的时间,才能冲破固土,而以后的每天以 30cm 的速度疯狂生长,
迅速成长。事实上,前四年的竹没有徒徒等待,而是默默将在土壤里的根延伸了数百平
米,最终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生长的竹身上,我窥得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崛起所需要
的坚持与坚毅。就如茶水姐杨蓉莲那般,默默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最终也如竹一般冲破固土,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回报了社会,也成就了个人的伟大。
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有无数个的杨蓉莲在自己的岗位上,如竹般默默扎根,咬
牙坚持,为那破土的三厘米储备力量,他们,不应被人遗忘。
你看那竹,现在已长成直插云霄的竹,它的生命仍在继续,它正将自己给出去。竹
笋带给人们味蕾的享受,竹衣供给人们做布鞋的好料,竹竿劈开来是为人们引来清澈山
泉的通道,而竹筏、竹帘、竹筷等这些卑微的用途中,却有着一种质朴的奉献,从竹中
我窥得的是那种将自己给出来的无私奉献与伟大。退休军医吴孟超正是以如竹般的无私
奉献精神感动了整个中国,吴老一生总是以无尽赤诚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脏外
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他掏出自己燃
烧的心脏如火炬般照亮了许多肝病患者的心;他如竹般,默默奉献,更舍得把自己给出
去。
你看那竹,不管风吹雨打,长成后便一直坚挺在那里。品味一支竹的生长,探得的
不仅只有对生命韧性的感动,更多的是感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脊梁。竹中窥人,窥
得的是竹的傲骨、高洁,窥得的是如竹一般民族的脊梁。若每个我们,都能有成为一支竹子的觉悟,那我们身处的社会,是否将更加澄莹?试想,若哪个民族能拥有更多的
“竹林”,是否,这个民族的“一园春色”也会格外的不一样些?
修竹千竿,情牵万千国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之爱,应从当代盛,竹之
质,应由当代学,在中通外直的竹节后窥得的,也应是一个民族美好的未来。
总评:
内容:文章由竹窥人,窥见人之坚毅与奉献;由竹写人,写社会,写中华民族;结
合竹的生长特点,层层递进,较有说服力;计 20 分。
表达:语言自然,衔接巧妙;无刻意议论,却流露个人见解;20 分。
发展等级:可在“丰富”“创意”着眼计 20 分。
计分:20+20+20=60
君子当如竹
竹发几枝,立于山间,烈风袭之以飞沙而守其不变之劲节,美月赞之以白华而持以
向下青叶。竹,君子之物也,守节而虚心,君子之道也。
《三国演义》曾谓叹:“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有乡野生活经验的便知:竹经历
野火焚燃,往往断成长片。可哪怕烧成炭色,那突出的竹节永不会被炙磨。不怕外界之
猛虎狂啸,不受荣贵之潮水吸涌,坚定地保持内心的气节。为人也与此相似,或处于僻
远大漠独自牧羊却仍保留使杖一心归国,或望零丁洋水而愤叹面对高官厚禄一死示忠心,
或沉隐山林不削前朝发。你不是苏武,却也应在心中升起国旗,非文天祥也应把祖国山
川纳入心田,不做张岱也要宁死不食“周粟”。没有国,哪有家?身为民族国家的一份
子,国家公民的首要义务便是热爱她,热爱这个历尽沧桑的国家。无论身在何处,无论
走在几时,国家——山川、土地、人民,早已虚化成每日共处的周遭,变成了生活必需
品,一点一点地浸润你的身心,铸就支撑你前行的魂。而一个人是绝不能失了魂的,爱
国之心,君子之基也。
奥斯卡•王尔德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君主,但大多数都在流亡中死去”,顾城也曾
论道:“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竹生于乱石嶙峋之中,却不改青云之志,仍旧向往头
顶的天空。生活是一场苦难的修行,当我们偶遇挫折,痛苦,也要坚持自我,相信雨是
日出的使者,相信自己能笑迎挑战。君主是高高在上的,可人人皆可为君主,你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你的地位,而是你的决心与坚守,自信与顽强。李白自为“酒中仙”,可他
的经历不可谓不波折,正因他天子呼来不上船,才有了狂放的诗仙;李雪健拍摄水浒传
中宋江提词一章,苦心求练书法,最终完美展现了宋江临毫的洒脱豪情;《中国诗词大
会》中的外卖员,身为平庸,以对诗词的热爱,自我的坚守,自信地走上了赛场,成为
了最草根的诗词冠军。“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
夏月”,洁本从污来,明本由暗生,我自有本心。
郑板桥则赋:“虚心竹有低头叶。”成熟的麦子常低头,内心的富足与精神上的滋
养使人个更加理智成熟。虚心,即不恃才傲物,以清净心看世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
的光辉,圆润而不逆耳的声响。这不仅让你拥有对于才华的溢美之词,还增添一种并不
陡峭的高度。俗语言:“虚心使人进步。”古有云,“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之圣贤,孔子通六艺精诗
书,却还在向他人学习,此等虚心成就了孔子。正是这种虚心叫孔子不断学习,不断完
善自己,使自己愈加接近圣贤之道。孔子以他不断习得的知识,成就了今天的儒家文化。
所以“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君子只有不断的虚心学习,请教他人,才会有进步。
不然一味的认为自己已成“圣贤”,就只能不进则退。静下心来、平视万物,才能发现
新世界,创造新的契机。以平常心生情味,不须伸张你的厚实,一个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足矣。
人生当低头做事抬头做人,一张一弛,便得君子之道,使其精神坚韧而行为逊达。
君子当如竹,以虚心成大器,以劲节见奇才。
总评:
内容:以“竹”为写作对象,凸显其“守节而虚心”之“君子之道”,深入其人生
态度、生命取向,审题可达到“符合题意”的一类;在论述过程中,围绕“守节而虚心”
层层深入,中心突出;旁征博引,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内容充实。计 20 分。
表达:符合文体特征,句式灵活,语言流畅,文采斐然;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突显
作者思维之严谨。计 20 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深刻”方面计 20 分。
计分:20+20+20=60润物细无声
记得林逋爱梅,陶潜喜菊,魏晋时名士犹爱竹,而我独怜兰。
淡雅的色彩,幽静清淡的花香,冷艳而芬芳。它虽不艳丽也不张扬,却像谦谦君子,
似乎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对兰的印象多来自屈子辞。他真能称得上是千古慕兰第一人,一部《楚辞》读下
来,满目皆是兰草芳。他爱兰“节幽而独芳”,为国效力的夙愿被昏君打破,他所做的
也都是“步余马于兰皋”、“结幽兰而延伫”,真是毫不掩饰对兰的喜爱。他植兰、颂兰、
怜兰、佩兰,大约是希望自己能像兰一般高洁清幽,可惜却受了时代的束缚,到头来长
眠于汨罗江底,只留下大段大段的文字供后人遐想出一个兰花开遍的世界。
除去诗文书画里的兰,我也曾在居室中养过三两盆兰。长得不怎样打眼,细长的叶,
素白瓣,若非细嗅闻不出什么香味来。只有独坐桌前夜读到疲累时方有一缕幽香,细细
的,却能盈满鼻,使人顿觉清醒。我靠着这抹香度过春日里无数个月朗星稀的夜,一日
读着书,香味又飘来,颇有感于怀:君子的品质也应如兰花,是能化人于无形的。
古人说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真将兰的清隽说得淋漓尽致。人们爱
兰,不仅爱其本身,更爱它的精神,格其形而取其意。兰花形逸香幽,素雅淡然,被人
冠以花中君子的名号,这样的兰花有了人性,便不只是简单的挂着朝露散播清香的植株,
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宣纸间寥寥数笔拉出的几条墨色长叶与几星淡兰色的花,而是具有了
君子的品格。
“与善人居,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即是将君子比作兰;
孔子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也是说
君子与兰相仿。兰花这润物细无声的品质不止能感染身边的人,芳名远播,也有教化世
人之功。不然,苏轼又怎会在“蓬艾深不见”的地方,也能“时闻风露香”呢?
余独怜兰,良有以也。
总评:
内容:由兰之形而意,写兰之“润心”“化人”,中心突出,立意高致;文章虚实相
生,物我相融,遣例用意,文化味颇浓;可惜标题略有瑕疵;19 分。
表达:语言漂亮,文采斐然;逐层深入是“结构”上高出一般之处,但似乎少了一个全文的结尾;文体视为议论性散文(或文化散文);计 19 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深刻”方面计 20 分。
计分:19+19+20=58
竹之爱,同予者何人?
“文房清供,独取梅兰竹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滢
其神骨。”
梅,雪中吐蕊;竹,山间伴月;兰,谷底播芳;菊,野外凌霜。而我却独爱竹那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的模样。
记得老家的后山上便有一块茂密的竹林,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它似是活在时间之外,
只顾活出自己的模样。“一节又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这是属
于竹的一份傲然。
梅虽在雪中风姿绰然,却总有着一股“生人不得近”的冷漠,惟有惺惺相惜者才可
与它有发自内心的共通之处;兰虽悠悠播芳,但却极易成为无聊文人的附庸风雅之物;
而菊,虽是隐逸之人的代表物,却也多少有着一丝傲慢的气味,让人有些不想靠近。可
到了竹这儿,似乎万事都变得不同起来:它有风姿,是藏于内的风骨;它有芳香,是清
新自然,沁人心脾的幽香;它也有着傲然,但它的傲然,却是使人受到触动从而做出改
变的傲然。这样的竹,让人如何能不爱?
吾尤爱竹之谦逊。“轻筠抱虚心”,谁说谦逊就代表着软弱?竹节中空,仍然向上生
长,直冲霄汉气势凌云,有着常物不可及的遒劲风骨。谦逊的力量,是由内而外迸发出
的雄厚的力量,是蕴藏在身体内支撑着人们砥砺前行,实现自我的力量。竹之谦逊,对
于现代的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吾也爱群竹之意蕴。无论你在何时何地看到竹,若是一株,是定然不能提起你的兴
趣的,但若是一片竹林,心内的宁静便会因此而引出。竹似乎是知晓自己的特点,却也
不刻意而为之,只是任其生长,为动物带来栖息之地,为农夫带去一片阴凉,为焦躁之
人带去一阵宁静。
反观当下,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本性的纯真被物质利益蒙上了厚厚的一
层灰,就连竹,也在名字前加上了“富贵二字”[外来物种。]功利之心由此便可看出。可惜的是,竹并不曾在城市里落户,城中环境让它不得不离开,而城中功利浮躁之人也
让它急于离开这片是非之地。
然而,我们这些人又是确确实实需要一片竹林来滋养自身的,不仅是欣赏竹之美景,
还是感悟竹之意蕴。
茫茫众生,竹之爱,同予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