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隆德县普通高中教育集团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全卷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休闲阅读是人在闲暇时间里,于内心之爱驱动下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休闲方式。休闲阅
读是阅读与休闲的结合,阅读赋予休闲以文化内涵,提升了休闲的文化品位;休闲赋予阅读以审美
乐生的内涵。宋代陆九渊提出“优游阅读”,主张以悠然闲适的心态去读书。鲁迅在《读书杂谈》
中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休闲阅读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读书内容、方式、地点等,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的限制和约束。
休闲读书是随兴而为,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获得内心的丰盈与适意。它还具有趣味性高、进入门
槛低的特点。趣味性高意味着吸引力大,进入门槛低意味着休闲机会的易得性与可达性高,这些均
十分有利于让阅读进入休闲,让闲暇接纳阅读,从而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与其他休闲活
动相比,休闲阅读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
休闲阅读不但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识水平,陶冶气质情操,具有重要的养心
益智功能。尤其是,休闲阅读的派生价值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均较有益。宋代朱熹强调,读书带
给人的是智慧之乐、心灵之乐与和美之乐。明朝李贽说:“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
其余。”休闲阅读有助于克服内在贫乏对休闲的制约。内在贫乏主要指精神世界的贫乏。休闲阅读
对充实精神空间,建构休闲生存智慧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闲暇管理的要义,是用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填充闲暇时间,实现闲暇时间的“无害化处理”和
“资源化利用”。西方休闲理论认为,闲暇是时间形态的社会资源。它的特点一是无法以真空的状
态存在,如果不积极占用,便可能导致消极占用;二是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
择。亚里士多德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闲暇管理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的重要性,认为
闲暇越多,越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罗素强调,明智用闲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后考验。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闲暇时间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闲暇时间已经成为日益
2 / 12
重要的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空间。如何管理和利用闲暇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休闲选择和闲暇时间的利用与人成为人有着直接的与内在的关联。人成为人的过程也是全面发
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格的健全,意味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多方面的生命体验的获得,
意味着包括审美在内的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全面性和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休闲是实现
全面发展的契机。自从分工出现以来,专业化的繁忙劳作易使人片面发展,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将使
人有机会弥补和打破分工对自己发展空间的限制。分工越细,闲暇时间和休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
越重要。在工作专业化与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休闲阅读对于弥补实用阅读和应试教育对人的发展
空间的限制,丰富人的生命体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学科专业分化越细,休闲阅读对
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人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发展越重要。
(选自王景全《论休闲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休闲阅读既提升了休闲的文化品位,又给阅读带来审美乐生的内涵,所以,陆九渊提出了“优
游阅读”的主张。
B.只有不受强制性目标与任务的限制和约束,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读书内容、方式、地点等,阅
读才能满足审美需求。
C.内在贫乏即精神世界的贫乏,它对休闲具有制约作用,而休闲阅读能够充实精神空间,有助于
克服这一制约作用。
D.闲暇是时间形态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人们的休闲选择,应该积极占用,
不然就可能被消极占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按休闲阅读是什么、休闲阅读的特点、休闲阅读的作用、休闲阅读的意义的顺序展开论证,
层次清晰。
B.第三段引用的明朝李贽的话强调了读书的快乐,这是为了说明休闲阅读能起到消遣放松的作用。
C.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兼顾中外学者观点,使文章关于休闲阅读的观点阐释更具有说服力。
D.文章末段论证了休闲阅读在学科专业分化越来越细的今天具有的时代意义,说明文章具有很强
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休闲阅读是不能听从他人建议的,因为休闲阅读是在闲暇时间里,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的自主
选择。
3 / 12
B.休闲阅读能在普通大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与休闲阅读的选择方式和效果有关,也与它的趣味
性容易获得有关。
C.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它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
课题。
D.人格的健全、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多方面的生命体验以及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等都可
以通过休闲阅读的方式获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 7 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
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 2020 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
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
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人民日报评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二:
(新华社发,国家统计局数据)
材料三:
中国财政部 11 月 18 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 年中央财政专
4 / 12
项扶贫资金预算近日提前下达,共计 1136 亿元,以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发外媒关注。
据拉美社 11 月 18 日报道,根据中国财政部的说法,其中一部分资金将分解到具体的地方政府,
以在 2020 年加强脱贫攻坚战的力度。
报道称,这些资金将继续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三区”是指西
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
报道称,今年 10 月,中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全国 95%左右现行标准的
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再经过 2020 年一年的努力,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该官员
还提到,预计到今年底,全国 90%左右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外媒关注中国投入巨资决战脱贫攻坚》,参考消息网 2019 年 11 月 20 日)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
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
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 2020 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的
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
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
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 2020 年和 2050 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 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
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贫困发生率来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员比片区外的贫困人员更加贫困。
B.2013 年到 2017 年,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 4000 万,说明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了
巨大成绩。
C.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
D.如果按照 2013 年的监测范围来统计贫困人口,2017 年的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应该更少。
5 / 12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说明党和国家对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从国务院某官员的预计情况来看,2020 年必须让全国剩下的 5%左右贫困人口与 10%左右的贫困
县脱贫。
C.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到 2020 年,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是到 2050 年把中国建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6. 为什么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鼠疫(节选)
【法】阿贝尔•加缪
晚上将近十点,里厄的汽车停到老哮喘病患者的楼门前,这是他今天出诊的最后一站。他从座
位上起身都特别吃力,不免磨蹭了一会儿,望了望昏暗的街道、黑乎乎的天空中时隐时现的星星。
老哮喘病患者半卧在床上,正数着从一只锅放进另一只锅里的鹰嘴豆,看样子呼吸通畅些了。
他喜形于色,欢迎大夫来探视。“怎么着,大夫,闹起霍乱来啦?”“您从哪儿听说是霍乱?”“报
上刊登的,电台里也广播了。”“不对,不是霍乱。”
“不管怎么说,”老人非常兴奋,“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哼,他们说得也太过火了!”
“千万不要这样想。”大夫说道。他给老人检查了身体,现在,他坐到这间简陋的餐厅的中央。
不错,他是害怕了。他知道单在这个城郊街区,就有十来个病人等待他明天上午去诊治,一个个因
患腹股沟淋巴结炎而佝偻着身子。在动手术切开淋巴结的患者中,仅有两三例病情好转。可是,大
多数病人都得住院,然而,这天晚上,政府公报仍旧很乐观。
第二天,朗斯多克情报所公布,公民对省政府采取的措施反应平静,已有三十余病人登记。卡
斯泰尔给里厄来过电话:“那两间亭阁里有多少床位?”
“共有八十张。”
“全城的病人,肯定不止三十名吧?”
“有些人是胆小,还有其他更多的人来不及申报。”
6 / 12
“丧葬没有人监视吗?”
“没有。我给里夏尔打过电话,提出必须采取全面措施,不要讲空话,必须筑起一道真正的屏
障,阻止瘟疫蔓延,否则就什么也别干。”
“他怎么说?”
“他回答我说,他无权决定。依我看,人数还要往上升。”
果不其然,三天时间,两间亭阁就满员了。里夏尔似乎得知要把一所学校改成附属医院。里厄
等待运来疫苗,给患者切开淋巴结排脓。卡斯泰尔重又埋头查阅他那些古书,长时间泡在图书馆里。
“老鼠死于鼠疫或者十分相似的瘟疫,”他下了结论,“老鼠传布了数万只跳蚤,如不及时消
灭,跳蚤传播疾病的速度,肯定要呈几何级数增长。”
里厄没有应声。
他静静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这个时期,天气似乎固定不变了。最近几场大雨积成的水洼,也
被太阳吸干了。蔚蓝的天空中阳光灿烂,流光溢彩,热气初升中回荡着飞机的轰鸣。在这样的季节,
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四天当中,高烧症天天飞跃,死亡病人依次为十六例、二十四例、二
十八例和三十二例。到了第四天头上,当局宣布在一家幼儿园里开设附属医院。此前,我们的同胞
总以玩笑话掩饰内心的不安,现在走在街上,就显得更加沮丧,更加沉默寡言了。
里厄决定打电话给省长——
“措施还不够啊。”
“我有统计数据,”省长说道,“这些数据确实令人担忧。”
“何止令人担忧,而且非常明显了。”
“我即将请求总督府发布命令。”
里厄当着卡斯泰尔的面挂了电话:
“发布命令!那还得有想象力啊!”
“血清怎么样?”
“这星期能运到。”
省政府通过里夏尔请里厄写了一份报告,呈送给殖民地首府,恳请发布命令。里厄在报告中描
述了临床状况,并提供了数据。同一天,统计有四十个死亡病例。省长自称,他要承担起责任,从
次日起就强化已经制定的措施。强制性申报与隔离措施继续有效。病人的住所必须封闭起来并进行
消毒,病人亲属必须接受检疫隔离,而埋葬死者的事宜则由市里组织,具体规定另行公布。
就在这段时间,春天从四周郊区抵达城里市场。成千上万朵玫瑰花,凋谢在沿人行道摆摊的卖
7 / 12
花人的篮子里,甜丝丝的花香在全城飘浮。表面上毫无变化。有轨电车一如往常,高峰时刻挤得满
满的,其余时间空空荡荡,又十分肮脏。塔鲁观察那个小老头,而那个小老头还是瞄准小猫吐痰。
格朗每天晚上回家,干他那神秘的营生。科塔尔四处转悠,而预审法官奥通先生,仍然率领全家人
散步。那位老哮喘病患者还继续倒腾他的鹰嘴豆;时而能遇见那位记者朗贝尔,还是一副沉静和对
事物感兴趣的样子。夜晚,街上熙熙攘攘,还是同样的人群,电影院门前照样排起长队。况且,瘟
疫仿佛减退了,一连数日,每天统计只有十来个死亡病例。接着,数字又像箭似的,骤然上升。死
亡人数重新又达到了三十来例的那天,贝尔纳·里厄看着官方电文,省长递给他电文时还说了一句:
“他们害怕了。”只见电文上写道:“宣布鼠疫流行。全城封闭。”
(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年版《鼠疫》,译者李玉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鼠疫》是一部二战期间写成的小说,此时的法国正处于被占领的时期。“鼠疫”指一场可怖
的瘟疫,意味着痛苦、分离、死亡等。
B.里厄对鼠疫的关注和在鼠疫中做出的努力直接促使了政府的最后决策,作者对他的赞扬隐藏在
字里行间。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白描的手法对这座城中的广大群众进行了生动地刻画,突出
了他们的恐惧、悲伤和愚昧。
D.文章画横线的环境描写与紧张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推动情节发展,反衬当前局势的恶劣。
8.请简要分析里厄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分)
9.加缪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发生在一个小城里的恐怖的灾难,他曾说:“每个人都患有瘟疫,无人能
幸免。”一旦灾难真正降临,作为人类的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
“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
8 / 12
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
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
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
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
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
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
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
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
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
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
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
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
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
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
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
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 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 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
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9 / 12
B. 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
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 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
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 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
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5 分)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竹 [注]
苏 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注]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
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写初秋时节南风吹起,为后文描写风中的竹子创设了具体的环境,也点出了写作缘起。
B.第二句以一个“乱”字写出竹子受风摆布、颠来簸去的情态,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五、六句不仅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还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
D.七、八句写风霁之后竹子安然自若,颇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境。
15.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10 / 12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
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 ”,月亮时圆时缺,
“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
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增长、传承的最重要
方式。知识与智慧的________,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
径。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
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 ) 中国文化史上______________的“孔颜
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无功利”的美
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读书为乐的古风。
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
读些 “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________________的,但在一个
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
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
志的作用。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
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_______________的。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
重要方式。
B.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
11 / 12
重要方式。
C.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
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D.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
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生生不息 津津乐道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B.薪火相传 津津乐道 无可厚非 难以估量
C.生生不息 乐此不疲 无可厚非 难以估量
D.薪火相传 乐此不疲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B.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C.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D.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十五个字。(6 分)
当前,“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毕竟时间有限,对于广大青
年学生来说,“读什么”“如何读”则是亟须解答的问题。笔者认为,①__________________。
就读书内容上来说,要处理好本末关系。所谓“本”就是关切到修身立德,有助于我们走向善
道、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好书。所谓“末”,就是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不大,非主流文化的著作。
就读书次第上说,要处理好先后关系。读书既可以明志,②_______________。以《诗经》为
例,既可以学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道理,又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阅读可以使我
们获得道德与学识的双重提高。
就读书用力上说,③______________。《中庸》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读书既要“致
广大”,又要“尽精微”。哪些书需要致广大,哪些书需要尽精微,则须加以区分。
21.下图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结构图,请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为开头,概括这幅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5 分)
12 / 1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0 年 7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他说在抗击新冠肺
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这届毕业生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也体会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
难者进”的道理。
诚然,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改变自己以应对外面的世界,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社会或大自然
的各种事件改变,而被改变不一定是坏事。
班级召开班会课,围绕“被改变”话题展开讨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