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登高》教学设计

ID:789546

大小:26.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篇一:公开课登高优秀教案《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三、朗读诗歌1.同学个别朗读2.教师范读3.集体朗读4.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明确:(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 种忧愁怎么排解呢?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常作客”突出“常”。四、探究景物描写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天、猿啸、渚、沙、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4.分析意境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明确:悲壮 五:小结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六、集体背诵本诗七:作业:1.背诵本诗2.比较阅读:《望岳》《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八、板书设计篇二:《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说“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杜甫的《登高》。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渚(zhǔ)鬓(bìn)潦(liáo)倒(2)理解词义:回(回旋)落木(指秋天树木落叶)万里(指远离故乡)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失意)篇三:《登高》优秀教案《登高》教案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二.学以致用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一)知人论世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二)熟悉诗文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找意象——明意境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①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确:悟情感。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感伤。8.具体感伤什么?总结: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3、孤独无依——独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思考:①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②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 ③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 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登高》教学设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