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1.2 老山界
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
学法指导
1、圈画出表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句子,理清叙事线索。
2、多角度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红军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3、从翻山过程中的事件和细节来感悟红军战土的精神品质。
中考导航
1、“惊惶”“骨碌”“咀嚼”“呜咽”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是中考的常考点。
3、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搜索关于“长征”的诗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曾任红军总
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
宣传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
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 1955 年版)。有
改动。1934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后,疲惫不
堪的红军遇到了长征以来第一座难行的高山—老山界。夜幕降临,山上又黑又冷,
路又窄又滑又陡,最险处上山时后者的嘴几乎可以碰到前者的脚跟,下山时后者
的脚差不多会踩到前者的头顶。困乏、饥饿、带着许多伤病员和辎重的红军队伍,
凭着超凡的毅力艰难地翻过了老山界,令当地群众惊讶万分。此后红军突破乌江、
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翻雪山,过草地,于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
三、导读理解
1、开头句(段)“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
叫老山界”的作用。
解析:开篇点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三十里高”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
暗示翻越艰难,为下文蓄势。
2、赏析:第 3 段中“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
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中“躲”的表达效果。
解析:第 3 段中的“躲”字反映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欺压,每有部队经过,
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的严酷现实,为写红军受到人民
的欢迎做铺垫。
3、文章写的是翻越老山界,却花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的事情,是否离题?
解析:不离题。作者在这里叙述与瑶民攀谈的事情,一方面突出了山路的难行,
表明这是真实叙事;另一方面,通过写红军与瑶民的相处,表现了红军对人民的
关怀、充分显示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必然能得到人民的 支持,这是红军取
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原因。
4、赏析“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
眼的地方”中“生怕”和“显眼”的表达效果。
解析:“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引人注目”
的意思,用这两个词语,写我们的担心和行为,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
切和保护,与反动军阀形成了鲜明对比。
5、怎样理解第 12 段中“从山脚向上望……生平没见过的奇观”的含义?
解析:“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而“许多”一词说明有成千上万明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
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突出了红
军队伍不畏艰险的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草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6、分析文章第 22 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第 22 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
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
的声响”来衬托半夜山上的寂静,收到了以动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红军战士
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山上,却能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
忘记了寒冷和危险,这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
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7、第 22 段中,作者前面说“就是寂静”,后面却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
写是否矛盾?
解析:不矛盾。作者这里写声,是为了衬托静,以“有声”衬“无声”。作者以
形象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午夜山中的寂静,使读者如临其境。
8、文章第 29 段翻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
为什么要写医务人员的情况呢?
解析:带着伤员病员的医务人员翻越老山界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他们在行军
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员病员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更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
女性。他们的表现感染和激励着其他红军战士。写医务人员的情况是为了表现整
支队伍勇敢和坚毅的精神面貌。
9、文章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最后却又说比起金沙
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等地方,老山界的因难“还是小得很”,这样说有什么
作用?
解析:文章最后说比起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等地方,老山界的困难“还
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相比较而言的,这样写,更能突出红军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10、本文写的是“事”,表现的却是“人”。文章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①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走路难、睡觉
难、吃饭难等种种图难,但是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着勇气前进”,
凭着坚强的意志越了老山界。
②必胜的信念和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半夜里,走在险峻的“之”字形
山路上,露宿在一尺来宽的山路,“我”也能愉快地欣赏夜景,体现了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快要到山顶时,“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我”还不忘嘲讽一番,体现
了红军必胜的信念。
③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如,翻山过程中“我”一边攀登,一边完成宣传任务,
不仅“我”如此,所有红军战士也都坚定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体现了红军高
度的自觉性。再如,军令下达,要在狭窄危险的山路上宿营,战士们“裹一条毯
子,横着心躺下去”,这体现了红军战士高度的纪律性。
自我检测
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 1—3 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
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
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
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
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
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
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
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
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
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选文第①⑦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奇观”既指眼前火光与星光相接,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的许多“之”
字形壮观浪漫的景象,又指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以及长征这一伟
大业绩。
2、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从不同角度写
出声音的变化,表现了深夜的静谧,突出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胸怀和敢于战胜
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3、这两段景物描写一方面写出了老山界山路的高和陡,写出了行军的困难;另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结合上文理解,“奇观”奇在景象的壮观:星
光火光相接,一直连到天上。再结合文章主题,理解“奇观”的深层含义。本文
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丁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
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奇”在这一英雄的红军队伍。长征,本
就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观,因此,“奇”在长征这一伟大业绩。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像春蚕……”“像野马……”“像山泉……”
“像波涛……”显然是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是“耳朵里有不可
捉摸的声响”,结合上文“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可知,此画线句以耳朵里的声
响表现了深夜的静谧。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是艰难的,夜宿山道,却有如此心境,
可见红军战士的乐观,从而表现了他们乐观豁达的胸怀和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大
无畏精神。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有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等作用,具体分析时要结合句子的内容及文章的主题。
“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在‘之’字拐的
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这两处景物描写
都写到“之”字形、与天空相接,表现了山路的曲折陡峭;“向下看,简直是绝
壁”,更突出了环境的艰险,从而表现了行军的困难。在这样艰险的境况中,红
军战土连夜翻越老山界,表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超乎寻常的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