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纪念刘和珍君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十六课 纪念刘和珍君18

ID:860904

大小:3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板块真的猛士 纪念刘和珍君每课一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文助读】:风正:指顺风。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残夜:夜将尽为尽的时候。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客路:旅途。【秒笔诱思】:如何体会“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秒题点拨】:读到此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自主探究 语言积累一.重点字词大集中1.生难字洗涤(dí)      惮(dàn)   攒射(cuán)    尸骸(hái)    长歌当哭(dàng)喋血(dié ) 杀戮(lù)       殒身不恤(yǔn)(xù) 2.多音字辨析          (cuán )攒射                    (háng)   行情 攒                                     行      ( zǎn) 积攒                     (xíng)  行动3.形似字辨析殒(yǔn )殒命       陨(yǔn) 陨石   4.词义详解 寥落:稀少。深味:深深的体会。微漠:依稀,淡薄。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桀骜锋利:倔强而锋芒毕露。黯然:忧伤的样子。干练:既有才能,又有经验。二、背景资料全搜索1.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2.写作背景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师生互动 课文发散一、文章结构图解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缘由交代写作缘由、目的第二部分:交代写作目的第三部分:认识交往刘和珍生前事迹和遇害经过第四部分:得到噩耗第五部分:遇害经过第六部分:总结教训总结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第七部分:死难意义二、课文精讲诠释互动赏析提问: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提问: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提问:第1、2节都说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 明确:第一个“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是要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第一部分两次强调、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提问: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明确: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 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提问:作者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明确: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提问:第四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明确: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提问:“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明确: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提问:“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明确:“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提问: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反驳他们的证据?明确:“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提问:“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明确: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提问:“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明确: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提问: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明确: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提问: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提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明确:“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提问: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明确: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提问: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明确: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提问:“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明确: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提问: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明确: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深层解析 技巧归纳一.情感剖析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二.写作借鉴感情强烈而又真挚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能力提升  知识宝库 一.能力拓展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把上面这个句子变成三个连贯的短句。二.素材集锦鲁迅名言警句精粹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精选好题 自主评价一.知识掌握(25分)1.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2.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B.长歌当哭(当作) 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逝者(走了的)C.立仆(倒下)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勇毅(果决)D.殒身不恤(死亡) 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沉勇(沉着)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A.《南腔北调集》B.《华盖集续编》C.《且介亭杂文》D.《呐喊》4.《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 A.沉痛的悼念与愤怒批判相结合B.刘和珍的事迹C.总结历史经验D.揭露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5.作者结尾写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这样写的用意是()A.心情过于激动、忧伤,实在写不下去。B.表示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故意虚设,让人们共同抨击反动当局。C.与第一部分照应,作者深感“言不尽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D.表示作者该说的话已说完,是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二.能力提高(40分)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①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③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④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1.文①中加点的一句话要看鲁迅哪两篇文章才能清楚了解?(10分)2.文②中“伟大”“伟绩”“武功”的意思怎样理解?(10分)3.文③中“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10分)4.文④中划线部分是否矛盾?为什么?(10分)三.作文题(35分)以“一个物件引起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字数在七百字左右。(提示:文章记叙的是往事,可以用睹物思人的倒叙方法写开头,之后再按时间顺序写;必须以某一物件为线索,贯穿全文;应有明确的中心,不应是随心所欲的回忆。) 参考答案一.知识掌握1.C2.D(A流言,四处传播无根据的。B逝者,死去的。C罗网,捕鸟用的罗)3.B4.A5.C二.能力提高1.《可惨与可笑》《空谈》2.“伟大”一词一方面赞颂一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3.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指陈西滢之流。4.不矛盾。第一句肯定的是事实,第二句是针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三.作文:略真题回放 高考指向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007,广东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 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 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A.考查宁可品性 B.考察宁愿品性 C.考查宁愿品行 D.考察宁可品行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文。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参考答案]1.B。分别读zǔ;qie;jū;jǔ。 2.C。“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指当时名望很重,符合语境。A项“间不容发”是个多义成语,有三个意思。①指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②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③比喻文字精练、严谨。不是指空间容不下的意思。B项“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原句是自诩的意思,不符合语境。D项“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行动与目的相反。原句是说我俩考虑问题不同,可改为“大相径庭”。3.A。“考察”和“考查”两词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但它们也各有侧重和不同:“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根据语境可以排除B、D。品行:多指外在,指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而品性:多为内在,指个人的品格习惯性格。③句中有“诚实温和”指人的品格习惯性格,故可以排除C。4.B。A项“两千多年前……新出土”不合逻辑;C项属于成分残缺,“诗一般的语言”前面缺介词“用”;D项“看了十天的报纸”有岐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