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全册课时作业(人民版35套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全册课时作业(人民版35套含答案)》 共有 36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课时作业18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合肥高三阶段检测)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 A.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B.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 C.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D.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53年,这个时间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开始,一切要为工业化服务,所以本题选择C项。A选项时期错误;B选项错误,全面建设时期是在中共八大之后;D选项与此无关。‎ 答案:C ‎2.(2018·武汉高三联考)下表是“一五”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项目 ‎1953年 ‎1957年 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 ‎112种 ‎231种 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 ‎115种 ‎301种 A.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 B.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国家管理的物资数量自1953~1957年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配和管理的物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不能直接得出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从图中不能直接得出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3.(2018·唐山高三摸底)1955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严厉批评了有些地方党组织不重视政协工作、忽视统一战线和爱好“清一色”的倾向。这一文件旨在(  )‎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工业化建设 B.团结私营工商业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推动立法工作巩固三大改造的成果 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解析:1955年正处于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时候,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题干所述的重视统战工作实际上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故选A;这一时期私营工商业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在1952年底完成,故B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正在进行中,中共中央的这一指示不属于立法工作的结果,故排除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才提出的,故D不符合题干所述的时间。‎ 答案:A ‎4.(2018·信阳高三质检)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是具有中国特色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解析: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弊端,而中国之前的经济建设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所以,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以及中共八大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正确;“左”倾错误尚未凸显、经济工作中心仍为工业建设、主张农轻重并重而并非以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可判断A、B、C三项错误。‎ 答案:D ‎5.(2018·黄冈高三段考)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C.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D.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解析: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一味追求公有化水平越高越好,导致生产关系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出现上述现象。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A、C、D项。‎ 答案:B ‎6.(2018·兰州高三基础调研)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实行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一政策在当时(  )‎ A.取消了农村的人民公社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C.清算了“左”倾错误影响 D.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解析:材料中的措施实际上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为扭转当时农村严重形势起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人民公社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间没有改变农村所有制性质,A、D两项错误;当时纠“左”倾错误仅停留在经济层面,C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7.(2018·辽宁高三十校联考)1958年到1961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与之相伴随,出现了货币发行过多,市场不稳定的现象。为了消灭财政赤字,并稳定市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的有:一是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以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其他各项事业费和国防费用,以减少财政支出。三是在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对针织品、自行车、钟表、茶叶、酒类及某些糖果、糕点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以回笼货币。这种做法(  )‎ A.实质是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B.说明中共停止了“大跃进”运动 C.表明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恢复经济 D.中共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958年到1961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实际属于三年经济困难在财政方面的表现,“为了消灭财政赤字,并稳定市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指调整国民经济在财政方面的措施,实质是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以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实行高价政策”表明政府仍然大规模干预经济,仍然是计划经济,并非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恢复经济,C、D错误。‎ 答案:A ‎8.(2018·滁州高三质监)1959年中央在《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中提出,允许社员有“小自由”,1960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此规定的提出(  )‎ A.旨在促进工业化建设速度 B.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困难 C.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加强了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的规定体现了“活跃农村经济”,这有利于缓解农村的经济困难,B正确;A与材料主旨不符;改革开放后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C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中的“小自由”说明对管理有所放宽,D错误。‎ 答案:B ‎9.(2018·邯郸高三摸底)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这一举措(  )‎ 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 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举措的实行是为了生产自救,缓解经济困难,这有助于缓解农村中实现人民公社化带来的问题,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A。该举措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B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0.(2018·通化高三统考)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  )‎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材料“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说明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城市化进程被迫中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三年自然灾害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此,中央开始纠正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八字”调整方针。故A、C与题意无关,D与题意主旨不符,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1.(2018·大庆高三段考)1961~1963年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据史料记载,1961~1962年两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最合适的是(  )‎ A.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B.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粮食供应紧张 C.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D.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转移城市人口 解析:据材料“1961~1963年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材料的现象源自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正确;“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粮食供应紧张”过于强调自然灾害的原因,没有突出政策原因,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也不是转移城市人口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险恶的国际环境与转移城市人口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A。‎ 答案:A ‎12.(2018·德州高三期末)1975年四届人大闭幕后,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党中央的日常工作。他强调:“把钢铁生产搞上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坚决同派性作斗争,认真落实政策,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这一举措反映出(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A.“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干扰依然存在 B.邓小平恢复了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 C.邓小平吹响了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的号角 D.至此“文化大革命”客观上宣布破产 解析:题干信息“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坚决同派性作斗争,认真落实政策,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表明,“文革”后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国民经济的规章制度仍未恢复,“四人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因而邓小平上台之后,着手整顿国民经济,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邓小平在当时并未恢复八大的方针,排除B项;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革”结束于1976年,晚于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8·汕头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司马炎(晋武帝,265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290年病逝)对人口增殖,颇为重视。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给出嫁,由官吏代择配偶。一家有五个女儿(奖励养女儿,因为民间保留战国以来生女不育的恶俗),得免役。又发遣邺城官奴婢屯田,代田兵(兵士种田)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让奴婢配成夫妇。当时户口的确很快发展起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有2 459 840,口有16 163 863(其中包括复业的流亡户口)。三国以来,这是最高的记录。‎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国家于1953年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 826万,比1949年增加2 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 ‎ 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二版)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炎对人口增殖重视的原因及作用。(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成效。(10分) ‎ ‎(3)在今天来考量历史上的这两大政策,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回答。第(2)问,结合1953年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材料二中第二段话的最后两句和第三段话分析概括答案。第(3)问,材料一反映了司马炎重视人口增长的政策,材料二反映了统购统销政策,两大政策都关注民生、都重视改革,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1)原因: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大减;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司马炎关注民生维护自己的统治。‎ 作用:经济恢复发展,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增长。‎ ‎(2)成效:缓解了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安定,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对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借鉴:改革,关注民生,推动社会进步。(每点表达相应意思即可)‎ ‎14.(2018·十堰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1953~1964)》编制 ‎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26分)‎ 解析:由材料可知,1953年至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1957年至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结合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国内背景和经济政策分析原因。‎ 答案:示例: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主要是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