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定风波》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定风波》说课稿

ID:887198

大小:15.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定风波》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件小事儿,传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奇妙的感觉跃然纸上,洒脱的人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宋词,在诵读中丰富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强,可轻松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但他们自我意识强,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需要将诵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所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是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苏轼的诗词。学生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这时板书:定风波—苏轼。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对诗词的回顾,产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初步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播放伴乐,进行有感情地范读;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能够在大声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我将引领学生沿着品读、体会、探究、思索的思路进一步解析课文。  1.学生自读小序,我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知道小序中写了作者遇雨的小事,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接着,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出示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  3.然后通过品析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时书写板书:旷达。  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来进行分享交流,同学们能够找到相应的语句: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我会顺势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感受到雨很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顺势书写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书写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上鉴赏诗歌。“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得出诗词中运用了“双关”和“以小见大”的手法。“双关”——“风雨” 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这一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小结为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作业为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下面是我的主要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