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苏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登高》(苏教)

ID:789356

大小:940.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登高》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韩晶◆教材分析《登高》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第二板块“诗从肺腑出”,《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学习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五读法”阅读鉴赏登高诗;2.学习、归纳并掌握登高诗的鉴赏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登高诗的阔大境界并培养深沉情感。◆教学重难点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教学重点】运用“五读法”阅读鉴赏登高诗。【教学难点】学习、归纳并掌握登高诗的鉴赏技巧。◆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登高的诗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学生自主整理预习学案并展示学习目标: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陈志岁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创作的不朽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诗风沉郁顿挫。名句默写: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4.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登高抒怀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神游八荒思接千古。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登高诗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登高即登临高处,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二、检查预习自古及今,文人登高所赋之深情从总体上看这些情怀可分为以下几类: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登高怀人客中思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感怀伤时,抒身世之悲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高瞻远瞩,积极进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三、听朗读,感知诗歌如果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主题被时间笼罩,而且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杜甫的《登高》,以更强大的力量和姿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集大成的登高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一)一读正音:同学们先自己朗读一遍,之后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注意朗诵技巧:感情、重音、停顿、语速、语调。(一读正音)并点评你读到了什么呢?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一起走进作者杜甫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幻灯片杜甫书斋生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壮游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长安求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漂泊西南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到处看到的都是令人悲痛的生民百姓的疾苦,为了投奔一个人我才进行这次远游。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故旧书信断绝,连一个字的消息都没有;年老多病依然漂泊,只剩下这只随处飘零的小舟。(二)二读正义我们一起听一段朗读,思考大意:放录音,之后给学生一分钟时间写写,一分钟看看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理解大意后,我们再次齐读诗歌,把自己沉浸其中,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你就是杜甫。(三)三读鉴赏诗眼:悲秋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结构:律诗的普遍结构,写景+抒情给大家3分钟时间完成题目,3分钟讨论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风天猿渚沙鸟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急高哀清白回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意境是“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的有机融合构成意境。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凄清哀婉3.这些意境怎样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悲凉孤寂)在这些意象中,哪一个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示例:“风急”——“急”字不仅传神地写出当时的季节特点,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曹丕在《燕歌行》中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句。秋风本来就凉,江边的秋风就更凉,而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更是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寒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地感受。学生赏析“鸟飞回”、“哀猿”、“清渚”等意象,教师适当点评。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教师小结: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每种景物用一字形容,却十分精准,可见炼字功夫之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落木长江)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阔大绵长)3、这些意境怎样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悲凉孤寂)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分析颔联的意境。(1)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勃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2)意境阔大绵长、壮阔雄浑,(3)对人们的触动不仅仅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也让人想到了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颈联、尾联表达了几层悲?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直抒胸臆万里之悲常客之悲多病之悲孤独之悲霜鬓之悲家国之悲断饮之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2.如此多的“悲愁”,诗人应怎样排遣呢?提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能借酒浇愁是最好的派遣方法,何况杜甫也特别爱喝酒。有诗为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而且此时正值重阳节,按习俗也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再喝了,因为它有严重的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排遣一些愁绪,可是他却因病戒酒,纵有千愁万绪,可怎生排遣?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不能说,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再说,只任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请同学们把本诗扩写为一段融合意象、意境和诗人形象的记叙文,不少于200字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忧国忧民,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四)四读规律1.我们是怎样赏析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借景抒情悲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情景交融2.登高诗鉴赏规律小结。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过程:登高---见景---写景---抒怀形象:意象---意境---人物物---景---情技巧: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描写①远近、高低、俯仰结合;②色彩冷暖对比;③视听(等多种感觉)结合;④虚实结合;⑤动静结合;⑥运用某种修辞;⑦细描与白描;⑧正侧面描写;⑨细节描写;⑩点面结合;(11)对比衬托等(五)五熟读成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主题被时间笼罩,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登鹳雀楼》的主题被空间笼罩,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然而杜甫的《登高》,以更强大的力量和姿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杜甫的《登高》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又注入了个人身世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感沉郁。时与空,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静止的远景,杜甫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并且不断转换视角,使诗写得丰富而复杂,手法顿挫。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这个登高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也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四、布置作业1.认真完成《同步练习》。2.以“登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类文段,要求:描写生动,有真情实感。五、板书设计登  高                         杜甫 悲 秋 :    风   天  猿 沙   鸟 ——自然之秋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自然之秋 悲秋  :常作客   多病   独登台——人生之秋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家国之秋◆教学反思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上完这节课,发现自己的精心准备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希望通过教学反思对以后教授本诗使有所帮助。备课时我通过仔细的阅读了很多教学资料,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朗读法和点拨法。因此,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上课时,学生能很快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问题学生的反应很平淡,只有少数学生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这两个层次,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时我便觉得很困难。对于学生来说,因无法知人论世恐怕理解起来会很表面也很浅薄。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足,对身居夔州的杜甫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内心的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多病的情况不能体会,又怎能概括此时的杜甫站在高台,面对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百感千愁?所以我只能抓住诗中意象让学生体会其萧索的自然之秋、多事的国家之秋和悲凉的晚年之秋。我急着要学生理解这三层含义,只是一味地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登高》堪称唐人七律之首,很好地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诗中景与情的充分交融,使整首诗达到了情景合一的纯熟之境,笔下之景实乃心中之情,使人读来感慨万千,顿生悲凉。但可惜的是我的的感情不够投入,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此诗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诗歌的朗读非常重要,我在忙于引导的时候忘了要求学生多朗读,也是影响学生理解诗歌的另一个原因。希望自己在反思之后能在教学上有所长进,尽量减少遗憾。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