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理解“铭”的主要特征。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
为一种文体。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
【作者名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
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
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
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语基训练】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准确,注意画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利
用工具书解决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陋.室( ) 德馨.( ) 苔.痕( ) 西蜀. ( )
鸿儒. ( ) 案牍.( )
2、借助课文注释,解释重要字词。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鸿儒.. 白丁..
调.素琴 丝竹..
3、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探究学习】
一、以小组为单位,校验预习作业答案。
二、1、听录音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3、小组选代表朗读课文。
三、串译全文:(请同学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必要时老师补充课文注释。)
1、古今异义
⑴ 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⑵ 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⑶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
之
何陋之.有
3、词类活用
⑴ 有仙则名. ⑵ 有龙则灵.
⑶ 无丝竹之乱.耳 ⑷ 无案牍之劳.形
4、翻译句子
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 何陋之有?
第二课时
【探究学习】
一、课文感知
1、复习,背诵课文。
2、作者评价“室”的“陋”与“不陋”的标准是什么?
3、针对陋室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4、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当朝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
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半年时间,刘禹锡连
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
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那么,你知道
他所明之志是什么吗?
二、文章结构
设喻引题
陋室铭 陋室不陋 高洁傲岸
引喻古贤
三、文本简析
1、作者下笔为什么不写陋室,而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
起?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义?
3、“陋室”为何不陋?是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
4、“庐”“亭”是古代贤者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作者引用这一典故,用意何在?
四、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 的情
操,反映了他 的志趣。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
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室主人 ,那就会满屋生
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五、质疑探究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六、课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
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
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
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
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本文赏析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
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
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
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
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
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全文 91
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 16 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
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
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
“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
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
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
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
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
所以说“何陋之有”。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
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
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
陋室不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要追求精神的丰富与充实,追求高尚的
情操。不要在物欲里迷失自己。陋室铭里所体现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