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
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莲的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情分析
本文可读性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
要环节,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
方法:一是“疏解文意的读法”,旨在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语、句、段
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谁究文理的读法”,旨在
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
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
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从教学对象
看,他们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
由浅入深,“高视角、低起点”,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八年级的学
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
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对于八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五、教学过程
【一]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位身居陋室,情趣高雅的君子,他安贫乐道,高洁傲岸,他
是谁呢?这节课我们再认识一位大师,他是周敦颐。(板书:周敦颐)
二、题解
1、简介作者:
学生结合导学案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出示补充资料:
他是理学派的创始人,理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主张清廉,自由,没有儒家
那么保守。
周敦颐人品高尚,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他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
人在管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过渡:他为什么如此喜爱莲花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爱莲说》。
二、 初读课文,正音解字
1、一生试朗读课文。
2、正音解字
鲜 xiǎn 少 例:鲜为人知
蔓 màn 又读瓜蔓 wàn
濯 zhuó 指鸟张开羽毛在水中洗浴。
涟 lián 指水波。清涟即清水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思考:
1、作者为什么爱莲?又是怎样描写莲花的?
教师范读第一段,生读描写莲花的句子。
2、一生翻译第一段写莲的句子。
3、积累重要实词。
植、蔓、枝、亵
4、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生长环境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气:香远益清
内在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亭亭净植
5、想象画面美,试着描述出来。
师点评:调动多种感官,巧用修辞,虚实结合等。
6、试着背诵描写莲的句子,进而背第一段。
四、主旨探究
1、 作者究竟为何爱莲?仅仅因为外形美吗?
2、齐读第二段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点拨:莲是君子的象征,莲不仅美在外表,更在其精神。作者爱莲即爱君
子之德。
3、小组讨论:
何为君子?
结合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4、作者是这样的人吗?你读到一位怎样的周敦颐?
资料链接:
周敦颐曾在江西南安任职,有个上司叫王逵,是个有名的悍吏。有一天王逵想
把一个按照法律不该 X 头的囚犯 X 头,下属怕他,都不敢劝说,唯有周敦颐据理力争,但
他不理,周“啪”的一声把手中的手板仍下,打算辞官离去。他说:“有这样做官的吗?用
X 人的方法取悦上司,我不愿做。”王逵终于醒悟了,没有 X 囚犯。
作者:正直不阿,不畏权贵
5、作者在文中想表明怎样的人生态度?
齐读末句,多种形式朗读
讨论 1 怎么读这句?
朗读指导:
“噫,菊之爱”的语气词声音拖长,后三个句子不同句式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读平调。重读“鲜”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余者何人?”反问句,读升调。读出感慨的语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读降调,重读“宜乎”“众”读出鄙夷的语气。
小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
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讨论 2
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的手法。
莲浊世中保持清白的心态与爱菊的陶渊明独自避世和爱牡丹的众人追名逐利的
心态有思想本质上的区别。作者以菊花和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
五、写法探究
1、 本文通过写莲花来抒发自己对君子的态度,也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这种写
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2、全体齐声背诵,生试有感情背诵全文。
六、教师寄语
让我们的生命化作朵朵圣洁的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浮躁的社会
中,希望守住自己宁静的心,成为翩翩君子。
七、能力训练
1 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2、理解性默写
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九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菊 (君子)的品格 (托物言志)
正衬 高洁、质朴 洁 不
莲 正直、芳香 身 慕
清高 自 名
牡丹 反衬 好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