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13份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13份含答案)》 共有 1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热点试题综合练(2)‎ ‎1、据学者研究发现: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仲缩的社会分层系统,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英国(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完成了向工业社会转变 D.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2、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在反思西方代议制民主时指出,被称为民主的那些政治体制只为公民在政府中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角色空间。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表明代议制(   )‎ A.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B.普通民众并没有民主可言 C.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民主 D.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3、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 这说明(   )‎ A.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 B.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 C.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 D.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 ‎4、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 A.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致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5、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往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1875年宪法相对长寿是因为(   )‎ A.宪法全面体现了启蒙思想 B.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 C.绝大多数国民赞成共和制 D.宪法内容完整、体制健全 ‎6、1871年完成统一后,鉴于本国立足未稳,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见(   )‎ A.周边列强强烈反对德国实现统一 B.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 C.德国力图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 D.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 ‎7、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8、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据此可知(   )‎ A.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 C.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 D.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9、《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 材料表明当时(   )‎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 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 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 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 ‎10、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 据此及所学知识推断可知(   )‎ 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学习美法政体 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 C.《辛丑条约》的赔款都变成了留学经费 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 ‎11、1912年宣统帝退位诏书中清室退位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清帝逊位让与的对象只能是共和立宪之国体,即中华民国——人民的共和国,而不能是另一个王朝,另外一个一家一姓之皇帝。‎ 这表明此诏书(   )‎ A.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宣统帝认同民主共和政体 C.彰显权利与自由原则 D.标志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12、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议院拥有高级司法权,能够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议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 ‎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直到“光荣革命”,议会才取得最终胜利。“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光荣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 ‎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大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年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   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联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联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联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又是帝国宰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槪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致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每一次觉醒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并由最开始的民族意识萌发逐级深化,这成为了近代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到抗战全面胜利的浴火重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郭金鑫《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依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 ‎ ‎ ‎ ‎ ‎ 答案 ‎1.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688-1783年”“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和所学可知,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封建贵族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下降,故A项正确。重商主义政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使得社会中下层向上层流动,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 ‎2.A 3.D 4.C 5.B 6.B 7.B 8.C ‎ ‎9.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依据材料“1896年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宣扬变法思想的《万国公报》受到官僚商绅等的欢迎,这说明当时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万国公报》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并非客观公正,该选项内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族危机对向西方学习进程的影响,并未体现民众爱国意识的觉醒;C选项错误,清政府的进行政治改革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并非由教会左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 ‎10.B 解析: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已开始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学习美法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美国以庚子退款资助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生,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人赴美留学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开始,故D项错误。 ‎ ‎11.A ‎ ‎12.C ‎ ‎13.1.含义: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议院、下议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 历程:18世纪上半叶,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叶,文官制度改革。‎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2.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 不同: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德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 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可以得出,国王没有专制权力;根据“由贵族组成的上议院拥有高级司法权,能够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议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可以得出,上议院、下议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大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可得出答案。‎ 第(2)问第①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主导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等方面分析。第 ②小问根据材料二“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可得出,德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 ‎14. 示例1论题:鸦片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萌发。 ‎ 阐释:古代中国只有"天下"概念而没有世界概念。在“天下”概念体系中,其他国家非藩属即蛮夷,中国处于无可取代的中心地位。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播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自我中心”观念,国人开始被迫“向外看”并逐步意识到了“世界”的存在和民族危亡的境地。列强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领土,索取赔款,撰取利益。这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促使了民族危机意识的产生。 ‎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民族意识仅限于部分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社会精英,大部分普通国民对此并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 示例2论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 阐释: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遭受了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只有少数先进分子开始有所觉察。甲午战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昔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字习,进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革命运动,以期改革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 示例3论题: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 ‎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阐释: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 示例4论题: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 阐释:20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绝境之中,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同时得到国内其他爱国党派的全力支持。国共两党合作满足了全国人民共御外辱的心理要求,是国人民族意识觉醒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强敌的入侵促使中华民族真正凝聚成为一个战斗的整体,国人的民族意识于此时展现出巨大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