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一、文常
1.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学说对 影
响很大,后人尊他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2. “说”是 ,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
道理。
【答案】
1. 周敦颐 宋明理学
2. 一种文体
二、词语解释
可: 蕃: 李唐: 予: 濯:
清涟: 通: 益:
不蔓不枝: 蔓: 枝:
亭亭净植: 亭亭: 植:
亵: 隐逸: 噫:
君子: 鲜: 宜乎:
【答案】
可:值得
蕃:多
李唐:唐朝
予:我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通:贯通;通透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
鲜:少
宜乎:当然
三、理解
1. 文 中 通 过 对 和 的 描 写 和 赞 美 , 歌 颂 了 君 子
“ ”的美德,表达了作者 的高尚品格和对
的鄙弃和厌恶。
2. 全文以“ ”字贯通。
3. 第一段以 和 为衬托,突出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
莲花的品格。“ ”写出了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爱。不阿谀逢
迎权贵的可贵精神;“ ”写出了莲花行为正直、表里如一、
不拉拢勾结的高尚品质;“ ”写出了莲花如君子般端正严肃,令人
敬重。
4. 第二段与菊花的“ ”和牡丹的“ ”相比较,点明莲花“ ”的
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 的生活态度。
5. 结尾这几句话暗指天下像他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太少了,而世俗之人又何其多,事开头
“ ”有了着落,照应“ ”
6. 全文最显著 的写 作特 点是 运用 了 的 修辞 手法 。作 者用 菊花比
喻 ,用牡丹比喻 ,用莲花比喻 ,只用七句短语就生动地
写出了莲花的神态。
7. 作者表面上写莲花,实际上是在写 ,写 。另外,用
衬托爱莲花,用 和 衬托正人君子,用 和爱莲的人少衬
托爱富贵之花牡丹的人多。 的写作手法使主旨表达更鲜明。
【答案】
1. 莲花形象 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逐名利的世态的
2. 爱
3. 菊花 牡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4. 隐逸 富贵 君子 洁身自好
5. 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
6. 比喻 隐士 富贵者
7. 君子 自己 隐逸者 富贵者 爱菊 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