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承与变通创新——2020 年高考语文考前必看思辨作文
思辨类作文满分必背
坚守传承与变通创新
◆导思时评必背◆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
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
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
“很传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
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
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
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
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
弃对艺术
今年 91 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
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
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
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
化追求遭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
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 世纪 50 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 5 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
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
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
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
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
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
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
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人民日报》(2015 年 11 月 05 日 17 版)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薛其坤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创新培
育发展新动能,最要紧的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从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看,创新活
动主要集中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在这些城市内部,创新资
源的空间集聚已成为普遍趋势,并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模式,如以技术创新
综合体为特征的美国硅谷模式、德国慕尼黑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印度
班加罗尔 IT 产业集群模式等。
以美国加州的硅谷为例,其创新集群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团队;集聚英特尔、
惠普、苹果等上万家高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中小公司,形成了基于创新链的共生格局;
培育允许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促使众多创新型企业脱
颖而出;完善的创新链金融与区域科技创新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由此创造了无数
财富奇迹。
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形成了不同创新生态,如美国硅谷有发达的风险投资与包容
失败的创新文化,印度班加罗尔注重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分析上述几
大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可以发现创新生态的一些共性。首先,创新资源在城市中高度集聚,并依托创新链形成高效率的集聚优势,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完善的创新链能够满足
各类创新企业全方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集聚更多创新创业者。其次,形成了方式各异
的政、产、学、研结合方式,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从而使科技成果更
加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注重政策推动与规
划引导。如纽约、慕尼黑、班加罗尔等地政府在不同时期针对关键产业都推出了具有前
儋性、战略性的服务和配套政策。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需要严格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透明的商业规则、公平竞争
的市场秩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达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创新金融业态、
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供给等。我国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必须
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营造开放协
同高效的创新环境。应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权责清晰、优
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
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激
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
担机制。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还应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激发社会创新活
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基础在于培育形成崇尚创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和敢为
天下先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应当看到,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氛围是导致
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增强创
新自信。具体而言,应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宣传普及,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群
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激励科技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探索研究,勇攀科技高峰;激
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 2017 年 7 月 24 日《人民日报》)
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姜广辉近些年,“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流行词汇。所谓文化创新,其实并不在于创造一些
新口号、新提法,关键是要能针对时下所面临的问题,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
法。所以,在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首先应考虑我们当前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国际社会经验讲,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3000 美元,即人们有了较好的物质生
活条件之后,会有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时社会容易爆发信仰危机。据 2013 年的
数据统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6767 美元,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
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信仰领域也问题重重。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
毋庸置疑,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放眼全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国有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德国有日
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法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
完全接受德国文化,反之亦然。这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识。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主张
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势力非常强大,这无异于摧毁自己的精神长城。其实,文化创新
决不能摒弃本国的文化传统,相反,文化创新恰恰应该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前
提。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为此,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
承与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这里所说的“源头活水”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源头
活水”的“中华元典”那就是要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比如“五
经”“四书”等。“中华元典”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对于
一个民族的存续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叶断犹可将,根断心永绝。”但对于这一
根脉,我们向来是不太重视的。上世纪初曾经积极倡导政治革新的梁启超对此深以为忧,
他说:“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从梁启超的时代算起,到今天
已经一百年了,中国文化传承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断裂,真正能读懂“五经”这几部“中
华元典”的人微乎其微。“中华元典”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不能不引起
我们高度重视。二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人才培养,这里重点应该关注高校的人才教育
和培养,要能够对现行教育体制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设有“古典学系”,以古希腊文献、古罗马文献等为依据,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等。古典学甚至成为这些大学的招牌学科和专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代经典对于子孙后代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它们进行研
究和传承是后世学者的天职和责任。而我国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民族的“元典”学(即经
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需要反省。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将上述两个层面
的“源头活水”结合在一起,即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体制中来。事实上,只
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才有文化创新的根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
创新将无从谈起。
◆精彩片断必背◆
※片断一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
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
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
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在这一方面,老一辈艺术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不论是林
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还是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
在他们的绘画中,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
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这种“从心
所欲不逾矩”的融会创新,恰恰建立在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此意学者当识之。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
“守”与“变”,包含着对艺术传统的回望也包含着对中华美学的回溯,更包含着对当
代审美的追求,推动着中国画向前发展的同时,又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
貌,以民族艺术所应体现的文化自信,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片断二中国精神从哪里来?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显
著进步,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但人们更关注的
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何在?
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理念与中国价值。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
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核
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
色,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应当
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
依据。
中国精神如何弘扬?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来展示、传承和传播。我们需要一系
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来记录中国奇迹、演绎中国经验、
展现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只有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国际通行的语言风格讲述当代中
国的故事、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东西,了
解当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只有善于挖掘、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故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好、演绎好这些故事,才能使昨天探索的结晶成为
明天奋斗的精神动力。这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才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展示,才是中
国精神传承和传播的最好载体。
※片断三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陶,出于土,
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
成了器,完成涅槃。”“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
的信仰。”……有网友点评,这些诗化语言的解说词是“心与历史的对话,文明与传承
的写照”,而正是这样“心与历史的对话”,完成了一次文化的轻传播。守成与创新是
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这两点上,《如果国宝会说话》都可圈可点。
先说守成。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物质基因,展现了以器传道的重要文化传承路径,需要现代人读懂这些器物上的文字、
解读这些器物上的密码、传递这些器物呈现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守护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因为在这些精神中,有圣人的教诲,有君子的信仰,有道法自然的境界,更有执两
用中的智慧,它们构成了民族的灵魂,构成了民族力量的源泉。而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
的重视与提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
《如果国宝会说话》便是很好的尝试。
再说创新。让甲骨文变成流畅的白话文,让国宝文物的丰富意向层层展现,让年轻、
青春的面孔演绎历史的现场,让古与今有了时间的隧道,这个从容又丰富的解读过程展
现了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和不间断性“微纪录”这种形式的创新,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
明与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正如业内人士所评价的,此片“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
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让纪录片尤其是短片成为文明传播的轻骑兵”。
※片断四
所谓现代人并不是对当代社会人的一种简单规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时间观
念上看,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它相对于古代人、近代人;一是从品质来看,指具
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它相对于传统人。就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
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基
于封建伦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独立性,义务意识,崇尚权威,强调服从,重共性,
重守成等,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
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
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
※片断五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新既体现了
表达手段的不断更新,也暗含着艺术家文化认知与创造力。京都大学教授田中美知太郎
说过:“创新和发现的过程属于‘哲学’的领域。只有在概念能被合理证明时,才能成
为科学”他认为,在可用科学解释的一般常识和真正的创造力之间有一道鸿沟。创新和
发明就是可以弥补它们之间差距的心智活动。然而,没有一定的普通科学知识不可能产
生出真正的创造力。不过,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确需要艺术语言的支撑才能得以展现,画
匠和画家之间本质的区别却在于是否有艺术理念,这业已成为毋庸质疑的事实。同时,艺术创造力也来自于创作者不断发问的能力和探求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仅表现
为个人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更需要社会的培育和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片断六
《环球科学》年度创新榜发布了,毫无悬念,华为又出现在本土企业创新榜中。可是,
华为感觉良好吗?肯定不是,我们看到领军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对于华为创新的前景,
任正非最经典的叙述是在 2016 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华为
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
严格说来,中国科技企业乃至整个科技界的创新,还远没有全面进入一骑绝尘、环
顾左右不见对手的无人区。智能手机方面,华为前面还有苹果和三星;在芯片领域,华
为还在紧追高通。但以中国科技发展的态势,中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从跟随到进入领跑的
情况,已经出现,将来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常态。这个时候,任正非首先想到无人区
里如何创新,就像当年在华为顺境中想到冬天一样,是未雨绸缪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
国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思考。
从跟随到领跑,再到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的不
仅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渐进性创新,更多是需要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否则,
随时有可能被别人重新超越。华为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数字通信、互联网、手机、计算
机芯片,这些华为公司今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都不是华为发明,也不是中国
人发明。所以,任正非们感到前途茫茫和危机是正常反应;如果感觉不到,那才是真正
的危机。
※片断七
中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这使我们办成了不少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
无法办到的事。但是这些成果的取得,可能是以丧失更有创新性的成果为代价的。科研
人员只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来从事研究,而国家集中控制下的研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
只能着眼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已知的项目,模仿和赶超,而离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
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而不仅仅是模仿,这
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了。当然,崇尚个人自主并不是排斥合
作,反对组织。其实真正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人类自愿结合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干预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对个人的强制,从而扼杀创新的
机会。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创新的悖论并不是血雨腥风的,但造成的损失也许更为严
重,而且这种损失是隐蔽的,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
近来,有些学者把创新能力视为一种软实力,这是很贴切的。因为这个“软”字恰
到好处地揭示了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的进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
是要有赖于有利创新的“软”环境的建立。无疑,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必背考场满分◆
新旧之美,美美与共
细雨蒙蒙的时节,闭月羞花的姑娘总会打着那一方纸糊的伞,期待着与心仪的他相
遇;当苏绣的针刺穿那一层薄薄的纱之后,锦绣山河将在方寸之间展开……这些都是极
其传统的东西,背后折射的却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当人们雨天打着批量生产的冰冷
骨架的伞,当人们身上穿着由各种化学制品做成的衣服时,我也有点迷惑,为什么我们
不能将两者融合起来呢?
直到我看到一篇关于中国设计的报道,我才感觉到兼容新潮和传统竟会让人这么感
动。报道报道了一个中国设计师将苗寨的刺绣运用在了桌子上,当桌子摆在国际的舞台
上时,传统的魅力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还有一位是图标设计师,他取材于名家的山水
画,绘制出了一套具有现代感、又不失风雅的印章,在微博上引来点赞一片,甚至很多
人都跃跃欲试。
新潮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吃穿住行上,更体现在思想上。人们总说:“要
跟上时代的潮流。”的确没错,先进的思想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时更加游刃
有余。但谁又能说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智慧就当真没有一点用呢?孔子的交友思想、中
庸思想时至今日依旧给我们心灵的启迪,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传统,是忘不掉的。在
思维的世界里,如果能让它在传统和新潮中碰撞,更多进发的是创意的火花。传统和新潮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是有交集的两块东西,如同设计师
在传统中找灵感,传统手工艺人在新潮中找元素,两者从未冲突,反而是惊喜。
兼容新潮和传统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我们往往会盲目地偏向一方。以为一味新潮,
就是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实不然,摒弃传统的人是永远无法立足于社会的;同样的,
如果过分讲究封建迷信,那对社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在当下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立足传统,并肩新潮;上午早茶,下午咖啡,也
不失为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或许两者融合到极致,将会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好。
别一味地抗拒新潮,也别一味地固守传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肩负起弘扬
传统文化的使命,带着他们走向国际,在全世界发扬。
愿有一天,你能撑着一把铁支架构成,但伞面是苏绣的芭蕉的雨伞,走在秋雨中,
抑或留下一个穿着带有中国印记的汉服时装的背影在世人的眼中。
中国精神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精神》。
浩浩华夏,文明流长!泱泱中国,精神永继!
怀着这份自信与骄傲,我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追寻你精神的源头;从卷帙浩繁的
古籍中接受你精神的濡养;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感受你精神的内涵;从日益
喷薄的现在展望你光辉的未来。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每一节每一段都书
写着中华精神。北京人取自然火的智慧,神农氏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王
待民的仁爱,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从容大度,中华文明的
步伐与中国精神的传承血脉相连。
我们传承中国精神,首先要传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气魄与胸襟。儒家“仁”
“和”的思想胸怀人民,和则“大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胸怀自然,尊重自然;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大爱无疆,热爱和平,他们启示我们要想进步与发展,就
要胸怀世界、自然。我们传承中国精神,还要传承“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
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的执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无畏。
正是这种种精神,挺起了我们中国人的脊梁。我们要像范仲俺“先下之优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要像岳飞“精忠报国”,要像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
之”,更要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传承中国精神,更要传承“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创精神。在我国 960 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人间天堂的苏州园
林;有巍峨的青藏高原,广袤的塞北高原;更有如玉带般翩飞的长江,锋芒般倚天的珠
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翻天巨变,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一日
千里。由于您的强大,长江三峡工程得以建成;由于您的强大,08 年奥运会得以在北京
举行;由于您的强大,2010 年世博得以成功举办;由于您强大,“神舟号”和“嫦娥号”
得以成功发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雄厚的物质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精
神内涵,是您开拓创新的羽翼,相信您你的未来将与日同辉!
作为祖国的希望,作为未来的开拓者,我们理应胸怀大志为祖国,敢于创新写人生!
90 后的朋友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来吧,让我们秉承这悠悠中华魂,自豪地说:“壮哉,我中国少
年,与国无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万寿无疆!
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那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期,如今更多的是阳光明媚,那个“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夜晚,如今也不时被乌云笼住月色。因此有人则说:“世界变
化太快,来不及驻留,来不及回味二十四节气已不适应于当下。”我却言:“纵使沧海桑
田,世事变迁,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要死板的运用,而要在继承
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留住我们的
根。”曾几何时,一首名为《把根留住》的老歌,感动了无数华夏儿女。“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根,它的申遗成功是值得所有华西儿女自傲的,可是却有一部分人对“二十
四节气”持无用论的态度,还有人对此听都没听过。面对这种现象,有几方面的原因:一
是对传统文化了解过于浅薄,从而缺少敬畏之感,其次是过于功利,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
深入研究得其精华,三则是没有给它注入新的因子,没有新突破因而被人淡忘。
对以上的问题,愚以为:“我们要继承文化,不是原封不动的传袭,而是在继承的基础
上有所创新,这样才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在继承中创新,我们要牢记:“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在生机也,不新见死”的告
诫。真理不是一陈不变的,无论是《论语》《孟子》的仁义礼智义,还是《老子》《庄子》
的无为而治;无论是《楚辞》的高洁特立,还是《史记》的忍辱负重,都不能在现代社会
中完全运用开。但并不意味着就该被否认,被舍弃,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进创新,灵
活运用。对于“二十四节气”亦如此,我们不该坐享其成,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
新,这样才可使传统文化永葆生机。
在创新中继承,我们要明白:创新不可离宗,若脱离根基一味寻求发展,只会使我们陷
入困境。屠哟哟正是立足于中医研究才发现青蒿素,若她一味的求如破舍去继承,便会走
很多弯路。传统文化如同一本古书,无论其封面如何泛黃,也无论内容如何粗糙,它始终
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先辈无数次实验的证明,更是民族的根!抓住民族的根,在
创新中继承,才能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中华民族长久不衰。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正如尼采所言:“我们需要骆驼精神承载一切传统,接
着需要狮子精神打破这些规则,在打破规则中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