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本课1—3段,识记文言词语的音形义,理解相关语法现象。二、预习内容:1.下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D牧以谗诛B.弊在赂(1G秦C.暴(bdo)霜露D.胜负之数(shu)不得下咽(yan)弃之如草芥(jid)革灭殆(dai)尽之际思厥(juQ)先祖父奉之弥(md)繁率(14赂秦耶小则获邑(yi)与(yu)嬴而不助五国①暴秦之欲无厌②不爱珍器重宝③始速祸焉④革灭殆尽⑤或曰:六国互丧⑥却匈奴七百余里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学而不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速之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未易量李牧连却之3.选岀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A.有如此Z势,而为秦人积威Z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Z故事C.⑥⑦)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Z所劫哉④圣人Z所以为圣A.①③⑤B.②④⑦⑧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③邯郸为郡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I).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③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竖子不足与()谋⑤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Z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別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4.背诵本文。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1•文学常识积累:(1)走进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Z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2)理解文章写作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來;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釆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血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眨现实服务的。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瀆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対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漬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兀,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朗读(1—3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3•积累文言词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互()丧,率()赂秦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秦以()攻取之外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百倍思厥()先祖()/父()暴秦之欲无厌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4.整体感知:(1)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明确:(2)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3)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4)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5)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6)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明确:(7)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笫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第二课时1•朗读(3-6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2.词汇积累:迁灭:义()不赂秦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向()使()三国名爱其地胜负Z数(),存亡Z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为()积威之所劫()不赂而胜Z()Z()六国破亡Z故事,是()哉。)势。)乂在六为()国者无()使(而犹()有可()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国下矣。2.整体感知:(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明确:(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8)提问:笫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三)反思总结1.练习背诵:齐读一一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写景的句子,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概括秋景的句子,你印象最深的句子一一齐背,再熟悉,准备默写。)2.做导学案: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作业部分。课后练习与提高1•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Z士,虑患Z疏,而②见利Z浅,且不知天下Z势。(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以①以②而①
而②之①之②(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來保全自己的办法。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Z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Z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1)解释加点词语:①子与我衣与: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④若夫欲利人之心利:(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Z弥繁,侵Z愈急I).多于市人Z言语(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六国论》导学案参考答案【课前预习参考答案】l.A2.C3.B4.C5.C6.C7.①齐②接受各国贿赂③之(张良)④之(项羽)⑤暴,暴8.C9.©C②D【课内探究参考答案】略【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凭借;来;去卩;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2)C(3)B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脾在赂秦。1.(1)®与:给,给予;②爱:吝惜.珍惜;③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有利于。(2)A(3)C(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