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4 页)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 
班级
              
  
姓名
              
考号
              
学号
              
 
……………………………………………密………………………封…………………………………线……………………………………………………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00 分,共 4 页,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积累·运用( 44 分)    
 1.请依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 。( 8 分) 
jiǒng (    )乎不同     shì言 (    )    震 sǒng(     )     颠 pèi 流离(    )      
qiè(      )而不舍     自 jīn(    )     烦 zào (    )    鞠躬尽 cuì(    )      
2.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请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16 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      ▲      。    ▲    《逢入京使》 
(2)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3)草树知春不久归,      ▲      。  韩愈 《晚春》 
(4)当窗理云鬓,      ▲       。  《木兰诗》 
(5)《逢入京使》一诗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     ,    ▲   。  
(6)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
柳》后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7)韩愈《晚春》中,一反传统诗人晚春迟暮之年,尽展春花春草争奇斗艳之灿烂情状,给人
无限生机、昂扬向上之感。在刘禹锡的《秋词》中与《晚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 
(8)《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的语句是    ▲     ,    ▲     ;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苦寒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   ▲   ,  ▲   。 
(9)《晚春》一诗中蕴含哲理,强调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
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    ,    ▲     。 
3.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简练生动,内涵深刻。请找出下列句中成语运用恰当
的一项(    ▲    )(2 分) 
A. 在演讲比赛中,王磊夸夸其谈....,最终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最佳风采奖”。 
B. 陈教授的教学水平很高,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C.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D.用“喜马拉雅”听书,填充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丰富了生活。大家趋之若鹜....。 
4.请找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    )(2 分) 
A.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B. 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 
C. 在战疫一线,巾帼不让须眉。在今年的抗疫中,涌现出了优秀的、冲向前线的一大批女性医
护人员。 
D. 面对一场世所罕见、突如其来、异常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生命安
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沉着应对危机,果断处置危机,科学防控危机,凝聚
起全中国人民奋起抗疫的磅礴力量。 
5. 请找出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     )( 2 分) 
A. 《邓稼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
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 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
家、爱国者。 
B.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自《萧红全集》,是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
对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记述,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C. 《阿长与》体现了鲁迅深邃睿智、犀利老辣的文风。 
D. 《卖油翁》作者欧阳修,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6.同学们,阅读是人生最美的姿态。请选出下面关于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 2 分) 
A.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南朝民歌的代
表作,它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B. 《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困在了冰隧道里,海水在不断结成冰,很快大家就要被压死。为
了防止水的冻结,船员们采取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往冰上浇开水,从而降低结冰的速度,为走出困
境赢得了时间。 
C.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车被当兵的拉走后,他一直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在祥子在
茶馆里等着去看夜场电影的曹先生时,他遇到了孙侦探,孙侦探把祥子最大的希望给打破了。 
D.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郑克昌、华子良等众多可歌
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7.请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 2 分) 
A.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
等。常用的有:很、更、最、都、只、才等。 
B. “台阶”“ 我们”“ 美好”“ 研究”分别是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 
C.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这一句中加点的
“和”是介词。 
D.“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
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8. 名著阅读简析题。(10 分) 
 (1) “尼摩船长,一个孤独、博学、自信、愤世嫉俗甚至冷酷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小说中没有具体描绘他的遭遇,但可想而知,他一定遭受过社会的排斥和迫害,对社会现实不
满,才制造了‘鹦鹉螺号’。”——这是一位豆瓣网友的《海底两万里》书评节选,他认为尼摩船长
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你认同吗?请结合书中内容举例分析。(3 分) 
(2) 右图画面内容取材于中国当代文学名著 《   ①    》, 
作者是  ②  和   ③ ,画面讲述了    ④   情节, 
集中表现了红岩英雄的革命精神。(4 分)     
(3) 请谈谈你对“红岩”二字的理解。(3 分) 
                                                                                        
二、阅读·赏析(56 分)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 9—10 题。(6 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 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独坐
幽篁里”中“独”字好在何处。(4分) 
10.  为什么说这是王维最美的诗?美在哪里?(可从诗歌意境、情感、语言及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
至少答出两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6 题。(20 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
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
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4 页)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 
班级
              
  
姓名
              
考号
              
学号
              
 
……………………………………………密………………………封…………………………………线……………………………………………………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00 分,共 4 页,考试时间 60 分钟)    
一、积累·运用( 44 分)    
 1.请依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 。( 8 分) 
jiǒng (    )乎不同     shì言 (    )    震 sǒng(     )     颠 pèi 流离(    )      
qiè(      )而不舍     自 jīn(    )     烦 zào (    )    鞠躬尽 cuì(    )      
2.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请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16 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      ▲      。    ▲    《逢入京使》 
(2)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3)草树知春不久归,      ▲      。  韩愈 《晚春》 
(4)当窗理云鬓,      ▲       。  《木兰诗》 
(5)《逢入京使》一诗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     ,    ▲   。  
(6)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
柳》后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7)韩愈《晚春》中,一反传统诗人晚春迟暮之年,尽展春花春草争奇斗艳之灿烂情状,给人
无限生机、昂扬向上之感。在刘禹锡的《秋词》中与《晚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 
(8)《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的语句是    ▲     ,    ▲     ;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苦寒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   ▲   ,  ▲   。 
(9)《晚春》一诗中蕴含哲理,强调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
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    ,    ▲     。 
3.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简练生动,内涵深刻。请找出下列句中成语运用恰当
的一项(    ▲    )(2 分) 
A. 在演讲比赛中,王磊夸夸其谈....,最终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最佳风采奖”。 
B. 陈教授的教学水平很高,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C.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D.用“喜马拉雅”听书,填充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丰富了生活。大家趋之若鹜....。 
4.请找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    )(2 分) 
A.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B. 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 
C. 在战疫一线,巾帼不让须眉。在今年的抗疫中,涌现出了优秀的、冲向前线的一大批女性医
护人员。 
D. 面对一场世所罕见、突如其来、异常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生命安
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沉着应对危机,果断处置危机,科学防控危机,凝聚
起全中国人民奋起抗疫的磅礴力量。 
5. 请找出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     )( 2 分) 
A. 《邓稼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
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 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
家、爱国者。 
B.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自《萧红全集》,是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
对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记述,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C. 《阿长与》体现了鲁迅深邃睿智、犀利老辣的文风。 
D. 《卖油翁》作者欧阳修,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6.同学们,阅读是人生最美的姿态。请选出下面关于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 2 分) 
A.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南朝民歌的代
表作,它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B. 《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困在了冰隧道里,海水在不断结成冰,很快大家就要被压死。为
了防止水的冻结,船员们采取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往冰上浇开水,从而降低结冰的速度,为走出困
境赢得了时间。 
C.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车被当兵的拉走后,他一直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在祥子在
茶馆里等着去看夜场电影的曹先生时,他遇到了孙侦探,孙侦探把祥子最大的希望给打破了。 
D.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郑克昌、华子良等众多可歌
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7.请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 2 分) 
A.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
等。常用的有:很、更、最、都、只、才等。 
B. “台阶”“ 我们”“ 美好”“ 研究”分别是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 
C.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这一句中加点的
“和”是介词。 
D.“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
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8. 名著阅读简析题。(10 分) 
 (1) “尼摩船长,一个孤独、博学、自信、愤世嫉俗甚至冷酷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小说中没有具体描绘他的遭遇,但可想而知,他一定遭受过社会的排斥和迫害,对社会现实不
满,才制造了‘鹦鹉螺号’。”——这是一位豆瓣网友的《海底两万里》书评节选,他认为尼摩船长
是一个孤独且冷酷的人,你认同吗?请结合书中内容举例分析。(3 分) 
(2) 右图画面内容取材于中国当代文学名著 《   ①    》, 
作者是  ②  和   ③ ,画面讲述了    ④   情节, 
集中表现了红岩英雄的革命精神。(4 分)     
(3) 请谈谈你对“红岩”二字的理解。(3 分) 
                                                                                        
二、阅读·赏析(56 分)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 9—10 题。(6 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 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独坐
幽篁里”中“独”字好在何处。(4分) 
10.  为什么说这是王维最美的诗?美在哪里?(可从诗歌意境、情感、语言及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
至少答出两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6 题。(20 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
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
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4 页)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4 页) 
11. 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4分) 
(1) 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2) 及鲁肃过寻阳  (  ▲    ) 
(3) 恐已暮矣   (  ▲   )           (4) 盲臣安敢戏君乎(  ▲    ) 
12.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2分) 
吾 年 七 十 欲 学 恐 已 暮 矣 
13.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其一犬坐于前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业精于勤荒于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15.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 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 
16.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4分) 
(三)名著阅读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回答 17-20 题(14 分)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
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
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
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
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
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
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
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
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
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
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
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
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
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
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
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
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
风雨中的树叶。 
17.请归纳选文的主要情节。(3分)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人的什么心理?反映了祥子怎样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3分) 
19.从文段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4分)  
20.最后一段将祥子比作“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21—25 题。(16分) 
桃花朵朵   葛取兵 
①一夜春雨,几场春风,桃花便开了。 
    ②农家村舍的屋前屋后,一株株桃树灿然开放,如乡下朴素的女孩子靥然的笑脸,让刚从冬日
里走过来的身心“唰”地站在阳光下,温暖清新。 
    ③桃花,最好是开放在乡村的柴扉旁,唐朝节度使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 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几乎成了桃的名片
了。只是崔护做梦也没想到,他被后人记住,却是得益于那株唐朝的桃花了。时光悠悠,那株唐朝
的桃随岁月的河水早已飘远,零落成泥,但名不见经传的业余诗人崔护的名字却如季季桃花依旧在
春天的时节里光彩夺目。 
    ④而我们对于桃花更多的只是一种口福的渴盼。桃对于我们的童年,满是遐想,生动而甜蜜。
桃子是我们童年里最好的水果了。黄灿灿的香蕉、红彤彤的苹果,在我们的眼中,仅仅只是课本的
知识,抑或是电影上的一种道具而已,无法勾起我们的口水。 
    ⑤我最喜欢的还是乡下的桃。乡下的桃是朴实的,正如乡村朴实的泥土、朴实的庄稼、朴实的
房子,让我怀恋一生。 在乡村,一树一树的桃安静地蹲在屋前院后,如朴实的乡下妇人,不动声色
地拉扯着家常,幸福而从容。 
    ⑥桃,是童年最好的朋友。桃花开了,每一朵桃花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颗甜美的桃子。桃
花在童年的眼中,是一种触手可及的希望。 
    ⑦五月端午时分,阳光已是格外的明媚,如生动活泼的水环绕着村庄。一树一树的桃子壮实地
吊在枝叉间,洇(yīn)红着小脸,咧着小嘴,望着童年在笑。这是桃李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肚
子常常胀得鼓鼓的。桃子吃多了,极容易拉肚子。我们只管嘴巴子过瘾,顾不了这么多了,心甘情
愿地一天跑好几次茅房。 
    ⑧桃子们被父母亲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挑到城里去买。又换成油盐、布匹,有时父母亲也会给
我们带来花书包、黄军帽,抑或是小人书。五月是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像小狗一样在村庄里嬉戏
打闹,爽朗的笑让村庄年轻了许多。 
    ⑨其实,桃并不是村庄的专利。在山坡上,在小路边,在河岸旁,是谁随意地扔下的一枚桃核,
第二年春天,它们竟破壳而出,长成了一株小小的桃树,瑟瑟地偎在杂草丛中,却让我们惊喜。 
    ⑩我们有时会把它们移植到院落,父亲说,这野生的桃,就让它们在村外“野”着吧,那才是
它们的天堂。我们有些不舍,但是很快一株弱小的桃就在鸡的啄食、猫狗的打闹、牛的践踏下,消
失了…….现在我终于明白,其实,人也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
平安就是幸福,自由就是快乐。 
   ⑪于是,这野生的桃,一株、二株、三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堤,东零西落地生长,无人问津,
自生自灭。一年,二年,三年,它们努力地生长着,一路磕磕碰碰。 
   ⑫有一年春天,它们突然绽放了,一树桃花,如点燃的小火把,大人们不以为意,却温暖在孩子
们的眼中,亮丽在绿意葱茏的田野。后来有小小的青桃在枝叉间探头探脑,茸茸的,仿佛一群青葱
少年,挤着挨着在看我们。我们也挤着挨着在看它们。 
   ⑬但是他们是怎么也长不大的孩子,当屋前院后的桃长得肥肥美美的时候,它们依旧是桃核般大
小,涩且硬,无法让人入口。大人说,这叫“狗屎桃”。 
   ⑭父亲把这些“狗屎桃”摘回来,放在谷糠里,不动它,不理它,好象是在较劲似的,足足焐上
个把月,再翻出来,这桃便软了,用手轻轻地一扳,桃便成了两半,洇红的桃肉,一枚小小的桃核。
入口,绵软,有些甜,又有些浅浅的酸味。 
  ⑮正是这酸且甜的“狗屎桃”,让我的童年、少年在快乐中多了一种滋味。 
  ⑯春日的阳光下,又见桃花朵朵,如一串串的小火把,点燃了我的童年,温暖着我童年的梦。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21.文章开始部分引用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什么目的?(3分) 
22.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2分) 
23.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3分) 
   在乡村,一树一树的桃安静地蹲在屋前院后,如朴实的乡下妇人,不动声色地拉扯着家常,幸福
而从容。(从修辞手法角度) 
24.概括第⑩段主要内容,并说说作者由此感受到的生活哲理。(4分) 
25.结合全文内容,试评价父亲处理“狗屎桃”的做法。(4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4 页)                                                            七年级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4 页) 
11. 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4分) 
(1) 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2) 及鲁肃过寻阳  (  ▲    ) 
(3) 恐已暮矣   (  ▲   )           (4) 盲臣安敢戏君乎(  ▲    ) 
12.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限两处)(2分) 
吾 年 七 十 欲 学 恐 已 暮 矣 
13.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其一犬坐于前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业精于勤荒于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15.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 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 
16.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4分) 
(三)名著阅读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回答 17-20 题(14 分)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
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
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
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
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
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
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
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
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
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
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
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
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
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
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
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
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
风雨中的树叶。 
17.请归纳选文的主要情节。(3分)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人的什么心理?反映了祥子怎样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3分) 
19.从文段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4分)  
20.最后一段将祥子比作“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21—25 题。(16分) 
桃花朵朵   葛取兵 
①一夜春雨,几场春风,桃花便开了。 
    ②农家村舍的屋前屋后,一株株桃树灿然开放,如乡下朴素的女孩子靥然的笑脸,让刚从冬日
里走过来的身心“唰”地站在阳光下,温暖清新。 
    ③桃花,最好是开放在乡村的柴扉旁,唐朝节度使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 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几乎成了桃的名片
了。只是崔护做梦也没想到,他被后人记住,却是得益于那株唐朝的桃花了。时光悠悠,那株唐朝
的桃随岁月的河水早已飘远,零落成泥,但名不见经传的业余诗人崔护的名字却如季季桃花依旧在
春天的时节里光彩夺目。 
    ④而我们对于桃花更多的只是一种口福的渴盼。桃对于我们的童年,满是遐想,生动而甜蜜。
桃子是我们童年里最好的水果了。黄灿灿的香蕉、红彤彤的苹果,在我们的眼中,仅仅只是课本的
知识,抑或是电影上的一种道具而已,无法勾起我们的口水。 
    ⑤我最喜欢的还是乡下的桃。乡下的桃是朴实的,正如乡村朴实的泥土、朴实的庄稼、朴实的
房子,让我怀恋一生。 在乡村,一树一树的桃安静地蹲在屋前院后,如朴实的乡下妇人,不动声色
地拉扯着家常,幸福而从容。 
    ⑥桃,是童年最好的朋友。桃花开了,每一朵桃花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颗甜美的桃子。桃
花在童年的眼中,是一种触手可及的希望。 
    ⑦五月端午时分,阳光已是格外的明媚,如生动活泼的水环绕着村庄。一树一树的桃子壮实地
吊在枝叉间,洇(yīn)红着小脸,咧着小嘴,望着童年在笑。这是桃李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肚
子常常胀得鼓鼓的。桃子吃多了,极容易拉肚子。我们只管嘴巴子过瘾,顾不了这么多了,心甘情
愿地一天跑好几次茅房。 
    ⑧桃子们被父母亲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挑到城里去买。又换成油盐、布匹,有时父母亲也会给
我们带来花书包、黄军帽,抑或是小人书。五月是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像小狗一样在村庄里嬉戏
打闹,爽朗的笑让村庄年轻了许多。 
    ⑨其实,桃并不是村庄的专利。在山坡上,在小路边,在河岸旁,是谁随意地扔下的一枚桃核,
第二年春天,它们竟破壳而出,长成了一株小小的桃树,瑟瑟地偎在杂草丛中,却让我们惊喜。 
    ⑩我们有时会把它们移植到院落,父亲说,这野生的桃,就让它们在村外“野”着吧,那才是
它们的天堂。我们有些不舍,但是很快一株弱小的桃就在鸡的啄食、猫狗的打闹、牛的践踏下,消
失了…….现在我终于明白,其实,人也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
平安就是幸福,自由就是快乐。 
   ⑪于是,这野生的桃,一株、二株、三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堤,东零西落地生长,无人问津,
自生自灭。一年,二年,三年,它们努力地生长着,一路磕磕碰碰。 
   ⑫有一年春天,它们突然绽放了,一树桃花,如点燃的小火把,大人们不以为意,却温暖在孩子
们的眼中,亮丽在绿意葱茏的田野。后来有小小的青桃在枝叉间探头探脑,茸茸的,仿佛一群青葱
少年,挤着挨着在看我们。我们也挤着挨着在看它们。 
   ⑬但是他们是怎么也长不大的孩子,当屋前院后的桃长得肥肥美美的时候,它们依旧是桃核般大
小,涩且硬,无法让人入口。大人说,这叫“狗屎桃”。 
   ⑭父亲把这些“狗屎桃”摘回来,放在谷糠里,不动它,不理它,好象是在较劲似的,足足焐上
个把月,再翻出来,这桃便软了,用手轻轻地一扳,桃便成了两半,洇红的桃肉,一枚小小的桃核。
入口,绵软,有些甜,又有些浅浅的酸味。 
  ⑮正是这酸且甜的“狗屎桃”,让我的童年、少年在快乐中多了一种滋味。 
  ⑯春日的阳光下,又见桃花朵朵,如一串串的小火把,点燃了我的童年,温暖着我童年的梦。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21.文章开始部分引用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什么目的?(3分) 
22.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2分) 
23.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3分) 
   在乡村,一树一树的桃安静地蹲在屋前院后,如朴实的乡下妇人,不动声色地拉扯着家常,幸福
而从容。(从修辞手法角度) 
24.概括第⑩段主要内容,并说说作者由此感受到的生活哲理。(4分) 
25.结合全文内容,试评价父亲处理“狗屎桃”的做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