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地名在脚下 传统留心间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情是故乡浓,家是归心处。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心灵栖息的家园,独在
异乡的遥望。小桥流水、古典街巷、名人故居、村头老树、祠堂牌坊……这些地标会勾
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属,能唤醒人们对故土的无限眷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
西离我们渐行渐远,有些甚至已经完全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彻底断了我们回望过去
的凭恃。我们应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留住故乡的山清水秀;保护好有价值的历史遗
迹,留住传统文化的质朴本色;记录好一个地方的社会百态、文化习俗和发生的故事,
留住故乡的美好记忆。唯有如此,才能留下故乡的“情感地标”,才能在未来的岁月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留下故乡的“情感地标”
(题目即观点,“情感地标”生动、形象。)
①近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面向社会公众发起了“我所
知道的地名故事”征集活动,旨在通过文章、短视频、歌曲绘画等形式,展现人与地名
间的情感联系,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底蕴和情怀。
(由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发起的“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
征集活动引出地名背后的故事、底蕴和情怀的话题。)
②寻找城市的记忆、关于地名的故事……最近这几年,类似以地域文化为主题和背
景的创作源源不断。人们之所以对过去的事物如此热衷,兴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东西离我们渐行渐远,有些甚至已经完全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彻底断了我们回
望过去的凭恃,此时,我们方才意识到它们的价值,着急忙慌地进行“抢救”。
(现实性分析。论述以地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的创作源源不断的原因。)
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件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土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孕
育一件作品与孕育一棵树、孕育一个人在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追溯过去,是为了了解
过去,以为今日之师;而留下文字,则是为了使后人想要翻阅这段历史的时候还能找得到可信的文本。(原因一:使后人想要翻阅这段历史的时候还能找得到可信的文本。)
④汉语里有个词叫地标,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指某个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
物或自然物,游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有北斗星的作用,如摩
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地标的作用,除了给迷路之人辨别方向
提供参照,还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属。正如看见烟囱上冒出的袅袅炊烟,外出
归来的旅人总是打心眼里觉得亲切。而我们所要留的,就是一个关于故乡的“记忆地标”
或“情感地标”。
(原因二: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属。)
⑤故乡就像生养我们的父母,于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有道是,父母在,人生尚有
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当下的城市与农村,关于故乡
的印记越来越少,故乡留给人们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真害怕有一天,我们立身天地间,
四处都是高楼大厦,却再也寻不回“故乡”二字的感觉,到那时,我们的内心或许也会
愈发空虚。
⑥好在写字的人虽无上天下地之能,但是可以用笔墨记录这个时代。私心以为,为
后人记录一个村庄的地名、记录一个地方发生的故事,意义非凡。
(原因三:故乡对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
⑦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一个未经开采或只开采了皮毛的矿藏,它处于休眠模式,
不声不响,不离不弃,只等你去激活它。古村、古镇、古建筑、古戏台、古道,甚至是
一条河、一块石头,都长着传统文化的筋络,烙着一方水土的气息,等人来探寻、来发
现。
⑧战士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守护一方,而文人的理想和功业只在笔墨之间。就保护、
传承地域文化而言,我们可做两件事情:其一,对现有的关于地方文化的文本进行梳理
和再创作,对过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当然,这种梳理和研究并不是以一副老学究的作
派去探讨回字有几种写法,而是要去芜存菁,文字转述间,融入自己的理解,并去发现
新的东西。其二,我们要用自己的笔墨记录当代人、当代事、当代风物。用文字为这片
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做个见证,也是弘扬地方文化的一种途径。时过境迁之后转身回望,
我们甚至会发现连那草木虫鱼也是多情的,皆可作为创作的素材。昨天于今天而言是历史,今天于明天而言亦是历史。我们在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元素,也就为后来
者留住了过去,留住了历史。
(留下故乡“情感地标”的做法:对现有的关于地方文化的文本进行梳理和再创作,
对过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用自己的笔墨记录当代人、当代事、当代风物。)
⑨其实,住得久了,写得久了,一个人生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作家的写作
及其心灵的成长产生影响,正如绍兴之于鲁迅,梁庄之于梁鸿,若无前者,后者也不会
显得如此惊才绝艳吧。即便许多业余写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大多也会写到自己的故乡,
无论这故乡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他们的文字深邃还是浅薄,写故乡几乎是一种发自本能
的下意识的行为。要说地域文化之于写作者影响最典型者,便是曾经的京派和海派之争。
不过,在网络化趋势加剧的当下,这种影响已经变成碎片化的“泛故乡模式”。
⑩有位作家曾这般言道,文学作品最大的韵味不在文本里面,而在文本结束之后,
在于之后延伸出去的一部分。换而言之,我们记录故乡、记录一个地方的社会百态、文
化习俗,只是造了一个序幕,序幕拉开之后,真正的精彩是读完某个文本以后,读者内
心那种绵延无尽的激荡、层层叠叠的思虑。如果自己写的关于故乡的文字让人读完之后
意犹未尽、百转千回,于一名写作者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自豪吧。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记录故乡的文字最大的韵味在于读完文本之后的意犹未尽
和百转千回。)
来源:2020-06-03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代警语】
昨天于今天而言是历史,今天于明天而言亦是历史。我们在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融
入地方元素,也就为后来者留住了过去,留住了历史。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
1.仿写句子。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个语句。
地标的作用,除了给迷路之人辨别方向提供参照,还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归
属 。 正 如 看 见 烟 囱 上 冒 出 的 袅 袅 炊 烟 , 外 出 归 来 的 旅 人 总 是 打 心 眼 里 觉 得 亲
切。 。 。而我们所要留的,就是一个关于故乡的“记
忆地标”或“情感地标”。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一个未经开采或只开采了皮毛的矿藏,它处于休眠模式,
不声不响,不离不弃,只等你去激活它。古村、古镇、古建筑、古戏台、古道,甚至是
一条河、一块石头,都长着传统文化的筋络,烙着一方水土的气息,等人来探寻、来发
现。
地标,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指某个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自然物。小区里
的园艺景观,或许不如名山大川,但它让这一方天地有了生机和美感;老街巷的青石板
路,或许不如名胜古迹,但它为城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和底蕴;家门口的蜿蜒小路,或
许名不见经传,但它在岁月洗礼中为生活刻写下诗意篇章……
学校开展“讲好家乡故事 弘扬中华文化”活动,请你选择家乡的一处地标,讲述
一段与这一地标有关的故事,不少于 500 字。
【相关链接】
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①西安市的城墙和平遥县的城墙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文明古迹了,每天来参观的中外
游人络绎不绝。然而像这样的城墙并非两地独有,当年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城墙,但多
在城市改造中被拆了。即便在西安、在平遥,当年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才保住城墙的。曾
有一位外国专家对某地的旧城改造这样感慨:“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
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②问题的焦点正在这里。这些年,许多地方为了新建大家“都会有”的高楼大厦,
而拆掉了别人“永远也不会有”的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筑,甚至是古文物。在一些城
市的快速膨胀中,历史遗存和文化根脉正在以同样的速度衰减着、消失着。而城市的发
展,则是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和同质化,在“拆旧城,建新城”成为一种风潮、一种时尚
的背景下,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屡有发生。特别是在政绩焦虑、利
益冲动和追求形式的促使之下,许多地方的高楼林立,往往就是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
作为代价的。
③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
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
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
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这就是乡愁。然而,当人们的乡愁失去倚靠和
源头,乡愁赖以寄托和生发的古老村落、历史街巷、传统民居、自然山水等不复存在,
随之而来的,便是故土情怀的失落与泯灭,人们的乡愁就会失去倚靠和源头。因为恋土
情结是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本能。
④“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
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而在长期的社会迁延与情感沉积
中,乡愁更是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成为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
园的归附。当身处台湾的诗人余光中从心中咏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作
为中华儿女,谁又能不感同身受,心潮骤起呢?
⑤“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
填湖、少拆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的这些内容,让很
多人眼前一亮、心绪难平,它说出的正是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
与渴望,为的就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而
纳入其中,以确保人们能带着传统进入现代,而绝非是怀着暌隔历史与斩断乡愁的遗憾
而入住水泥森林。
⑥乡愁,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脉延亘,就是精神归属。记得住乡愁,即有心安处。来源:2018 年 12 月 26 日《人民日报》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