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临门名师高考作文指津:考场作文如何突破平庸得分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大考临门名师高考作文指津:考场作文如何突破平庸得分

ID:348303

大小:128.9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6-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大考临门名师高考作文指津:考场作文如何突破平庸得分 【原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 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 耐力等多项指标下滑……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 宾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 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 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引子 / 一个“美”的公式 有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陌生×熟悉=美。(戎小捷.陌生×熟悉美——一个美 学和艺术哲学的新思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用这个公式来看这个作文题目,还是挺“美”的,虽然有专家说,2020 年深圳一模 作文题目“可能因命题较早,体育课话题与其他命题撞车,缺乏新意”,但是,正如 2019 年全国一卷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一样,也是人人都能说,却难在人人都说得好, 写得好,因而对于选拔性测试的高考来说,这题目还是有其价值的。其价值,可以用赖 瑞云教授一句讲文学名著的写作秘笈来活学活用,赖教授这句话是“人人心中有,个个 笔下无”。当然,赖教授这句话不会放到应试教育这样的场合,人家是讲审美阅读的。 但是,从 2020 年深圳一模考场作文的情况看,这个作文题目,还真的是成了“人人心 中有,个个笔下无”。当然,这“人人”,是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对于竞技体育、学校 体育以及自身对于体育的感受,还真是“人人心中有”,即便竞技体育非你熟知能详, 但是,你敢说学校体育的那些事儿,你一无所知吗?如果你回答“是”,那真是不知道你 是咋长大的呢。而这“个个”,移用到写这题目的考生,则有夸张之嫌,显然不能“个个笔下无”,很多作文还是给了我们惊喜。但是,从这篇小文的副标题上看,这里的“个 个”,是指文章写到 45 分的层次,也就是我们阅卷的平均分。说句不那么好听的话,这 里的“个个”,就是“泯然众人”。谁也不想做这个“泯然”的,其实,你也不是“泯然” 之人,只不过就是这篇文章有些“泯然”,而作文之外的其它事情,其他科学,你才不 “泯然”呢,你说不准还很“昂然”自得呢,谁要说你个“泯然众人矣”,你还来个“愤 然而起”呢。是吧? 可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就值 45 了呢? 回到上面那个公式,很简单,你的写作公式是:熟悉╳熟悉=不美。当然,也有同 学写的文章是:陌生×陌生=雾水。这个另当别论。今天,我们就从我特意调出的 30 篇 44-45 分作文里,找一找是哪里丢失了“陌生”,而就因为丢失了“陌生”,文章的分数 就不那么美的。 在这 30 篇里,粗略看一下,发现这些“泯然众人”的作文,大致有如下几个因为 “熟悉”而产生的“问题”。 一 直来直去,×强则×强——天下的事,有这么简单的吗? 下面的作文题目,在这 30 份作文里重复出现多次。这里按出镜率排个座次:①少年强 则国强;②少年壮则国壮;③少年强健,国家强大;④体育强国,少年强身。 那可以想像,在其他分数层次的文章里,这类标题,自然更是熟面孔。这里且不去 熟烂的问题,就说这“×强则×强”的简单粗暴。天下的事情,哪有这么简单的?有同 学会说:“梁启超可以如此,我们便不能么?”这样说吧,梁启超先生是自命题作文, 是有感而发,是现实有所感发,感发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积贫积弱,因而想呐喊,要鼓舞 中国人的士气,所以有些一呼,一呼而成名文。这不是简单粗暴,是直抒胸臆,是振臂 一呼。因而,引发共鸣,读者共鸣而丰富之。但是,这里的考场写作,是听命而作,是 命题人出的题,你来出题我来答,属于“应答”,那么,就要看“应答点”。这个题目的 应答点,很显然是“少年何以强”中的“何以”。“少年强则国强”,这里的“则”,作 “就是”讲,就是强,那就没有理由的强,所以,就回避的“何以”两个字。从某种意义上讲,“何以”这两个字,是这个作文题目的“题眼”,如果你一激动,“就是强”,显 然,就不去应答这两个字啦。这里是粗心所致呢?还是激动起来,不管不顾呢?值得同 学们思考。 思考的关键,是这个题目想让我做什么? 比如是做数学题,明明人家出题人是让你求六面体的表面积,你一激动,一个劲儿 写,这是六面体球体,就是六面体球体,不信你数数,来,我给你数数,一、二、 三……就是六面体,这下相信了吧? 出题人不一头雾水才怪呢!改卷老师不被气坏才怪呢!(引处可以有个微信的笑 脸) 给你看看高分作文,是如何应答题目的: 少年何以强,体育诚可期;以优质体育教育,壮中国少年体魄;身强,志强,少年 强;固有力之躯,壮我少年之魂;追梦正当时,少年应自强。 这是从题目上看。我们拿出那个出镜率最高的“少年强则国强”中的一篇,看文章 是如何写的: 各位看看,从语言能力上,这位作者有没有得 55 分的可能。有!我看了这波 45 分 的作文,大多数不是语文能力的问题,是“眼神”的问题。什么意思?命题人把题眼放 在那里,这些同学就是看不见,或者看不上。而这个“何以”的“眼神”,就是这个题 目与寻常题目区别的“陌生点”,要关注,重视,强化,体现。 上面说“陌生×熟悉=美”是个美学上的公式,它也可以用在作文命题上。好的作 文题,也具有“陌生×熟悉”的特点,像 2019 年全国一卷的那个作文题,“劳动”是熟 悉的,而“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则是陌生的。 二 文章见“熟”心喜,不计其余——只谈体育的益处,那“何以”呢?所谓“见熟心喜”,不计其余,是指一见作文题目,可能是自己写过的,或者自己 曾经准备过这方面的材料,甚至写过类似这个题目的作文,且得了高分。那就欣喜非常, 以为到 了自家地盘,未曾仔细再斟酌,一如宝玉“这个妹妹我见过”,所以,就自来熟, 话不择言,一气说尽。其实,最好的感觉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要知道,命题人常常 是“却道故人心易变”呢。 比如这篇标杆作文中的 10 号文,标杆制定者给这篇文章 44 分,就是因为它“体育 之好”上大用笔墨,结果,忘却了“何以”两个字。 10 号文: 以体魄强魂魄 在座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①近日,中小学体育课被占用,强度稍高的项目被移出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 连续多年来下降等事件被人们所热议。身为一名荣幸在此发言的高三学生,我认为,这 等事件有碍于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才此以往,必将造成不可逆的恶性循环。唯有以体魄 强来强魂魄,方能使青少年的青春涌动,生生不息。   ②究其根源,之所以会产生体育课被占等现象,是由于体育所带来的直接效益过低, 在其它文化教育面对的应试前,时间等资源的分配不免有所偏差。因此,多地的体育中 考分数大幅度提高,将体育带入应试的大门。诚然,应试本身的方式一直以来被人们所 诟病,但体育的应试,不失为强制身体提升的好方式。   ③也许有人会问:体育在未来终究不是自己职业或人生的方向,不像文化课知识在 未来被自己所用,为何要如此重视?我认为,体育的作用分为以下两点。   ④首先,体育铸就一副好体魄,而一副好体魄,是我们面对高强度工作所需的基石。 你可知在今年疫情面前冷静指挥的钟南山先生,曾是全国运动会 400 米栏运动记录的保 持者。你与我也许曾感慨:是什么让一位 84 岁的老人在危及人类命运的疫情前挺拔毅 立。我想,那一副硬朗的身体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身为一位位终生奋斗的我们,不应 着眼于体育所带来的直接效益,更应使身体充满活力充满精神气地奋斗。  ⑤再者,体育的益处绝不停留于身体的层面,更给我们的精神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竞技的渴望,便是其中一层。当女排在世界杯中取得连胜时,她们说,只希望国旗一次 次的升起,当乒乓球队在世锦赛包揽五枚金牌时,他们说,想保持中国在乒乓界的绝对 统治力。对于生活中处处充满竞技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要赢,我们要赢得热血, 我们要赢得血气方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一次次竞技中提升自我。   ⑥在座的各位同学、家长和来自社会各处的市民,不妨好好感受体育所带来的力量 吧!我坚信,当我们把运动当作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时,我们便能消除出现的种种现象, 使体魄强魂魄,使青春涌动,使生命生生不息!   谢谢大家! 这篇标杆作文的评语说:后面的原因分析没有针对“为什么要用提高体育应试分数 的方法来强制进行体育运动”,而是转而分析重视体育锻炼的原因,结构不严谨,重点 不突出。全文谈原因,忽视了“怎么做”,缺乏主题情境意识。语言平淡,书写良好, 卷面整洁。 同样,从这篇文章的语言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者,具备不具备上 50 分的可 能呢?当然具备。 然而…… 我想还是从他的文章标题上去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以体魄强魂魄”。这 里出现了一个“魂魄”的词儿,应该是“精神”的意思,换一下,这个标题就是“用 (强)的体魄来强一个人的精神”,那么,他回答的是“精神何以强”的问题,精神何 以强呢?用体育。这也太超前了吧,一下子越过话题,就好像有人说,怎样去上海呢? 这篇文章不去回答“怎样去上海”这个问题,却一下子说“在外滩好好欣赏夜景”。太 着急了吧,同学。真是个急脾气。 所以,考场作文,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确定写作的起点是什么。和上面那 个求六面体球面积不同,那个是一个劲儿说这是个六面球,是个六面球,全不管人家问, 这个球的六面积是多少?这位同学也是不管人家的求球面积要求,却直接说,这个球, 我摆在书桌上可好看啦。不兴这么急脾气的!你可以写“魂魄”的事儿,而且,写了,那文章会有大格局,可是,且慢,请你先 把“体魄何以强”的事儿说清楚。而且,要先说,写透,说清,议事论理,“何以”,给 出建议,而且是针对体育课被占,说如何才能不被占;高强度体育项目被移出运动会, 说如何才能不被移出。然后,你才有资格说这“魂魄”上的事。 三 执着一念、一蹴而就——单因谬误,如何能让文章摆脱“体形单薄”? “一蹴而就”,就是把问题想一下子就解决。有时候可以,有时候,如果问题比较 复杂,就可能会一蹶不振了 。 这个思维方式的背后是“单因谬误”。“单因谬误”,是指在遇到无法理解或理解起 来比较复杂的问题,人们的思维会将其过度简化,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单因谬 误”。它使人们倾向于某个问题找到一个易于理解的答案,而实际上这个问题相当复杂, 可能是由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这里先表扬一下这个作文题,这个作文题对于学校体育弱化的原因,没有犯“单因 谬误”的毛病,原因至少由两条,一是“经常被占用”,一是“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 被移出了校运会”。当然,这都是表象,背后的原因,是要考生去挖掘的,你挖掘出来, 你的文章就增加了“陌生”的成分,那就是因思维的深化而给人“陌生”的感觉,就好 像我们平时,你谈柴米油盐的事情却谈出深刻与境界,老师不知道你有这样的思维水平, 听了你的分析,老师说,“呀,让我重新认识了你!”那老师就获得陌生的印象,就当 然会给你“打高分”。 所以,凡事,均要问个为什么,深思慎取,明辨笃行,这是永久的追求目标。 而下面这篇 45 分的标杆作文,就是犯了“一招鲜”,想吃遍天的毛病。 9 号文: 请归还我们的“体育课” 尊敬的主持人、嘉宾、观众朋友们:你们好!   我是一位高三学生。之前主持人所提出的问题我是深有体会,身为一名即将参与高 考的学生,我每天的课程几乎都是主课,两天才能有一节体育课,还会常常被老师“霸占”,真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我认为老师们应该归还我们的“体育课”。   首先,我想澄清的是并非我不理解老师们为我们学生补课的良苦用心,而是我们学 生运动量严重不足,每天早上十分钟的早操基本达不到“出汗”的效果,而放学后的时 间也因大量的作业不敢用于跑步,倘若两天一节的体育课再被占用,可能我们一周的运 动量不超过一小时。我身边就有许多同学因运动量不足再加之熬夜学习,身体日益衰弱, 有的因此生病而住院。虽然临近高考,身体日益衰弱,有的因此生病而住院。虽然临近 高考,我们应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其次,我想请老师们归还的是“体育课”,而非放松身心的“休闲时光”。在体育课 上,老师一般让我们跑两圈再自由活动,有些同学跑完两圈后去打篮球;可有些同学跑 完两圈后坐在草地上聊天甚至打牌;可还有同学连两圈都没跑完就“溜之大吉”,这严 重违背了体育课的意义,我希望老师们可以稍稍加强对学生们的管理,让“体育课”的 时间重归体育。   最后,我认为“体育课”应重新回到“课程”的范围之内。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在 上体育课时,只是安排学生跑步,而我们学校会在夏季组织学生在学校泳池中学习游泳, 让我们学会一种运动。我认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体育教学,这可能可以让我 们自发地爱上体育,并在课余时间强健我们的体魄。   总之,我认为“体育课”的正常开展是极其重要的,占用体育课确实可以提高我们 的成绩,但也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让“体育课”回归到“体育”和“课程”也 是当务之急。   因此,我想代表我们学生发出口号“请归还我们的‘体育课’吧”!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请归还我们的‘体育课’”,这标题,的确是够“旗帜鲜明”的。不过,“少年何 以强?”归还体育课就可以了吗? 再说啦,还体育课,和“体育强国”有关系吗?有关系,可是你没有建立起来。 “请归还我们的体育课”,这只是个“首先”,还会有其次,再次。就像鲁迅先生,易卜生写《娜拉》,写娜拉的抗争,鲁迅先生就写《娜拉出走之后呢》。毕竟这个作文题 不是让你简单回答“体育课被占,你什么态度”,如果是这样一个问题,那你的回答没 有问题,而且还会让体育老师振聋发聩呢。但是,作文题不是这样一个直拉直去的“简 答题”,它是个“就用题”,有条件,有现状,有背景,有关联,有情境…… 在西方,有狐狸思维和刺猬思维两种思维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E·泰特洛克在《狐狸与刺猬》一书中对这两种思维有过专 门的描述:刺猬式的思维方式是进取的,只知一件大事,在简约的名义下,寻求和扩大 此事的解释力,以“掩盖”新的案例;狐狸式的思维方式更加折中,知道很多小事,与 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持同步,满足于根据时代找出合适的解决之道。 当然,这里并没有优劣之分,不过,上面这篇文章,把复杂的问题用一个带有情绪 化的简单的祈使句表达,就未免是大题小作了。 那么,不妨想办法让自己的“思想”变得复杂那么一点,以这种方式获得老师陌生 的观感。这方面,高分作文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发。 这里就举一个《以运动之我,筑体育强国》的例子,大家好好 体会一下文章内容, 也好好看看后面的评语。思考一下:同是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作,如何就把体育的感受写 得深刻了呢。 4 号文: 以运动之我,筑体育强国 ——在“体育强国”主题论坛上的发言 敬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与诸位分享感想。   请大家跟我来回忆一番: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榜榜首的辉煌,中国乒乓球队在领奖台 上扬起三面五星红旗;世界杯上女排姑娘们战无不胜、无往不利,以全胜战绩捧回冠军 奖杯......我们的中国在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上已经有逐鹿争锋之力,是实打实的竞技体 育强国。   然而倘若把眼光放宽放远呢?当我们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未来的花朵们——我们青少年们,一则一则令人无奈的新闻占据了我们的视线;比之昔日,中国青少年的体 质持续下降,多项指标与十年、三十年前对比产生明显下滑;学习的压力与负担挤占了 体育课堂的时间;电子产品的应用让孩子们少有欣喜于自然运动的机会,美食、饮料的 丰富造就了更多的“小胖墩”;家长的呵护使高强度体育项目锻炼日益减少……作为高 三学子,我也亲身领会到,想要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挤出大块时间进行纯粹的锻炼,的 确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 即使我们面临着这样多的困难和外界条件的干扰,体育仍然应该排除诸多困难而进 行。“体育强国”是中国自建国以来七十年不改的国策,无论是五十年代摘掉“东亚病 夫”的帽子,提升人民的体魄的需要,还是二十一世纪推动“全民健身”,满足人民的 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麦田里新冒芽的麦穗,是 奔涌着的“后浪”。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唯有我们建构起体育强校,强 社会,才能建设体育强国。 以我,一名高三学子而言,体育运动挥汗如雨,带来的是纯粹的快乐,解放的是肩 上的重压,就我及我的同学们的经历而言,体育运动不必与高端的运动场馆、精巧的运 动器械紧密挂钩,它可以是很简单的——一只毽球的传递可以带来欢声笑语,一双跑鞋 和公园绿道的搭配便可以激发内心深处对运动的热爱,一双乒乓球拍、一条跳绳、一个 排球……推进体育运动阻碍虽多,但跑、跳、动本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加以引导,用青 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我相信阳光下会有更多享受着的、跃动的步伐。 希望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朋友们,都能领略到流下汗水的单纯的快乐,拥有强壮 而健康的体魄。希望我们的新一代能共同筑就全民的体育强国!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4 号文评分 18+17+17=52 分 4 号文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文章先写“体育强国”,再写“青少年体质下降”,最后 写“何以强”——为何要提高青少年体质和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这是一个紧贴命题的思路,最容易构思成文,也最容易切合题意。 文章用一个文段略写“体育强国”,明确了讨论问题的背景,之后立刻进入“青少 年体质下降”的写作。这两部分都是相对略写的内容。“何以强”是本文详写的部分。 考生把“体育强国”和“提高青少年体质”联系起来,谈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解决了 “为何要提高青少年体质”的问题,然后解决“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的问题。“为何 要提高青少年体质”部分谈“青少年与国家”的关系,体现了文章的高度,是文章的增 分点。 本文以学生身份写作,身份感清晰。“作为高三学生,我也亲身领会到……”“以我, 一名高三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的身份感。 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场感。除格式语言之外,在行文中也有所体现。如“请大家跟我 来回忆一番”“当我们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的未来,花朵们”等等。 本文内容丰富,排比手法突出,语言有个性特点,有文采。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 来,是麦田里新冒芽的麦穗,是奔涌着的‘后浪’”。 不足 1.“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强调的是个人的体育锻炼,偏离了题目中的“校园体育”。 2.现场感不够强。如原文第三段首句“倘若把目光放宽方远些”,可以改为“倘若我们把 目光放宽放远些”。这样就和上一段首句“请大家跟我来回忆一番”呼应,强化现场感。 总的来说,考场写作是此时、此地、“这一个题目”的写作,千万是能把写作变成 一场“回忆”,也不能把写作变成故地重游,更不能简单地大笔一挥“到此一游”,然后 掷笔结束,那样,如何对得起命题人命题伤的脑细胞呢?你说是不是? 此“题”有风景,请细细欣赏了,看是海景,还是山景,是历史,还是自然,然后, 再不吝赞美吧。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