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ID:728932

大小:1.27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南省周口市 2016-2017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第Ⅰ卷 一、本卷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5 个国家近 50 年生育率(单位:%)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 生育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 ①人口出生率 ②人口死亡率 ③家庭人口数量 ④人均寿命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2. 各国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 B. 人均寿命的延长 C.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D.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答案】1. A 2. C 【解析】 1.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 率的高低会影响出生人口的多少,会影响人口出生率,进而会影响家庭人口的数量,因此①③ 正确,故答案选 A。生育率不会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人均寿命。 2. 读图分析可知,各国生育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国生育率降低是不是与育龄妇女数量 的减少有关,是不能确定的;现阶段,人均寿命的延长对生育率的影响不大,B 错误,计划生 育政策的实施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政策,D 错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妇女教育水平的提升, 使得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从而导致生育下降,C 正确。故选 D。 我国规定男子 16-60 周岁,女子为 16-55 周岁,为劳动年龄人口。下图示意我国 1960-2045 年每五年劳动人口增长变化(未考虑全面二孩政策的预测数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最大的年份是 A. 1965 年 B. 1980 年 C. 2015 年 D. 2045 年 4. 2016 年 1 月 1 日我国正式全面放宽二孩政策后,则图中预测数据发生明显变化的年份是 A. 2020 年以后 B. 2025 年以后 C. 2030 年以后 D. 2045 年以后 【答案】3. C 4. C 【解析】 3. 当劳动人口增长率大于 0,说明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图中数据,到 2015 年, 我国每五年的 劳动人口增长率都大于 0,说明人口持续增加。2015 年后,每五年的劳动人 口增长率小于 0,说明人口减少。所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年份是 2015 年,也就是我国 劳动力就业压力最大的年份。 4. 根据材料提示,男子 16 岁-60 周岁,女子为 16 岁-55 周岁,为 劳动年龄人口,2016 年 1 月 1 日全面放宽二孩政策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会明显增高,等到符合二孩政策的新增出生 的小孩长成劳动力后,至少 要 16 年后,即在 2030 年后,我国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也会发生 明显变化,所以 C 选项最符合条件。 2015 年以来,难民潮困扰欧洲。下图为“难民潮迁移路径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大部分难民以德国为目的地的主要原因是 A. 该国居民总人数少 B. 较好的环境质量 C. 无限制的移民政策 D. 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 6. 难民大量涌入德国,对德国产生的影响是 A. 增加了德国乡村人口比重 B. 缓解社会矛盾 C. 增加城市环境压力 D. 缓解交通压力 【答案】5. D 6. C 【解析】 5. 读图可知,大部分伊拉克。叙利亚和北非难民都以德国为主要目的地。德国属于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故选 D。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 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 不利影响:造成了人才外流。 ②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 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 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读“美国与中国东北部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下列组合中,影响上图中人口迁移的 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8. 人们习惯上把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雁南飞” 现象对山东省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③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7. B 8. B 【解析】 7. 图示②表示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影响因素为气 候;③1980 年前我国的人口由山东向东北的迁移主要是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故②③正确, 故选 B 项。 8. 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人口的“雁南飞”,山东作为迁入地区,主要的影响表现为:有利: 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的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利:也给迁入地的 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如环境质量下降、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等。故选 B 项。 点睛:1.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方法 (1)结合下图全面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等。 (2)找出主要原因。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 性因素。例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 迁移,这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年轻人从东北部老工业区向西部、南部迁移,主要是考虑 就业等社会经济因素。总体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逐渐减弱,目前影响人 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指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 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 2000 年和 2008 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9. 2000-2008 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 1300 米以下地带 B. 1300-1900 地带 C. 1900-2500 米地带 D. 2500 米以上地带 10. 2000-2008 年,该地区 1900 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是 A. 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 人口迁往,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C. 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 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答案】9. A 10. D 【解析】 9. 根据材料,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 2000~2008 年,人 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说明该地区人口百分比增大,人口增长快,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读图, 图中弹性系数变小的区域主要在 1300 米以下地带,是人地关系最紧张地带,A 对。其它范围 变化小或是弹性系数增大,人地关系较好,B、C、D 错。 10.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区 1900 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2008 年较 2000 年明显增大, 即人地关系趋于缓和;该地区 1900 米以上地带,海拔高坡度大,开垦农田易造成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当地迁出人口,利于生态保护,缓解了人地关系,D 正确,B 错误;该地区 1900 米以上地带,海拔高坡度大,开垦农田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紧张,A 错 误;大量退耕还林,利于环境保护,人地关系应该区域缓和, C 错误 ;故答案选 D。 下表反映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类型的关系。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11. 由上表可以看出 A. 生活消费水平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土地人口承载力小于土地的人口合理容量 C. 土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 D. 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生活消费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 12. 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人们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 由上表可以看出,土地人口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C 正确;土地人口承载力不一定小于 土地的人口合理容量,B 错误;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A 错误;土地人口承载 力与生活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D 错误。故选 C。 12. 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控制人口数量、提 高人们消费水平不是提高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故选 B。 点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 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 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读我国某城市重工业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图中 a、b、c 等表示地租分布等值线,关于各点地租高低的判断,正确的是 A. a>b>c B. b>a>c C. d>e>a D. c>e>d 14. 从环保角度出发,重工业区进行了迁移,则推断该市最不可能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答案】13. C 14. C 【解析】试题分析: 13. 读图,城市地租是由市中心的中心商务区向四周递减,所以地租等值线的数值由内向外 减小,d>e>a,C 对。A、B、D 错。 14. 城市功能区布局原则,工业区布局不能影响城市的环境。根据图中重工业区的位置判断, 该地应是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所以该市最不可能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B 对。 考点:城市地租理论,城市功能区布局原则。 下图为某地区城市规划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从城镇规划来看,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A. 山区 B. 平原 C. 高原 D. 丘陵 16. 图中信息显示,城市的服务功能 A. 沿干道较强 B. 沿铁路线较强 C. 沿环路较强 D. 区域内一样强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6. 第 24 题,图中显示城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干道两侧,说明城市的服务功能沿干道较强。 下图为浙江某沿海港口城市规划示意图。该城市各组团分工明确,其中城市“绿心”由山体 和水域组成,以保护为主,禁止大规模开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在该城市规划中,限制了城市各组团的 A. 服务范围 B. 服务种类 C. 服务人口 D. 服务等级 18. 城市“绿心”的设置,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是 A. 发展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B. 运用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C. 发展区域经济,引导农业人口城市化 D. 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 本题以浙江沿海某城市规划图为背景,考查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规划中该城市各组 团分工明确,限制了各组团的服务种类随意变动,所以选 B。 18. 本题考查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绿心” 由山体和水域组成,以保护为主,禁止大 规模开发,说明该城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所以选 D。 下图为“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和该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下 列各题。 19. 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A. 甲--交通拥挤 乙--地价地涨 丙--部分产业迁出 B. 甲--部分产业迁出 乙--交通拥挤 丙--地价上涨 C. 甲--地价上涨 乙--交通拥挤 丙--地价上涨 D. 甲--地价上涨 乙--部分产业迁出 丙--交通拥挤 20. 左上图所示丙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右上图的哪个阶段 A. ①-②阶段 B. ③-④阶段 C. ④-⑤阶段 D. ⑤-⑥阶段 【答案】19. A 20. D 【解析】 19. 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势必导致地价上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质量下降,将使一部分人口 和企业迁离城市。因此甲为交通拥挤,乙为地价地涨,丙为部分产业迁出,故答案选 A。 20.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阶段有部分产业迁出,因此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应该处于⑤-⑥ 阶段,故答案选 D 项。 点睛: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 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 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 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 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补充地下水 ②减少土壤侵蚀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④⑤ 22. 为降低城市暴雨带来的损失,城市施工建设应采用的措施是 ①扩大绿地面积 ②完善蓄水、排水系统 ③增强预报、预警 ④改进路面材料透水性 ⑤提高个人防范意识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 读图可知,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使用了渗水路面,下渗量增加,补充地下水资源;增加 了绿化带,可以延伸径流汇聚的时间;但是不能解决城市洪灾;图中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缓 解城市缺水问题,但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故①③正确,故 C 项正确。 22. 为降低城市暴雨带来的损失,城市施工建设可以采用扩大绿地面,增加城市的渗水功能, 完善蓄水、排水系统;改进路面材料透水性,增加暴雨期的渗水功能,故①②④正确;增强 预报、预警;提高个人防范意识不属于个人防范措施,故答案选 B 项。 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下列各题。 23. 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混合农业 C. 水稻种植业 D. 种植园农业 24. 影响②地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劳动力 B. 生产机械化水平 C. 市场 D. 科技水平 【答案】23. C 24. C 【解析】 23.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①地的农业生产特征: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 而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多,故符合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征。故答案选 C 项。 24. 从农业生产模式图可以看出,该地农业生产既有粮食生产,又有牧业生产,商品率较高, 因而为混合农业。混合农业的生产比较灵活,主要依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故答案选 C 项。 “双高”甘蔗(指产量高、含糖量高),喜欢生长在热量充足、雨热条件搭配好的地方。一般 1 月份种植,种植时需要覆盖地膜,气温回升达 20℃以上时揭膜。下图为广西某双高甘蔗产 区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双高”甘蔗揭膜的时间是 A. 2 月 B. 4 月 C. 6 月 D. 11 月 26. “双高”甘蔗覆盖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A. 防风、防冻 B. 防沙、防虫 C. 保温、保肥 D. 保土、保苗 【答案】25. B 26. C 【解析】 25. “双高”甘蔗(指产量高、含糖量高),喜欢生长在热量充足、雨热条件搭配好的地方。 一般 1 月份种植时,恰是我国气温最低的时期,此季节易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所以种植 时需要覆盖地膜,以保温;同时保水、保肥。图示 3-4 月间气温可达 20 以上,此时可揭膜。 选 B 正确。 26. 覆盖地膜可以增加土壤的温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可以减少外力对表土的侵 蚀,从而达到保持土壤肥力的效果,故 C 项正确;地膜无法起到防风、防虫、保苗的作用, 故 A、B、D 项错误。 点睛:甘蔗覆盖地膜的作用: (1)提高土壤温度。地膜覆盖后,因为晴天太阳直接射入薄膜内,增加膜内的地温和气温, 使膜内温度逐渐上升,形成了一个土壤与薄膜之间的小循环系统,地温可比露地。 (2)保湿、保墒。地膜覆盖后,白天阳光照射温度高,夜晚地膜内外温差大,膜内布满水珠, 由于地膜的阻隔,隔住了土壤与空气的热交换,土壤水分不易蒸发,起到保墒作用。地膜全 覆盖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水分长时间在土壤中保存。 (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中速效养分增多。地膜覆盖后,由于协调了土壤中温度、水分、 空气三者的关系,使土壤松软性能较长时间保持,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加速了土壤 中有机质的分解,增加了土壤肥力,满足了甘蔗对养分的需求。盖膜后,可以减少肥料挥发 或因雨水淋溶和冲刷而使土壤中肥料流失。同时,保持了耕作层的疏松状态,土壤透气性良 好。 (4)提高蔗种出芽率,促进蔗苗早生快长盖膜后温度增加,加强种茎内转化酶的活性,促进 养分转化,促使种芽尽快萌发,提高发芽率,加之土壤养分、水分充足,蔗苗生长迅速。 水果玉米(即超甜玉米)起源于南美洲印第安玛雅发族地区,欧美国家栽培广,近些年引入 中国栽培。它可生食,也可煮熟吃,剥下籽粒能做菜,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食品。据此 完成下列各题。 27. 我国北方水果玉米在品质和甜嫩程度上均优于南方,其原因是 A. 热量较充足 B. 生长周期长 C. 水源较丰富 D. 地形起伏大 28. 水果玉米栽培时须与其它作物隔离 200 米以上,其最主要目的是 A. 保证玉米品质 B. 方便耕地浇灌 C. 利于作物散热 D. 增加光照强度 【答案】27. B 28. A 【解析】 27. 根据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可知,我国北方地区纬度高于南方,故热量条件不到南方 地区,故 A 错;北方地区热量较少,但作物生长的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故在品质 和甜嫩程度上均优于南方,B 正确;根据夏季风进退的规律,我国南方地区雨季长,北方地区 雨季短,故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丰富,C 错;南北方的土壤从总体上来讲,不能说那个地方的土 壤肥沃,故本题选 B。 28. 水果玉米栽培时须与其他作物隔离 300 米以上,虽然 B、C、D 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 的是防止其他作物与之争水争肥,保证其配置不受影响,保证玉米品质,故本题选 A。 “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在古代 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山间铃响茶香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川藏“茶马互 市”的景象。“一春心事在新茶”,对于嗜茶者,莫不以春茶为贵,而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成为我国同纬度春茶上市最早的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9. 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主要是因为 A. 文化相似,民间交流密切 B. 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便利 C. 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 D. 需求较大,沿线资源丰富 30. 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是 A. 云随山势湿气凝,春雨早来滋碧霞 B. 雪山水秀润天府,宝盆地沃生龙芽 C. 春风早来云雾散,昼暖夜寒育云华 D. 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 【答案】29. C 30. D 【解析】 29. 材料提到,“茶马古道”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四川和西藏相邻, 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是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的主要原因。选择 C 项。 30. 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由于四川是盆地地形,冬季冷空气受到北侧山脉阻挡,则可知 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是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选择 D。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因素和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从茶叶生长的温度条件分钟地形对气 候的影响,从商品的来源和商品交换市场的进行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的条件。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被称为“中国饮料之都”。除青岛啤酒、伊利等国内著名饮料企业抢先 布局外,百威、红牛、可口可乐、杨协成等国际巨头也先后落户于此,作为其在中国布局中 的重要一环。完成下列各题。 31. 众多国际饮料企业选址三水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市场 B. 技术 C. 劳动力 D. 原料 32. 经过连续多年的调整发展,目前影响三水继续引进新项目的主要瓶颈是 A. 人工成本上涨 B. 经济低迷 C. 水源水质下降 D. 土地殆尽 【答案】31. A 32. D 【解析】 31. 饮料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而佛山市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所以是众多饮料企业 选址的主导因素。故选 A。 32. 因众多企业的引入,大量占用土地,使用地紧张,限制了继续引进新项目;而人工成本 对新项目引进,影响不大;该市经济发展较快;水源水质对新项目引进影响不大。故选 D。 路桥是指横贯大陆的铁路运输通道。根据有关理论,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从“海岸经济”进入 “路桥经济”阶段。读“亚欧大陆桥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3. 目前,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铁路运输量和运行速度低于第一亚欧大陆桥,主要原因是 A. 沿线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差,货源不足 B. 冬季港口封航,海陆联运的货物中断 C. 沿线地区湿地、冻土广布,速度受限 D. 沿线国家多,列车的边境滞留时间长 34. 若第三亚欧大陆桥开通,与已有的两条线路比较,货单较多的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A. 稻米 B. 羊毛 C. 木材 D. 小麦 35. 第三亚欧大陆桥沿线多为临海国家,发展“路桥经济”的重要意义是 ①实现人口均衡分布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③缩小沿海内陆差距 ④摆脱国际市场依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33. C 34. A 35. B 【解析】 33. 读图,亚欧第一大陆桥分布在俄罗斯境内,第二亚欧大陆桥穿过许多国家。目前,第二 亚欧大陆桥的铁路运输量和运行速度低于第一亚欧大陆桥,主要原因是沿线国家多,列车的 边境滞留时间长,C 对。沿线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冬季港口封航,与铁路运输速度无关,A、B 错。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地区纬度较第一亚欧大陆桥低,冻土和湿地面积较小,D 错。故选 C。 34. 读图,第三亚欧大陆桥连接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重要的水稻产区。第三大陆桥开 通,与已有的两条线路比较,货单较多的农产品最有可能是稻米,A 对。木材不如第一大陆桥 有优势,C 错。羊毛、小麦不如第二大陆桥有优势,B、D 错。故选 A。 35. 第三亚欧大陆桥沿线多为临海国家,发展“路桥经济”的重要意义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②对。不会进行人口均衡分布,①错。有利于缩小沿海内陆差距,③对。国际联系加强,不 是摆脱对国际市场依赖,④错。B 对。 点睛:本题主要三条亚欧大陆桥的差异及原因,建设的意义。根据三条亚欧大陆桥的位置, 分析各线路的运输量和运输速度差异的原因。结合不同区域主要农产品的类型,分析运输产 品类型。交通线路建设的意义,主 要是带动区域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不能平衡人口分布, 加强了国际联系。 甲乙两城市间的直线距离为 590km,连接甲乙两城有三条交通线路。下图为甲乙两城三条交通 线的沿线海拔随距离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6. 线路 P、M、N 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最可能的是 A. 国道、高速公路、高铁 B. 村村通、航空、高铁 C. 省道、航空、内河航运 D. 省道、高铁、高速公路 37. 线路 M 沿线海拔变化最小,距离最短,下列关于线路 M 所对应的运输方式的说法最恰当 的是 A. 沿线停靠站点最多 B. 运价最低 C. 沿线多桥梁和隧道 D. 终点在乙城外 32km 【答案】36. D 37. C 【解析】 36. 线路 M、N 距离近线路较为平直,说明级别较高,而且沿线海拔较低不可能是航空。线路 P 距离较长沿线海拔较低,有可能是省道。故答案选 D。 37. 高铁的速度较快,为了保证安全性,高铁线路一般较为平直,桥梁隧道多。故答案选 C。 读“我国某地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8. 下列关于该地 1985-1995 年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环境污染指数逐年上升 B. 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 C. 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D.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39. 该地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 1985-1990 年 B. 1990-1995 年 C. 1995-2000 年 D. 2000-2005 年 【答案】38. C 39. C 【解析】试题分析: 38. 此题考查三角坐标图的判读。仔细读图,在图中找出环境污染指数、经济发展指数、资 源能源消耗指数的坐标轴,可以发现三者都是由左向右增加,图中显示 1985—1995 年资源能 源消耗指数大致在 0.9-0.5%之间,始终较高,而此期间,环境污染指数有降低的趋势,经 济发展水平有上升的趋势,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一直较高,这说明人地关系尚未达到协调发展。 39. 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应该是环境污染指数低、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低、经济发展指 数较高的时期,图中 1985—1990 年、1990—1995 年资源能源消耗指数较高、经济发展指数低, 故排除选项 A、B;2000—2005 年环境污染指数较高,故排除选项 D;1995—2000 年环境污染 指数、资源能源消耗指数都较低,经济发展指数较高,此时期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 故选项 C 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三角坐标图的判读和可持续发展。 【方法总结】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平面等边三角形坐标图将三角形的三条边作为坐标轴,形象直观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和变化发展规律,经常用来考察人口年龄的构成情况、产业结构构成等问题。 常见的三角形坐标图具有如下 2 个特点: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 不表示绝对量;②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是 100%。下面利用例题来说明判读三角形坐标 图的巧妙方法。 如下图,三种产业的构成图,求图中某点的产业构成比例。 第一种方法:如 B 点。 B 点四周有六条辐射线,且相邻两条之间相差 60°;指向其中任何一种产业都有两条辐射线, 并对应两个数字,则较小的数值就是这个产业所占的比例构成。如第一产业所对应的数字是 60、80,就取 60%;第二产业所对应的数字是 20、40,就取 20%;第三产业所对应的数字是 20、80,就取 20%。故 B 点的产业构成是第一产业占 60%,第二产业占 20%,第三产业占 20%。 第二种方法:如 A 点。 首先,沿三角形的各边数值增大的方向画三个箭头。其次,在 A 点作外围三个箭头的平行线, 且方向相同,即画三个箭头,且这三个箭头所在线之间夹角为 120°。那么这三个箭头所指的 数字就是其对应的产业所占的比例构成。因此,A 点的产业构成是第一产业占 20%,第二产 业占 40%,第三产业占 40%。 40. 下图为广西某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图。图中对缓解燃料、饮料、肥料之间矛盾起核心作 用的是 A. 沼气池 B. 生猪 C. 果树 D. 农民住房 【答案】A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该生态农业生态中将猪的粪便转化成沼气可用来照明、烧水、煮饭, 沼渣、沼液可作为脐橙的肥料,因此对缓解燃料、饮料、肥料之间矛盾起核心作用的是沼气 池,故答案选 A。 第Ⅱ卷(40 分) 41. 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某中等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 E 工业区较 F 工业区布局更合理,试说明原因。 (2)随着城市发展,Y 住宅区较 X 住宅区更有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推测其理由。 【答案】(1)E 工业区位于交通线的枢纽地带,交通更便利;位于盛行风的垂直方向,对城市 污染小。(或 F 工业只有一条交通线经过;位于西南风的上风向,易对城市造成污染) (2)Y 住宅区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Y 住宅区远离铁路,噪音污染轻。 【解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地区某中等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的合理规划, 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合理布局。读图分析可知,E 工业区位于交通线的枢纽地带,交通 更便利;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盛行西南和西北风,因此 E 位于盛行风的垂直方向,对 城市污染小,而 F 工业只有一条交通线经过;位于西南风的上风向,易对城市造成污染。 (2)读图可知,Y 住宅区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远离铁路,噪音污染轻。 点睛: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 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2)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 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3)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 疏松两类。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 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4)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区位;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需劳动力多的工业区接近 居民区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或有火灾危险的企业远离城市,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布置在 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 接污染。在防护带中一般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留有发展余地。 (5)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要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得到最优方案。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羊绒是生长在山羊外表皮层的细绒,入冬天气寒冷时长出,可抵御风寒,开春转暖后自动脱 落,以适应气候。羊绒被称为“纤维皇后”,世界上约 70%的羊绒产自我国内蒙古、新疆、陕 西等地。宁夏灵武市是全球重要的羊绒集散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灵武羊绒业靠收购和贩 运羊绒起步,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初期积累。目前灵武全市一共有 5000 多人从事羊绒 收购工作,从 2003 年建设羊绒产业园开始,灵武羊绒业走上了规模化集聚及精品羊绒发展道 路,现已初步形成羊绒分梳、绒条、纺纱、制衫、面料为一体的生产加工产业链。 (1)判断我国牧民采收羊绒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简述灵武设立羊绒产业园区的优势条件。 【答案】(1)春季 春季气温回升,采绒对羊造成的不利影响小;冬季为产绒期,春季的采 绒量大。 (2)邻近羊绒主产区;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羊绒业起步早,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劳动 力价格和地租低廉;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 【解析】本题以羊绒的生产为背景,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工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 的知识迁移能力。 (1)采收羊绒应选择羊绒充足但又不威胁羊的生命为最佳时机。冬季羊绒为羊避寒,不 可采收。冬去春来时最佳,此时天气回暖,羊绒上好,采收也不会影响羊的生存。 (2)在灵武建立羊绒产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应从接近原料地,交通便利,有一定产业基础, 劳动力及地租成本较低,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分析。 43.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山东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 年)》,山东省将加快建设日照钢铁精 品基地,加速将山东钢铁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 材料二 山东铁路、港口和部分城市示意图。 (1)分析日照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 (2)兖州是山东著名煤炭产地,因长期开采,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请你从地理的角度为兖 州经济的振兴提出合理化建议。 (3)2013 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39582.74 亿元,同比增长 14.72%,占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 30.23%,比年初提高 1.12 个百分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山东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山东省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钢铁工业提供充足的燃料;海陆交通便利,便于 运进铁矿石;山东经济较发达,市场需求大;有政府政策的支持。 (2)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工业的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和 新兴工业;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或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弃物的利 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3)高速公路和铁路等现代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交通快捷;临近环渤海经济区,市场广阔; 技术力量雄厚;政策支持;创新氛围好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选择、区域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发展。 (1)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主要考虑资源、交通、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由材料文字信息可以分 析山东省给予日照钢铁工业优惠的政策支持;由地图信息可知,山东省境内煤炭资源丰富, 为钢铁工业提供充足的燃料;日照临海,由专业的铁路连接煤炭产地,故该地海陆交通便利, 便于运进铁矿石和煤炭;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带,经济发达,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 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延长工业产品的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 利用率、循环经济的发展、改造传统工业等,具体表述如下: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工业的 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和新兴工业;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或 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用新技 术)改造传统工业。 (3) 山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交通、市场、技术、政策等方面。由材料 信息可以分析该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现代交通运输迅速发展,交通快捷;山东省临近 环渤海经济区,市场广阔;技术力量雄厚;政策支持;创新氛围好等。 4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 1982 年和 2005 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 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 1982 年的 117.81%亿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6554.69 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答案】(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 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 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 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 级体系更加完善。 【解析】(1)福建省 1982 年和 2005 年交通运输网的变化,可从线路的里程、站点的数量、方 式的变化等方面分析解答。 (2)交通条件改善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可结合城市化的表现与作用,从城市数量、规模、人 口迁移方向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解答。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