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目标分析: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本课分为 2 课时完成:
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步骤: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
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
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3、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4、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3、 问题导入法
4、 诵读教学法
5、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
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
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
选择 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
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
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
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
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
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
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
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
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
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
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
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
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
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
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
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
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
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
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
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
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
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
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
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
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
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
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
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
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
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
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等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并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思
想情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
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
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这篇文章。
师指导语:(出示课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
或“荷”的诗句,借此积累其相关诗句。
二、题解
1、简介作者:(生介绍,师适当补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
《太极图说》《通书》等。
2、简介本文写作背景。(师简介)
3、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
一个道理。
含义: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师简介)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指导语: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
语气、语调。
2、扫清生字词
指导语:结合听读录音和自己的课前预习,读准下面的字词。(师展示字词,
先让学生读再纠错。生生互动)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指导语: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美,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
的节奏、语气、语调。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展开朗读比赛。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5、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自己难懂或不懂的词语、句子,提问兄弟小组。
(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6、指名朗读
四、研读探究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指导语: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浏览全文,各小组相互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生 1:生长环境 (出… …不妖)
生 2:体态香气 (中… …益清)
生 3:风度 气质(亭……亵玩焉)
生 4:文中把莲花比作君子
(学生先自行思考,在文中圈划,然后相互讨论)
师: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莲的哪些品质? 你能读出来吗? (点拨:结
合以上对莲描写的句子试着概括)
生 1:生长环境 (出… …不妖)说明莲花高洁、质朴
生 2:体态香气 (中… …益清)说出了莲花的正直、芳香
生 3:风度气质(亭……亵玩焉)可看出莲花的清高脱俗,不容亵渎
(兄弟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师做适当点拨,给学生讲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
用)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指导语:同学们,你们在文中是否看出作者在赞美莲花的同时,有没有写
到其他的花呢?那作者写这些花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来分析下吗的问题。
师: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生齐回答:菊花、牡丹花
生 1:菊花比作“隐逸者
生 2:牡丹花比作“富贵者“
师:2、文中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的是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
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
反衬莲花。
(三)感知文美
指导语:这是一篇经济简洁又不失美感的“颂莲”小文,虽然只有 119 个字,
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么文章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感受
一下。(小组议论,分析概括)
生 1:美在文章虽短但结构整齐
生 2:美在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 3:美在莲的象征义上,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生 4:............
(师结合生的概括总结,生做笔记)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 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
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
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
1.莲花、菊花、牡丹分别有何品质?人们对待三种花的态度有何不同(原句回
答)?
2.学习了本文《爱莲说》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试说
说理由。
3.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钟爱的花,能否学习周敦颐的写法,发表一下你喜
欢的哪一种花的理由吗?
4.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因为它----------------—————————————。
五、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
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
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
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课堂检测
指导语:同学们,文章我们已欣赏完,你们能掌握多少呢?现在我们通过
几道题来检测一下,请你们独立完成。(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 (2)亭亭净植.( )(3)陶后鲜.有闻 ( )
2.下列句中与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清 香远益清 清荣峻
茂
C.直 中通外直 岂直五百里哉 D.闻 陶后鲜有闻 此
人一为具言所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之” 字含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
何陋之有
5.结合课文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
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表 现 词 人 不 受 世 俗 羁 绊 , 对 世 俗 生 活 厌 弃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
用 来 比 喻 某 些 人 不 与 世 俗 同 流 合 污 而 又 洁 身 自 好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加强背诵,认真默写。
2、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