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实用课件解析讲解学习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长恨歌》实用课件解析讲解学习汇编

ID:917228

大小:1.32 MB

页数:3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恨歌》实用(shíyòng)课件解析第一页,共35页。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quánguì)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强调(qiángdiào)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第二页,共35页。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xùshù),语言浅显,流传广泛。第三页,共35页。 整体(zhěngtǐ)感知结构(jiégòu)总括第一部分: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juànliàn)宠幸。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玄宗思念不已。第三部分: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红尘,对李思念不已,遥寄信物誓词。第四页,共35页。 文章内容细分2、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眷恋;3、杨贵妃举家辉煌腾达;4、马嵬御军兵变,贵妃被迫赐死;5、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6、唐玄宗还都路上的追怀(zhuīhuái)忆旧;7、唐玄宗回宫后的睹物思人、辗转难眠;8、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9、杨贵妃托物寄词。1、唐玄宗与杨贵妃相识(xiāngshí)过程;第五页,共35页。 本诗的创作(chuàngzuò)背景见《世纪金榜》第六页,共35页。 1、“汉皇(hànhuánɡ)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分析:以汉喻唐。提纲挈领、统领全篇意旨,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历史史实(shǐshí)——艺术真实(为尊者讳)“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zìqì),一朝选在君王侧。”第七页,共35页。 墙有茨,不可(bùkě)扫也。中冓之言,不可(bùkě)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国风.鄘风.墙有茨》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第八页,共35页。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shǐshí)16岁→寿王妃21岁→见玄宗(xuánzōnɡ)为女道士27岁→册为贵妃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shāndǐnɡ)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第九页,共35页。 杨家显贵(xiǎnguì)三姐妹→国夫人(fūrén)哥哥→殿中少监父亲→齐国公母亲→凉国夫人(fūrén)堂哥杨国忠→右丞相京城歌谣:“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第十页,共35页。 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yānchén)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分析:1、2句形象地说明安禄山发起叛乱,让唐王朝这座眩人眼目的金字塔倾倒崩溃这一过程,渲染了悲剧(bēijù)气氛。过华清宫绝句(juéjù)(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第十一页,共35页。 3、“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bude),回看血泪相和流。”写两人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chǔsǐ)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第十二页,共35页。 4、“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shènɡzhǔ)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愁苦、寂寥、伤痛(shānɡtònɡ)以及对杨贵妃的无尽的刻骨相思,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帝王,而是一个对爱情忠贞的普通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了景物的渲染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第十三页,共35页。 5、“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xīɡōnɡ)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季节变换,春去秋来。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táolǐ)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第十四页,共35页。 唐诗宋词的梧桐(wútóng)意象一.点明季节、时令。二.寄寓高洁品行、孤高独立(dúlì)。三.渲染秋的萧瑟,寄寓哀伤之情。四.寄寓飘零之苦。东西植松柏(sōnɡbǎi),左右种梧桐第十五页,共35页。 “七月(qīyuè)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时,“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诗人将富有意味的时间、地点,与古人常用来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两种美好事物会同在一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有“恨”而转入“期盼”,写得极为(jíwéi)婉转动人,感人至深。第十六页,共35页。 4、“天长地久(tiānchángdìjiǔ)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者在叙述两人的爱情故事时把自己的感情也渗透进去,天地有时尽,此恨永不绝,点明题旨,照应开头,给读者(dúzhě)以联想、回味的余地。人们不仅在爱情失意时会从中引起共鸣,就是遇到了其他人间悲痛之事,也常常会想起这两句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xiāngzhī),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第十七页,共35页。 《长恨歌》讲述了李、杨二人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两个(liǎnɡɡè)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探讨着两个(liǎnɡɡè)人物形象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倾向如何?李隆基:对爱情真诚执着,荒淫误国(wùɡuó)的昏君。杨玉环:对爱情忠贞不渝,美貌女子。白居易:恨。第十八页,共35页。 长恨歌李杨相爱(xiānɡài)(极乐)李杨共恨(极悲)杨妃受宠明皇迷色李思杨思:马嵬死别(sǐbié),蜀中伤心。还都断肠(duàncháng),回宫相思。道士施法,寻觅玉环。玉环送钗,遥寄誓词。安史之乱悲剧第十九页,共35页。 李隆基杨贵妃2、恨什么(shénme)1、谁恨白居易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wǎnnián)孤苦无知己。恨天生丽质(tiānshēnglìzhì)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第二十页,共35页。 3、为什么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tèshū)、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第二十一页,共35页。 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àiqíng)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zhēnzhì)和专一的爱情。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fěngcì)批判,又有同情歌颂。《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讽喻主题:爱情主题:双重主题:第二十二页,共35页。 探究(tànjiū)对于以上三种理解,你怎样看待(kàndài)?你是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的?第二十三页,共35页。 讽喻说以意逆志(yǐyìnìzhì):玄宗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长恨之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杨贵妃之死。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长恨之直接原因“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结尾,写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长恨之情状陈鸿《长恨歌传》中曾说到白居易创作动机:“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第二十四页,共35页。 讽喻说知人论世:1、唐玄宗掩耳盗铃霸占杨玉环。2、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3、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临长安。4、白居易新乐府运动正是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长恨歌》主旨(zhǔzhǐ)在于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历史教训,谴责李、杨的荒淫导致安史之乱。第二十五页,共35页。 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qíngshì)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第二十六页,共35页。 爱情说以意逆志:全篇先着力刻画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无比,超出了常度,为历史所罕见;然后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回肠荡气的悼念,天人永隔,玄宗心灵上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以致长久地感到无比的痛苦;最后叙述方士觅魂,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心理状态被描写得极其隐约迷离,缠绵悱恻,至为动人。李、杨爱情故事的动人描写,与普通人感情相一致的纯洁无瑕的爱情交流,这和梁祝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爱情故事一样,都“属于人民的精神情绪(qíngxù)的表现”。第二十七页,共35页。 爱情说知人论世: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suízhe)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第二十八页,共35页。 爱情说知人论世: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诗类中。而且,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guānniàn)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第二十九页,共35页。 潜别离白居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qīnɡkǒu),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第三十页,共35页。 双重主题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特殊性质的爱情悲剧,李、杨两人既是悲剧承担者,又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这就使得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能不“怒其作孽”,而“哀其可怜”,不能不在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谴责与同情。诗的前半部分毫不留情地讽刺(fěngcì)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情不自禁地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或者说,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第三十一页,共35页。 揭示“恨”之内涵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遗憾,也是怨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tòngkǔ)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与怨恨。一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二是作者和百姓在恨,恨李隆基不理朝政,重色误己、误民、误国。李隆基酿成大错却不知悔过,更加让人大恨痛恨。三是后人在恨,后朝多少皇帝不以之为戒却重蹈覆辙,终成千古之恨。第三十二页,共35页。 4、怎么(zěnme)表现恨?(1)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虚实(xūshí)结合)极悲恨李之思杨之思长结构(jiégòu)独特情节跌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极乐因第三十三页,共35页。 (3)语言纯美:比喻、对仗、连环(liánhuán)顶针。(2)叙事、写景(xiějǐnɡ)、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融情入景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触景生情春风(chūnfēng)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借景抒情第三十四页,共35页。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nǔlì)做得更好!谢谢第三十五页,共35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