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阅读素材积淀:母亲节,品读古今十诗、三文母爱名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高考阅读素材积淀:母亲节,品读古今十诗、三文母爱名篇

ID:346117

大小:29.8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高考阅读素材积淀:母亲节,品读古今十诗、三文母爱名篇 今年 5 月 10 日是母亲节,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的母亲说?我们细品十首古代诗歌,感受似海母恩。 1.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读过这首诗。而真正打动我的,不是广为流传的最后两句,而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细读这两句,仿佛看到母亲在子女临行前挑灯夜缝衣的情景,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千叮咛万嘱咐,感动于心。 2.诗经•凯风(节选)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点评: 这大概是中国最早歌颂母亲的诗。“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也恐怕是无数子女的心声。我有一个好妈妈,如果我不 能尽孝,怎么对得起她? 3.步虚 【唐代】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点评: 无论是教孩子蹒跚学步,还是学知识学做人,母亲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所以《三字经》中毫不犹 豫地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后面才讲窦燕山怎样做个好父亲。而《千字文》则干脆不提父亲的教育,只说“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在外听老师的,回家只要好好听母亲的话就行了。 4.岁末到家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点评: 这首诗的最后四句尤为动人。久别重逢,母亲问长问短,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儿啊,你瘦了!而儿子呢,为了不 让母亲担心,便只说没事没事,我一切都好着呢。千载以下,我们不也都是这样的吗? 5.西上辞母坟 【唐代】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点评: 真是催人泪下!当有那么一天,母亲跟你永别,从此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人一遍遍地嘱咐你早点回家,嘱咐你吃饱 穿暖! 6.送母回乡 【唐代】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点评: 的确,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渐渐衰老,我们最要担心的就是他们的身体。如 果为人子女,却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7.别老母 【清代】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点评: 在外打拼的游子们,一定要读读这首诗。如果让母亲在老家留守,而你又长年不回去,那就印了这句话:“此时有 子不如无”。 8.遣兴 【唐代】杜甫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点评: 世路艰险何妨,家贫又何妨。记住,只要父母在,家就还在! 9.豫章行(节选) 【唐代】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点评: 唐代的边关战争,打败仗很常见,伤亡惨重也就在意料之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绝对不是夸张 的说法。李白的这首诗,也大有杜甫现实主义风格,“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与杜甫的“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 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相送,十有八九就是生离死别,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悲剧的提前上演。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天底下,还有哪一种离别,比一个母亲目送孩子走上不归路更为悲惨的呢? 10.慈乌夜啼 【唐代】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点评: 乌鸦失去母亲,不能再行反哺之孝心,于是经年守故林而不去,唯有夜夜悲啼。这很有点人类守孝的意味。所以, 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母亲尚健在,对她好一点,再好一点啊! 丰子恺、杨绛、莫言他们也都曾撰文回忆自己的母亲,这些文章温馨感人,我们一起读读,感受母爱的伟大吧。 我的母亲 丰子恺 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 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老屋的西北角 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 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 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 人家的界限。 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 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 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 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 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 很不卫生。 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 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 但我的母亲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 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 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 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 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 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 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 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 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 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 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 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 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 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 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 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 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 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 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 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 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回忆我的母亲 杨绛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 他(或她)在骂我”。 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红。 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 套衣裤。妈妈缝纫之余, 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 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 她是名牌女作家, 但不如谁谁谁。我 觉得都恰当。 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但据爸爸说, 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 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 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妈妈当然更忙了。接下 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我想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我早已无父无母,姐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母亲(节选)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 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 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 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 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 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 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 担心母亲走上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 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 的庄严承诺。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 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