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氧、硫及其化合物
突破训练(五)
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
S2O+2Cl2+3H2O===2SO+4Cl-+6H+
B.用CuSO4溶液吸收H2S气体:
Cu2++H2S===CuS↓+2H+
C.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氨水:
Al3++4NH3·H2O===AlO+4NH+2H2O
D.等体积、等浓度的Ba(OH)2稀溶液与NaHSO4稀溶液混合:
Ba2++2OH-+2H++SO===BaSO4↓+2H2O
解析:选B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SO,故A错误;用CuSO4溶液吸收H2S气体,反应能生成硫化铜沉淀,离子方程式为Cu2++H2S===CuS↓+2H+,故B正确;氨水不能溶解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故C错误;等体积、等浓度的Ba(OH)2稀溶液与NaHSO4稀溶液混合,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Ba2++OH-+H++SO===BaSO4↓+H2O,故D错误。
2.葡萄酒中常加入亚硫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为检测某葡萄酒样品中亚硫酸盐的含量(通常以酒样中SO2的量计),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还原性:SO>I->C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试剂A选择氯水,则试剂B可选择NaOH标准液
B.通入N2和煮沸的目的是为了将产生的气体从溶液中全部赶出
C.葡萄酒中加亚硫酸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氧化,利用了亚硫酸盐的还原性
D.若试剂A选择碱液,调节吸收后溶液为中性,则试剂B可选择I2标准液
解析:选A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氯水氧化为硫酸,但是氯水也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此时不能选择NaOH标准液,A错误;根据上述分析知道:通氮气是为了将生成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全部赶出,B正确;SO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SO,葡萄酒中加亚硫酸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葡萄酒被氧化,利用了亚硫酸盐的还原性,C正确;若试剂A选择碱液,可以和二氧化硫反应得到亚硫酸盐或是亚硫酸氢盐,该盐可以被碘单质氧化为硫酸盐,试剂B可选择I2标准液,D正确。
3.浓硫酸分别和三种钠盐反应,现象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以说明还原性Br->Cl-
B.①和③相比可说明氧化性Br2>SO2
C.②中试管口白雾是HCl遇水蒸气所致,说明酸性H2SO4>HCl
D.③中浓H2SO4被还原成SO2
解析:选A 反应①生成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反应②白雾是氯化氢,说明浓硫酸能将溴离子氧化成溴单质,而不能将氯离子氧化成氯气,与同一种氧化剂在相同条件下反应,溴离子被氧化成溴单质,而氯离子不能被氧化,说明还原性Br->Cl-,A正确;反应③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气体,非氧化还原反应,而是强酸制弱酸,且亚硫酸钠与溴化钠不是同一类型,所以不能比较Br2、SO2的氧化性,B、D错误;白雾说明氯化氢易挥发,说明挥发性H2SO4B>C
D.加氧化亚铁可以使溶液C转化为溶液A
解析:选A SO2与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若二氧化硫足量,则溶液中无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若二氧化硫不足,则溶液中有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A正确;电荷不守恒,B错误;溶液A转化为溶液B后溶液酸性增强,C错误;FeO与H+反应生成Fe2+,故溶液C不能转化为溶液A,D错误。
6.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H2S的性质,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F中产生黑色沉淀,则说明H2SO4的酸性比H2S强
B.若G中产生黄色沉淀,则说明H2S的还原性比Fe2+强
C.若H中溶液变红色,则说明H2S是二元弱酸
D.若E中FeS换成Na2S,该装置也可达到相同的目的
解析:选B H2S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CuS和H2SO4,不能说明H2SO4的酸性比H2S强,只能说明CuS不溶于硫酸,A不正确;若G中产生黄色沉淀,证明H2S可以被Fe3+氧化成S,而Fe3+被还原为Fe2+,则说明H2S的还原性比Fe2+强,B正确;若H中溶液变红色,则说明H2S的水溶液呈酸性,不能说明H2S是二元弱酸,C不正确;若E中FeS换成Na2S,由于Na2S可溶于水,无法达到该装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目的,D不正确。
7.硫酸、亚硫酸和氢硫酸是含硫的三种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向Na2S溶液中通入SO2则产生淡黄色沉淀
B.这三种酸都是二元酸,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酸式盐和正盐
C.这三种酸的水溶液久置空气中都会变质
D.向氢硫酸、亚硫酸溶液中滴加氯水都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选C Na2S与SO2反应生成S沉淀,其反应为2Na2S+3SO2===3S↓+2Na2SO3,故A正确;每mol硫酸、亚硫酸和氢硫酸均能与2 mol OH-反应,属于二元酸,且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生成酸式盐和正盐,故B正确;亚硫酸和氢硫酸均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硫酸与空气中成分不反应,即在空气中不会变质,故C错误;氢硫酸与氯水反应会生成S沉淀,亚硫酸溶液中滴加氯水,亚硫酸会被氧化为硫酸,所以向氢硫酸、亚硫酸溶液中滴加氯水都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8.探究浓硫酸和铜的反应,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装置甲进行铜和浓硫酸的反应
B.用装置乙收集二氧化硫并吸收尾气
C.用装置丙稀释反应后的混合液
D.用装置丁测定余酸的浓度
解析:选C 铜与浓硫酸需要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A错误;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气体应“长进短出”,B错误;反应后的混合液中含有过量的浓硫酸,稀释时,应将其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正确;应使用碱式滴定管(带胶管)盛装氢氧化钠溶液,D错误。
9.下图是一种综合处理SO2废气的工艺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B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可能变为红色
B.溶液B转化为溶液C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H++2Fe2++O2===2Fe3++2H2O
C.溶液酸性A>B>C
D.加氧化亚铁可以使溶液C转化为溶液A
解析:选A SO2与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若二氧化硫足量,则溶液中无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若二氧化硫不足,则溶液中有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A正确;电荷不守恒,B错误;溶液A转化为溶液B后溶液酸性增强,C错误;FeO与H+反应生成Fe2+,故溶液C不能转化为溶液A,D错误。
10.在一定体积的18 mol·L-1的浓H2SO4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为0.9 mol,则浓硫酸的体积( )
A.等于50 mL B.大于50 mL
C.等于100 mL D.大于100 mL
解析 由Cu+2H2SO4(浓)CuSO4+SO2↑+2H2O知,当还原0.9 mol H2SO4时参加反应的H2SO4为0.9 mol×2=1.8 mol。由于Cu不与稀H2SO4反应,因此即使铜片过量,硫酸也不能完全反应,即原浓H2SO4中n(H2SO4)>1.8
mol,所以原浓硫酸的体积大于=0.1 L=100 mL。
11.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SO2的性质。实验时向Na2SO3固体上滴几滴浓硫酸,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
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所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BaCl2溶液变浑浊
SO2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了BaSO3沉淀
B.
Na2S溶液变浑浊
SO2与Na2S溶液反应产生了S单质
C.
酸性KMnO4溶液褪色
SO2具有还原性
D.
品红溶液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解析 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为中强酸,不与BaCl2溶液反应。
12.如图,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品红试纸、蘸有酸性KMnO4溶液的滤纸均褪色,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C.湿润淀粉KI试纸未变蓝说明SO2的氧化性弱于I2
D.NaCl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SO2
解析 由于SO2溶于水生成H2SO3,只能使指示剂变色,而不能褪色,A项错误;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B项错误;除去多余的SO2应用NaOH溶液而非NaCl溶液,D项错误;湿润的淀粉KI试纸未变蓝,即无I2生成,故SO2的氧化性弱于I2的氧化性。
13.以下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B.检查病人胃病所用的钡餐,既可以用BaSO4,也可使用BaCO3
C.浓硫酸不可用来干燥H2S气体,因其具有强氧化性
D.SO2、SO3都为酸性氧化物,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相应酸
解析 人的胃液中有一定浓度的盐酸,BaSO4不溶于酸,可用钡餐使用,而BaCO3可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BaCl2(重金属盐),有毒,故BaCO3不能作钡餐。
1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在NaH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
Ba2++2OH-+2H++SO===BaSO4↓+2H2O
B.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H2S气体:
Cu2++H2S===CuS↓+2H+
C.SO2气体通入Ba(OH)2溶液中:
SO2+2OH-===SO+H2O
D.用稀硫酸酸化硫化钠和亚硫酸钠的混合溶液:
SO+2S2-+6H+===3S↓+3H2O
解析 A中“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则化学方程式为2NaHSO4+Ba(OH)2===BaSO4↓+2H2O+Na2SO4,其离子方程式为SO+Ba2++2H++2OH-===BaSO4↓+2H2O,A项正确;B项正确;C项中SO与Ba2+反应生成的BaSO3沉淀应写化学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SO2+Ba2++2OH-===BaSO3↓+H2O;+4价的
S和-2价的S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共存,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S,D项正确。
15.下列过程中最终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BaSO4的是( )
A.Fe(NO3)2溶液白色沉淀
B.Ba(NO3)2溶液白色沉淀
C.无色溶液白色沉淀
D.无色溶液无色溶液白色沉淀
解析 A、B项中NO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最终得到BaSO4沉淀;D项中加入过量盐酸时,没有明显现象,排除了Ag+、CO、SO等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C项没有排除Ag+的干扰,所得沉淀可能为AgCl。
16.广泛用于纺织工业的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俗称保险粉,是一种强还原剂,可溶于水,但不溶于乙醇,在碱性介质中较稳定。
Ⅰ.工业上制备保险粉的流程如下: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生成的沉淀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③中加入NaCl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出保险粉的方法为________、洗涤、干燥,洗涤所用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Ⅱ.工业上也可用如图所示装置电解NaHSO3溶液制备Na2S2O4。
(4)惰性电极a连接电源的______(填“正极”或“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不加阳离子交换膜,则得不到Na2S2O4,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探究Na2S2O4的性质:
某课题小组常温下测得0.050 mol·L-1Na2S2O4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6)0~t1主要生成HSO,写出0~t1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t1时溶液中Na2S2O4全部被氧化成NaHSO3,此时溶液中c(SO)-c(H2SO3)=________(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
解析:(1)由流程可知,步骤①中,反应物为Zn和SO2,生成物为ZnS2O4,据此可得化学方程式:Zn+2SO2===ZnS2O4。(2)步骤②中,ZnS2O4和NaOH发生反应生成Zn(OH)2沉淀和Na2S2O4。(3)溶液C中的溶质为Na2S2O4,步骤③中加入NaCl固体,即得到保险粉(Na2S2O4),可知NaCl固体的作用是降低Na2S2O4的溶解度,使更多Na2S2O4析出。Na2S2O4析出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保险粉。由于保险粉可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因此应用乙醇进行洗涤。(4)NaHSO3生成Na2S2O4,S元素化合价由+4降低到+3,发生还原反应,故电极a为阴极,连接电源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HSO+2e-===S2O+2OH-。(5)电极b为阳极,发生反应4OH--4e-===O2↑+2H2O,若不加阳离子交换膜,Na2S2O4具有强还原性,易被阳极生成的O2氧化,因此得不到Na2S2O4。(6)反应物有Na2S2O4和O2,生成物有HSO,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2O+2S2O+O2===4HSO。(7)t1
时溶液的pH=5,则c(H+)=10-5 mol·L-1,c(OH-)=10-9mol·L-1。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HSO3,根据质子守恒得c(H2SO3)+c(H+)=c(SO)+c(OH-),故c(SO)-c(H2SO3)=c(H+)-c(OH-)=(10-5-10-9)mol·L-1。
答案:(1)Zn+2SO2===ZnS2O4
(2)Zn(OH)2
(3)降低Na2S2O4的溶解度,使更多Na2S2O4析出 过滤 乙醇
(4)负极 2HSO+2e-===S2O+2OH-
(5)Na2S2O4被阳极生成的O2氧化
(6)2H2O+2S2O+O2===4HSO
(7)(10-5-10-9)mol·L-1
17.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焦亚硫酸钠的制取
采用下图装置(实验前已除尽装置内的空气)制取Na2S2O5。装置Ⅱ中有Na2S2O5晶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Na2SO3+SO2===Na2S2O5
(1)装置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从装置Ⅱ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可采取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Ⅲ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为________(填字母)。
实验二 焦亚硫酸钠的性质
Na2S2O5溶于水即生成NaHSO3。
(4)证明NaHSO3溶液中HSO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填字母)。
a.测定溶液的pH B.加入Ba(OH)2溶液
c.加入盐酸 D.加入品红溶液
e.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
(5)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装置Ⅰ中浓H2SO4与Na2SO3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SO2,其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2)装置Ⅱ中已有晶体析出,可通过过滤操作得到Na2S2O5晶体。(3)食盐水和浓H2SO4不能吸收SO2,故b、c错误;瓶口封闭易造成实验事故,故a错误;既能吸收SO2,又能防止发生倒吸,故d正确。(4)HSO电离显酸性,水解显碱性,要证明HSO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证明NaHSO3溶液显酸性即可,故可通过测定溶液的pH,或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等方法。(5)Na2S2O5晶体被空气氧化的产物为Na2SO4,故可通过检验SO来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其具体方案为: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Na2S2O5晶体已被氧化。
答案:(1)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或Na2SO3+2H2SO4(浓)===2NaHSO4+SO2↑+H2O]
(2)过滤 (3)d (4)ae
(5)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8.硒(Se)、碲(Te)为ⅥA族元素,是当今新材料的主要成分之一,电解精炼铜的阳极泥主要成分为Cu2Te、Ag2Se,还有少量金属单质及其他化合物,工业上从阳极泥中回收碲、硒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
Ⅰ.TeO2难溶于水,易溶于较浓的强酸和强碱。
Ⅱ.元素碲在溶液中主要以Te4+、TeO、HTeO等形式存在。
Ⅲ.25 ℃时,亚硒酸(H2SeO3)的Ka1=3.5×10-3,Ka2=5.0×10-8。
Ⅳ.Se和TeO2的物理性质如表所示:
化学式
熔点
沸点
水溶性
Se
217 ℃
685 ℃
难溶于水
TeO2
733 ℃
1 245 ℃
难溶于水
回答下列问题:
(1)Se的氢化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其酸性比H2S____(填“强”或“弱”)。常温下,NaHSeO3溶液的pH______7(填“>”“=”或“SeO2>SO2。(3)阳极泥粉碎后,与浓硫酸的接触面积增大,则反应速率加快。由表中信息知,Se难溶于水,故制得的Se只要通过过滤操作即可得到。(4)Se与浓硝酸反应,Se被氧化为H2SeO3,HNO3被还原为NO与NO2,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和限定条件(生成的NO与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即二者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可得方程式。(5)TeO2类似于SO2,与足量NaOH反应后生成Na2TeO3和H2O。溶液①中存在TeO,电解时生成单质Te,得电子,在阴极反应,电极反应式为TeO+3H2O+4e-===Te+6OH-。(6)反应物为TeCl4和SO2,生成物有Te单质,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生成物中还应有H2SO4;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物中应有H2O,生成物中有HCl。(7)由(6)可知,TeO2生成Te单质的过程中生成了HCl和H2SO4,且SeO2和SO2生成Se的过程中也生成了H2SO4;由流程图可知,反应需要用到H2SO4和HCl,故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2SO4和HCl。
答案:(1)HS H 强 SeO2>SO2
(3)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过滤
(4)Se+2HNO3(浓)===H2SeO3+NO↑+NO2↑
(5)Na2TeO3 TeO+3H2O+4e-===Te+6OH-
(6)Te4++2SO2+4H2O===Te+8H++2SO
(7)H2SO4、H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