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第15期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作文素材:第15期

ID:344371

大小:36.8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作文素材:第 15 期 目录 1.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爱春光贵在勤 2. 北青报:让“云祭扫”成为清明新风尚 3. 北青报:逆行英雄归来 抗疫精神永流传 4. 中青报:关心远方的困厄 也是在关心自己 5. 北青报:婉拒居民“裸捐”对慈善的示范价值 6. 中国青年报:90 后接棒!总有一种担当不负青春 7. 人民网评:青春献给祖国,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新阐释 8. 停止妖魔化外国抗疫,国人世界观别被毁了 9. 人民日报暖闻热评:赞“特别的使命感”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爱春光贵在勤 时已春分,莺飞燕舞,北方忙着为冬小麦灌溉施肥,南方忙着整地育秧、打理油 菜花田。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抓紧时间组织农业生产,铺展出一派“耕 牛遍走鱼欢跳,珍爱春光贵在勤”的喜人景象。 农谚说得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天里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一分一秒 的时间。过去,有的地方每年都有“鞭打春牛”的习俗,惕励人们在春天辛勤劳作, 争取一年的好收成。今天老风俗已不常见,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 等脍炙人口的谚语,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鼓舞大家在春日里争分夺秒、辛勤耕耘。 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开局起步打牢基础,对全年工作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从来不会一马平川、 一帆风顺,而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我们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和紧迫之心,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正如春耕,如果仅仅看作是农民的事,如果疲 疲沓沓、拖拖拉拉,就可能耽误全年的粮食收成。切不可有丝毫的松劲和懈怠,滋生 等一等、看一看、放一放的观望心理,甚至犯“春困”,打不起精气神。起跑决定全程,一步被动,步步被动。辛勤耕耘自己的“责任田”,每个人都义不容辞。特别是 在疫情尚未消除的形势下,只有拿出务求全胜的决心,才能凝聚所向披靡的合力。 太阳的每一次升起,都意味着崭新的开始。时下,防控疫情的战斗正在紧张地进 行,各地复工复产正在加速,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踏着乡间小路,深入田间地头, 与农民算算小康账,支支致富招;走进工厂车间,听听机器轰鸣,看看企业有什么困 难,帮助想想办法……什么是恪尽职守?什么是主动作为?那就是把工作做得快些再 快些,细些再细些,实些再实些,为疫情防控多出一把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再加一把劲。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金秋必能体味丰收的喜悦。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在这个万物勃发的季节,“只争朝 夕,不负韶华”是最美的奋进姿态。上下一股劲,拧成一股绳,不负春光勤耕耘,我 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北青报:莫让自制力成为稀缺品 斯涵涵 这段时间,很多人居家办公或学习。居家办公学习对个人的自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制力不够强,居家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容易分神、拖延。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 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 31.7%的受访者 觉得自己自制力好,92.0%的受访者觉得需要提高自制力。(3 月 19 日《中国青年 报》) 居家办公、“躺在家里上课”是不少人一直以来的梦想,但真正实现了,很多人 发,效果与想象存在很大的差距。现一边上网课一边打游戏,本来只是想回复朋友微 信的,结果把手机一拿起就放不下;打开工作邮箱,却被网页推送的文章吸引,思路 被带跑,半天收不回……疫情冲击下,很多人有了更多的居家时间,也有了更多的干 扰,只有 31.7%的受访者觉得自己自制力好,说明自制力俨然成了稀缺品,纷繁的网 络信息、懒散的居家环境,已然让很多人茫然失措。 缺乏自制力似乎不算什么大事,但日积月累会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一般来说, 缺乏自制力,做事容易信马由缰,会开小差或做跟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导致时间浪费,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引起家人、同事及老师、领导的不满,影响学业与前途, 为了挽回影响又多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任务,高投入低产出,并产生懊悔、自怨自艾 等负面情绪,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长远来看,缺乏自制力,专注和深入的程度会逐步下降。比如阅读方面,喜欢看 浅显、有直接视觉效果的书籍,久而久之,将减弱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科学思辨的 能力;比如有时还做出冲动、不守规矩的举动,这种影响则更隐秘而久远。 尼采说过,始终全神专一的人可免于一切的困窘。古人亦云:“学必专静,而后 能有成。”古今中外,大凡做出卓著成就的人无不自制自律,专心致志,东一榔头西 一棒子,终将一事无成。 需要知道,自制力是一种优良品质。提高自制力,于个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 质量,积极改变自我评价与精神面貌,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达到生活工作目标, 乃至“梦想成真”;于社会,倡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刻苦钻研精神,匠心筑 梦,才能培养出更多揽月潜洋、勇于挑战的科研人才以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大国 工匠。 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通讯工具、娱乐方式的迅猛发展,疫情期间的居家 隔离条件,都使得外部的干扰越来越多,但我们不能被工具、外在因素所绑架。莫让 自制力成为信息时代的稀缺品。 首先要树立清晰的工作目标和学习规划,培养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克服拖延、 焦躁、得过且过等弱点,学习时间管理技巧,合理分配任务,大力培养专注的品质。 其次要强化专注力训练。学习提高效率的方法,细化目标步骤,严格时间安排, 必要时屏蔽可能干扰自己的因素,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惰性,还可以强制自己远离干 扰。例如设立自己的“专注时间”,或者与志同道合者相互督促相互勉励等,营造孜 孜以求的宁静氛围,使自己的注意力保持集中,使工作与生活保持效率与质量。提高 自制力无论是对于当下战疫阶段还是人生长远规划,都大有裨益。 北青报:让“云祭扫”成为清明新风尚 陈广江清明节就要到了。往年,不少人选择在这期间远足祭扫、缅怀先人。据报道,为 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近期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全国多地发文“暂 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 “云祭扫”被社会认可,不只是因为这次前所未有的凶猛疫情。近年来,全国各 地都在不遗余力地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引导文明祭扫,鼓励群众采取鲜花祭扫、网络 祭扫、居家祭扫等祭扫新方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给这种新风尚提供了极大的便 利,清明“云祭扫”渐渐被更多人接受。 当时当下,抗疫战尚未完胜,外防输入依旧形势严峻,人群集聚的风险仍不可小 觑。同时,从消防安全和环境治理上看,“烟熏火燎”的传统祭扫方式也不合时宜。 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推广“云祭扫”可谓正当其时,一举多得。 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祭 祀也是如此,相较于形式,内容更为根本。 有民俗学者指出,虽然清明节俗繁多、形式各异,但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乃是 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同时也是对传承济世德业、 弘扬优秀家风的美好期待以及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只要回归到清明的 核心价值上,“云祭扫”就是值得大力倡导和推广的祭祀方式。 清明时节,带上一颗感恩、缅怀、敬畏、虔诚、沉思的心,通过网络“云祭扫”, 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抚慰和充实生者的精神和心灵。这次新冠肺炎 疫情,让更多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由呼吸”是多么可贵,生命是多么可贵。凡是有 助于“自由呼吸”,有助于呵护生命的事物,我们都应张开双臂去热情拥抱。我们有 理由期待,“云祭扫”不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替代性祭祀方式,还将会成为清明的新 风尚。 北青报:逆行英雄归来 抗疫精神永流传 胡欣红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广大医务工作者奋战一线,斗志昂扬:“若有战, 召必回”“我是党员,我带头”“穿上白大褂,就要像战士的样子”。在抗击新冠肺 炎疫情的战斗中,白衣“逆行者”们英勇无畏无私奉献,感动了亿万国人。现在疫情 逐渐缓解,各地援鄂医务人员逐步踏上归程。 春回疫去萌新色,无情苦难有情人。驰援时十万火急,毅然赴险令人泪目,离开 时虽然简单却不失隆重,同样感人至深。生死之交的情谊,简单庄重的告别。各支医 疗队在武汉留下了累累硕果,也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感动瞬间。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不能长亭送别,但武汉市民在阳台 上对着他们高喊“再见了,谢谢白衣天使”,就是最好的饯行。“航班:胜利号;登 机口:凯旋门;目的地:美丽故乡”,这样一张特殊的限量版登机牌的刷屏,便是最 好的礼赞。交警以“最高礼遇、最深敬意、最佳形象”护航,志愿者、民警、机场和 火车站工作人员列队相送。“谢谢”“致敬”之声更是响彻网络,网民们纷纷隔空喊 话:“谢谢你们为湖北拼过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最美逆行者”也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 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不是挂在嘴巴上的漂亮话, 而是实打实的行动。守望相助,社会才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个体才能不成为无援的孤 岛。 事了拂衣去,功成不在我。面对各种高规格礼遇,白衣战士们毫无居功之意,挥 手告别之时说得最多的是“感动”——感动于病患们的坚强勇敢、全力配合,感动于 志愿者们的无微不至、四处奔走,感动于送到酒店的藕汤。洒泪相别之时,只想着“再 看你一眼”,诚恳表示“舍不得武汉这片土地和人们”“如果需要,我们也会一如既 往地去开辟新的战场”。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在抗疫最前线奋战了数十个昼夜的英雄们, 终于可以陆续回家与亲人团聚。白衣战士出发时,家人、同事高喊“等你们平安归来” “一个都不能少”,令人欣慰的是,援鄂医疗队迄今保持着零感染的纪录。而今以后, 全社会要继续全心关爱白衣战士,他们的权益保障,返乡后的隔离与休息调整,及时 足额发放补助、津贴,对一些特殊病区医务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等等,都需要妥善安排,切不可让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英雄可以无私,但社会必须有情,各地在落实相 关政策时要秉持感恩之心,做到公平、合理、透明。 天使生中国,春来齐抗疫,愿君多保重,鄂汉两相思。感恩与礼敬送给凯旋的白 衣战士,其实是向以医护人员为代表的所有逆行者致敬。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 和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的所有逆行者,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不会忘记,历史不 会忘记! 中青报:关心远方的困厄 也是在关心自己 杨鑫宇 尽管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次第 暴发,对国内公共卫生安全依然是严峻的挑战。在疫情面前,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每个人都以一种沉重的方式,认识到世界各国面对病毒休戚与共的事实。社会大众的 “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一次深刻的“集体唤醒”。 这里所说的“共同体”,不仅指一国之内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个人构成的“社 会共同体”,也是世界各国公民共处其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病毒对人类的威胁 不分国界,这让我们在关心身边疫情的同时,也对异国他乡的疫情发展,尤其是其中 的困厄与危机,有了更加真切的关注与关心。 尽管公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已经很熟悉,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 要让概念转化为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进而成为其思维方式的指引,还有赖于现实 经验的形成。 一直以来,关心国际新闻的人在数量上并不算少,但是,在疫情发生之前,许多 人对国际新闻抱着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心态。过去,人们看到外国发生的事,可能 只觉得自己在“看戏”,因此很少认真思考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产生真诚的感想 ——毕竟,“旁观者”发表“剧评”总是轻松的。 这种“旁观者”心态倒也不难理解。不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社会背景上, 发生在外国的事离国内确实比较遥远,人们很难产生共情与共鸣。人们对各种事件的 反应,从本能上看,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因此,对距离更远的事情感到“钝感”, 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对许多人而言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远方的事情未必与我 们无关。因此,对国际新闻的“钝感”便需要调整和改变。即便是在地球另一端发生 的事,国内民众也并非是单纯的“观众”,而是利益攸关的“当事人”。正如一只蝴 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便可能在北美掀起一阵龙卷风那样——每个国家遭受的苦难,长 远而言都会造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损失。不难发现,关心远方的苦难与困厄,也是在关 心我们自己。 正如其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相处的大环境。身在其中的世界各国, 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体好,各国才能好,每一个普通人也才能好。学着对 远方的困厄有真诚的关心,是建立真正能够适应这个全球化时代的现代观念的重要一 步。面对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人们还需携手共进,同舟共济,保护我们珍视的一切。 北青报:婉拒居民“裸捐”对慈善的示范价值 常德 近日,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来了一名访客,他戴着口罩,手拿一个黑色塑料袋, 径直走进镇疫情防控办,将手中的塑料袋交到了镇工作人员手里,便转身离开。工作 人员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沓现金,估摸约有近 13 万元钱。在获知男子姓杨,一家 7 口全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的情况之后,镇、村干部考虑到老杨家庭经济现状,婉拒 了老杨的 12 万元捐赠,接受了他 9273.4 元捐赠。 男子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却一次性拿出了“全部家当”为抗疫捐款,这样的精神 值得敬仰,也令人感动。男子靠收废旧物资维持全家生计,挣钱不易,挣的也都是辛 苦钱,干的是脏活、累活,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这虽是大爱之举,但却可能因此 影响了他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镇政府婉拒其中的 12 万元捐赠,只接受了他 9273.4 元 捐赠,既尊重了男子的善心与义举,又充分考虑到男子的家庭实际情况,避免捐赠者 陷入“捐赠致贫”的窘境,这样的处理方式值得肯定。 在疫情发生之后,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物,爱心涌流,但其中也有一些本来自身 就属于困难群体的爱心人士进行“裸捐”的情况,这引发了舆论广泛争议。要营造奉 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但对社会爱心也不能“照单全收”,不能因为接受捐赠而让 捐赠者陷入生存困境,这就将与公益慈善的目的背道而驰。所以,要能做到两者“兼顾”,既要鼓励社会爱心,又要让捐赠者能够做到“量 力而行”。对于那些家境条件并不富裕的人,不能接受他们的“裸捐”要求,也要为 他们的生活着想。况且慈善捐助,也并不能以捐款的多少为唯一标准,只要在自己力 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善事,就是一种大爱,就并不会逊色于捐赠巨款的富商们。 当地退回男子的大部分捐款,既是面对爱心捐款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一次 “教科书式操作”,具有示范价值。从接受捐赠的机构到爱心人士,在对待慈善捐助 时,都要能理性处理,正确对待。要认识到,一味呼吁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而罔顾 捐助方的实际情况,只会起到过犹不及的反作用,会让公益慈善渐渐变味,失去“人 之常情”的“血与肉”,也会让慈善活动越来越假,越来越不正常,最终可能会偏离 公益正轨。 中国青年报:90 后接棒!总有一种担当不负青春 青小平 这代年轻人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面对困难的理想与乐观,就是他们驱除黑 暗的明灯。他们对青春的响亮回答,写在摘下口罩的勒痕上,写在穿着防护服的陌生 背影上,也写在战“疫”烈士的墓志铭上。这些逆行而上的天使,在最好的年华做出 了最有意义的事情。 “90 后已经长大,该我们挺身而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众多 90 后、95 后冲锋在前,他们是战“疫”一线的青年突击队,义无返顾地扛起责任和担当。 很多人不禁想起 17 年前的非典时期。彼时,90 后还处在懵懂的童年、少年时代, 弱小的他们是重点保护对象。“非典袭来时,全世界都在保护我们 90 后。现在,换 我们 90 后保护你们!”如今这句广为流传的话,不仅是岁月流转的感怀,也是使命 接续的誓言。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这群长大成人的“大孩子”与死神抗争,与 病魔赛跑。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是永不错过的列车,不管它是快是慢,每个人都会抵达 自己的终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许会成为很多年轻人成长道路上的阵痛, 但也注定是他们一生中难忘的精神洗礼。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 排挤意志的自由表现。”尽管成长本身无法选择,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为成长所作 的努力,终究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某种意义上,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年轻人的 成长脚步。从前把名字写在校服上的 90 后,这一次把名字写在了防护服上,他们以 令人钦佩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的成长路径。 “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 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那些在基 层奔波的工作人员,那些无处不在的志愿者,他们坚定的“逆行”同样令人动容。有 年轻医生在疫情最凶险的时刻,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折返回与病毒斗争的前线; 有基层工作人员冒着风险在社区巡视,在岗位值守;许多青年志愿者在封城时刻,为 居民送上必需的生活物资,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在成长这条路的分岔口,他们不惧 未知与艰险,走向了那条磨砺自我、守护他人的道路。 很多曾经加诸 90 后身上的标签,不乏奚落的评判,那可能是每一代人成长所必须 经历的,他们没有辩解,却以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证明“标签”的谬误和荒诞。也许追 逐个性是这代年轻人身上鲜明烙印,也许他们身上没有太多时代风雨留下的沧桑印记, 但当时代的召唤来临,他们同样会毫不犹豫地肩负起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这一代 90 后、95 后年轻人的成长,闪耀着理想主义和乐观精神的光芒。一位 90 后护士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她心中虽然感到“我的世界在那天全都黑暗了”,却不忘 在朋友圈里发一句“加油吧,战士们”;在一线医务工作者的防护服上,动漫风格的 涂鸦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成长印记,那些“猪猪侠”“哆啦 A 梦”,令人忍俊不禁;哪 怕在生死一线的重症病房,他们也期盼来自偶像的支持,让追星成为笑对病魔的力量。 这代年轻人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面对困难的理想与乐观,就是他们驱除黑 暗的明灯。这一代青年深知,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灾难加深了这一 认知。面对疫情,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组成青年突击队,贡献战“疫”青春 力量。他们挺身而生,迎难而上,发扬创新精神,不逃避不畏惧,以赤子之心回报国 家和人民,以无私奉献诠释青春担当。 什么才是最好的青春?这个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 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在成长中坚定前行的当代青年,一定会将奋斗和责任 作为青春最美的注解。90 后、95 后对青春的响亮回答,写在摘下口罩的勒痕上,写 在穿着防护服的陌生背影上,也写在战“疫”烈士的墓志铭上。总有一种奋不顾身的 力量,点燃青春热血,给青春留下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17 年前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是逆行而上的天使,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 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90 后、95 后毅然出列,交出一张让祖国放心、 让人民满意、让亲人自豪的优秀答卷。为挺身而出的你们点赞,为最美的青春喝彩! 人民网评:青春献给祖国,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新阐 释华宁 一声声“我要上”不绝于耳,一封封请战书上按满手印,一支支突击队奋勇向 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一批批热血青年闻“疫”而动,加入战“疫” 大军,用“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毅行动,担当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们的一言 一行,不禁让人们想起了一个光辉的名字:雷锋。“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奉献 自己的青春给祖国”,雷锋,这个对党忠诚、对公无私的年轻人,用纯粹的信仰和高 尚的品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人生日记的每一页。在当前这场疫情防控阻 击战中,大批 80、90、00 后或是救死扶伤,或是站岗执勤,或是指挥调度,或是后 勤保障,或是捐款捐物,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赤子之歌。广大青年在勇挑重担中经受历 练,在报国奋斗中获得成长,在无私奉献中砥砺精神,在关心民生中坚定信仰,让雷 锋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的阐释。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雷锋是在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 投身为人民服务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许多青年人以其 无畏奋斗、不懈奉献,经受住了考验,体现出了担当。相信奋斗、相信祖国、相信时代的他们,早就已经接过前辈们的大旗,不仅成为战“疫”一线主力军,也从脱贫攻 坚、创新创业、文化融合等各领域脱颖而出。许党许国不迟疑,勇往直前不反顾,敢 拼敢赢不气馁,成为当代先进青年的共同画像。 青年是时代的表情,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今天的青年,有着同先辈们一样的“处 处为国家着想”的赤子之心,一样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的凛然担当。他们享受生活,但同时也勇于担当职责;他们关注个人权益,但同时也 懂得尊重集体和他人福祉;他们主张自主选择,但也并不缺乏家国情怀、奉献精神, 一样是雷锋精神的坚定拥趸和积极行动者。在重温雷锋事迹中驱散思想迷雾、坚定奋 斗目标,在践行雷锋精神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不忘初心、不改恒心的精 神力量,今天的青年同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的相得益彰。 李大钊先生曾说过:“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 与经验奋斗。”历史的接力棒,终将会交到青年一代的手上。社会需要做的,是铺设 好舞台,传承好包括雷锋精神在内的良好风尚,让每一个梦想的种子都能舒展身姿、 华丽蜕变。青年需要做的,是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挺身在时代发展的第一线, 不负韶华、不辱使命、不懈进取,带着梦想乘风破浪。广大青年勇担民族复兴的大任, 保持自强不息的姿态,中国必将所向披靡、永远年轻。 停止妖魔化外国抗疫,国人世界观别被毁了 中国青年报 事情正在起变化,中国疫情防控虽未到拐点,形势明显向好转,全球疫情却在升 级,多国确诊病例在攀升。病毒是人类的敌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以邻为壑, 必须摒弃种种偏见分歧、政治心结和意识形态铁幕,而形成全球性的联防联控。 正如中国抗疫之初某些外国人阴阳怪调的声音,让我们极为反感一样,世界抗疫 的形势下,我们舆论场上某些营销号对外国抗疫的妖魔化呈现和调侃,一样让人反感。 看最近的社交媒体上一些自媒体营销号所描述的国外抗疫场景,简直弱爆了: 意大利 人不会戴口罩! 韩国人纷纷逃往外国避难! 日本人连抄中国作业都不会抄!某国人 惊慌失措! 某国陷入全国恐慌! 新加坡不行了! 某国人为什么还不抄中国作业! 某国抗疫的画风简直惨不忍睹!国人很愚昧“认为冠毒就是普通感冒”! 某国流感就是病源! 某国疫情严重让全球顶不住了!看这些自媒体带着“幸灾乐祸”调侃口吻的文 章,感觉有些国家都快不行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问了好几个驻外记者朋友,提到 这些文章,他们都摇头说“纯粹胡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国人对国外情况的不了解, 或断章取义,或编造谣言,或夸大其辞,拿贬低别人的抗疫努力来滋养和迎合某种虚 荣感,用这样的文章拉流量,太下作。“不会戴口罩”纯粹是选择性截取,所谓“逃 难”也是夸张。一个朋友特别谴责了“让外国抄中国作业”这种自我膨胀的提法。 自私,狭窄,健忘,对不起国人在这场灾难中的付出,也对不起外国友人的援助 和国外抗疫的努力。 确实,都这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和民众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有些人还在用那 套自我膨胀的语态,拿代价去炫耀,拿教训当鸡血,拿妖魔化别人的努力当调侃材料, 利用信息不对称去编段子拉流量,实在让人不齿。让人忧心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抗疫 努力,对他国疫情的具体情况,真的知之甚少,正规媒体上只有每天抽象的数字攀升, 很容易对世界形成误判。人们对其他国家疫情的了解,很多都是由一些自媒体和营销 号传递的。让人忧心的是,有些自媒体营销号,缺乏公共平台公共媒体的专业和权威, 没有受过专业和伦理训练,以流量和营利为追求,热衷于迎合圈层需求打造爆款,并 没有客观、真实和较全面的反映他国在抗疫上的进程和努力。 那些“专供内销”的营 销号文章,并非忠实的信息二传手或忠实的呈现,而带着强烈的商业变现欲望。一是 信源可疑,不是自己采写,不明来源,缺乏核实,没有公信力背书,随意截取某个片 段就成文,混入信息不对称的舆论场中,填补了国人对世界了解的空白,却发生了严 重的扭曲。二是目的可疑,不是为了让国人了解他国的抗疫情况,让信息自由流动, 消除信息不对称,而是用某种畸形的价值观选择性地截取矮化他者的信息,迎合和消 费舆论场上某种自大、自媚、傲骄的不健康情绪,从而成就一笔流量生意。 三是结果 可怕,这些矮化别人的信息在中国舆论场传播,形成信息茧房,外人看不见,不想辟 谣,也没法辟谣,国人看不到真实的外界,形成洋洋自得的固化认知。最坏的结果是 什么?就是世界观的扭曲。 什么是世界观,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点和看法,可,真实全面的世界都看不见, 哪会有靠谱的世界观?有些人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三观扭曲,跟信息流动不畅通所形成的信息茧 房不无联系。当我看到那些爆款文后面一边倒的“连抄作业都不会”的留言时,很为 这些人痛心。他们并不坏,只是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善良的人们,很容易被那些心 术不正的吹捧误导了。应该打破这种信息茧房,我们对世界抗疫形势的了解,不能由 那些自媒体和营销号塑造。中国抗疫是一盘棋,世界也是一盘棋,在报道我们抗疫的 努力时,我们的媒体也应该去客观呈现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抗疫努力,不卑不亢, 用堂堂正正的专业报道之师,去向国人报道一个真实的图景。伊朗不只是政要染病, 普遍人如何面对?韩国不只有攀升的数字,还有国家层面是怎么防止扩展和输出的。 “风月同天”的日本是如何面对医疗物资紧缺问题的,新加坡是怎么闯过开始那一关 并有效防控的。 堂堂正正地去报道,而不是像某些自媒体那样委琐地当段子调侃,当反衬我们是 如何“硬核”的慌乱背景。 如果外国自媒体这样妖魔化我们,我们一定非常愤怒,人同此心,已所不欲勿施 于人,请营销号们注意吃相,别用那种下作的姿态去妖魔化别人的努力了。 国家需要同舟共渡,世界也需要。我们的专业媒体应用良币驱逐劣币,呈现一个 全球共同抗疫的客观全景,既能避免我们对世界的误判,提升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 也是对他人、对自己抗疫努力的尊重。 人民日报暖闻热评:赞“特别的使命感” 魏 寅 陈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少将军衔。抗击非典时, 她率团队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发挥了关键作用;汶川抗震时,她是“国家减灾委科 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重要贡献; 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她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新基因疫苗。如今,她奋战在战“疫” 一线。29 年来,她始终冲锋在前,于危难之际挺身担当。她说,除了热爱,我想不出 其他理由。常人看来,陈薇的研究对象称得上“可怕”,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病 毒……以至于有人劝她,“少搞这些课题研究”。但是,为国家和民族铸造“生物盾牌”的强烈愿望,促使陈薇投身相关领域研究,走上生物防控战场这个“一线中的一 线”。她是科学家,也是军人,有一种“特别的使命感”。29 年时间里,一次次与致 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她为什么从来没有动摇过、退缩 过?理由很简单:“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正是因为把军人的使命 记在心中、扛在肩上、举过头顶,她总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关键性的原创科研 成果向祖国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再次背负着期望和重托奔 赴战“疫”一线,她那句“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最长期奋战”,体现出一名科学 家的清醒,也折射出一名军人的坚毅。在这次战“疫”的前沿阵地上,还有一大批像 陈薇这样的军队医学科研工作者。一声令下,他们就迅速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即使汗水湿透了衣背、口罩磨破了脸颊、药液侵蚀了双手,也始终保持“忙到起飞” 的工作状态,始终坚守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岗位。 视使命重于生命,为使命燃烧生命,这是他们勇毅前行的动力所在,也是战胜“疫 魔”的信念所在。正如一名患者所说:“解放军来了,我们更加坚定必胜信心!”在 陈薇看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 在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奉献、为民解难中,陈薇和她的战友们竭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 倍放大自己的价值。即便需要承受高度的危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 在所不惜。如果到了“为了守护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也决不后退,因为他 们深信,生命会因使命而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