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ID:728946

大小:165.87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命题人:周真辉 审题人:朱宇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朱拓.(tà) 寒暄.(xuān) 歆.(xīn)享 竹篁.(huáng) 场.(chǎng)院 B. 吮.(shǔn)吸 泅.(qiú)水 畏葸.(xǐ) 紫绡.(xiāo) 重创.(chuāng) C.萌蘖.(niè) 岑.(cén)寂 尺牍.(dǔ) 得鱼忘筌.(quán) 模.(mó)样 D.逡.(qūn)巡 氓.(méng)隶 瞋.(chēn)目 流憩.(qī) 不着.(zháo)边际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夸夸奇谈 刻画人物 惹事生非 世外桃源 轻歌曼舞 B.大显身手 谋取暴利 莫明其妙 变幻莫测 安分守己 C.计日成功 门庭若市 望风披靡 欲盖弥彰 水乳交溶 D.山清水秀 舍生取义 沁人心脾 水泄不通 铤而走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选举中,深孚众望....的小王当选为办公室的主任。他表示一定要廉洁勤政,多为群众办好 事。 B.参加此次画展的作品包括众多流派。大师们独具匠心、异彩纷呈的艺术创作,令出 席这次展出的专家们叹为观止....。 C.李白以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神气、瑰丽的景象。 D.高树勋将军领导国民党十七军,在内战前线揭竿而起....,在全国各个战场引起了强烈 反响。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 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D.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媒体认为:有 NBA 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 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 2008 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 建设好农民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 展。 D.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 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户籍制度 中国本土的户籍制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政府实行户籍 登记主要是为分配土地、 征收赋税及摊派徭役提供凭据。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逐步发展成为集人口迁移控制和利 益资源分配于一体的结构严密且功能强大的系统政策,以 195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规确 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原则,明确地将城乡居民分为“公民由农村 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 的 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种二元结构的封闭式的户籍 管理模式构成了世界罕见的城乡壁垒,它在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构成了一道难以逾 越的屏障,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购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和 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的城市就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户口本成为中国人之间身份及 待遇差别的一大标志,户籍制度是留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烙 印。 客观地讲,传统户籍制度对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等, 确实起到了“铁篱笆”似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滥觞于农业和计划经济的传 统户籍制度已经明显适应不了时代的需要。“铁篱笆”式的户籍制度不仅钳制了人才的自由流 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在客观上伤了一大批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感 情。作为户籍制度配套实施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制度,在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基础 上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这种“剪刀差”政策无疑为工业化进程注入动力。毋庸置疑,广大农 民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及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 滞后,因生计所迫而大量永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几乎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难以 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及社会地位,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没有,因而这些处于 城市边缘的“打工族”对城市生活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这在相当程度上窒息了他们投身于城 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另外,曾几何时“农转非”指标成为权钱交易的资本,有关 部门在办理“农转非”时,“走后门”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 风。一言蔽之,既失公正又缺效率的传统户籍制度是一项负面效应甚多的壁垒性政策。 6. 下列对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户籍制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分配土地、征收赋税及摊派 徭役。 B.是集人口迁移控制和利益资源分配于一体的结构严密且功能强大的系统性政策。 C.我国户籍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 D.户籍制度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一项负面效应甚多的壁垒型政策。 7.下列对“户籍制度是留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烙印”这句话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户籍制度中,单方面地规定了农民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一系列特别严格的要求。 B.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构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和保 障城 市劳动力全面就业的城市就业制度,而农村不能。 C.户籍制度使户口本成为中国人之间身份、待遇、思想、学识等一系列差别的重要标 志。 D.因生计所迫而入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几乎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难以获得 与城 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及社会地位。 8.下面对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于城市边缘的“打工族”对城市生活没有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窒息了他们投身 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户籍制度是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原来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等都改变了。 C.户籍制度钳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D.在市场经济下,“农转非”成为钱权交易的资本,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 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 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 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郡,如岐州法。相郡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 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 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 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①,妄起风谣,诉讼官人, 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 授。于是人②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 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 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①诐(bì):不正,邪僻。②《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造次..必以礼 造次:鲁莽 B.拜.赵州刺史 拜:拜见 C.庶.有以变其风俗 庶:差不多 D.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摘:揭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乃.用秩俸之物 其.父每谓所亲曰 A B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其.孰能讥之乎? 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C 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以厚望,认为他一 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泛览经史,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着,不为挫折屈服。相州民风不纯,民众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 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 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 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 分) 小 重 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中所说的“心事”指 ;这首词的主旨句 是 。(2 分) (2)这首词上下两阕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分)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填空(8 分) (1)《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本册我们学过 的他的作品有《 》。 (2)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 映带左右。 (3) ,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 。 (4)彼童子之师, , 。(《师说》) (5)惧满盈,则思 。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诗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 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 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 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 远? ②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 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 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 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 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 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 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 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 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 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 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 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 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 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 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 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 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 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 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 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 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 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 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16.第①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 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6 分) 答: 。 17.第③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 句话的含义。(6 分) 答: 。 18.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 味在心头?”(5 分) 答: 。 19.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 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B.作者认为尽管无数的新诗散布在我们周围,但浮华的现世已经不可能再造就王勃王 维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 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 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具 有机巧的构思。 六.(9 分) 20.根据语境组合下面备选文句,并从句式运用角度作调整,使文段意思连贯。(3 分) 老人说,谁要把这里仅仅就看作是一片山林,那谁就会在此失之于浅。你想想看,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当中,哪一段没有景致,哪一段不值得细琢磨?就是在那 一日之内,早挂露,晚吹风,味道也是大不一样啊!这不是人生是什么! ①空气经过晚霜洗礼,让人神清气爽 ②树木应时节而长,葱茏一片 ③铺上皑皑雪装的山野更见一种辽阔与苍茫 ④香气四溢的野花沐东风而开 调整后的句子(只填序号):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 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 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人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下面提示语要求造句。(2 分)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条校园宣传标语。(要求:①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② 有文采,并体现人文关怀;③不少于 1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 分) 1520 年以来,世界上共有 85 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 50 家是大学。大学依靠梦想、依靠 希望生存下来,千千万万学子的大学梦延续着大学的历史。 请以“大学梦”为话题,写一篇 800 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高一语文期末答题卡 第 I 卷(选择题 36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1)译文: (4 分) (2)译文: (3 分) 装 订 线 (3)译文: (3 分) 14.(1) ; (2 分) (2) (4 分) 15.(1)《 》。 (2) , 。 (3) , 。 (4) , 。 (5) 。(每空一分,共 8 分) 16. (6 分) 17. (5 分) 18. (6 分) 19.( )( )(4 分) 20. (3 分) 21.(4 分)(1) (2) (3) (4) 22.(2 分) 高一语文期末参考答案 1.B (A 场 cháng,C 牍 dú,模 mú,D 着 zhuó,憩 qì) 2.D (奇—其,事—是,B 谋—牟,明—名,C 成—程,溶—融) 3.D、“揭竿而起”是指人民群众不堪压迫而起来反抗 4.A 引号内句号删掉 5.C(A 搭配不当,B 主客倒置,D 句式杂糅。) 6.B(A.不是对现行户籍制度的解释;C.解说的是户籍制度中的一个具体内容;D.对户籍制 度缺少具体解释。) 7.C(是身份、待遇的差别,文中没有写到思想、学识等其他方面。) 8.A(以部分代全体,原文是“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 9.D(A.仓促,匆忙; B.拜:授予官职;C.庶:但愿,表示希望;D.摘:同“擿”,“发 摘奸隐”同 “发奸擿伏”,“摘”通“发”,“揭发”之意) 10.B(A.乃:均作“于是”讲;B.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译为“他”,后者为语气 副词难道;C.为:均表示被动关系,跟“所”结合,组成“为……所”句式。D.以:均 用作介词,表凭借,译为“用”) 11.C(排除①⑥,①学识修养,⑥为政之道的结果) 12.C(梁彦光任相州刺史是惩恶和教化兼施,而任岐州刺史则是“以静镇之”,并非“始终”) 13.(1) 说他不能够以道理来感化教育(世俗人心);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 最终(彦光)因这个罪名而被免官。 (4 分) (2) 彦光并没有怪罪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3 分) (3)后来(焦通)改正过错,磨砺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3 分) 14.(6 分)(1)“心事”指抗金报国的理想;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2 分) (2)抒情手法上,上阕侧重借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抒胸臆。(2 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而 又知音难觅的孤愤。(2 分) 15.略 16.(6 分) 一问: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变得灰暗、腐朽;或者:失去光彩和神奇。 二问:当代诗歌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三问: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每问 2 分。意思符合即可) 17.(6 分)①古诗经过时间淘洗,不仅本身的光彩不会失去,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魅力 反而得到提升。(两个要点各 3 分,意思符合即可) 18.(5 分) ①它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 ②它能抵御心灵的麻木; ③它能深化我们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 ④它能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 ⑤它能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5 个要点,答对 3 点即满分,意思符合即可) 19.BD(B.不符合作者的判断。D.主要原因是时间的淘洗。)(4 分) 20.④②①③(3 分) 21.(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 材料。(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共 4 分) 22.示例:捧出一颗爱心,送去一份温暖!(2)春风化雨润幼苗,阳光普照暖人心!(3)为了失 学儿童的未来,为了贫困山区的明天,请伸出一双友爱的手,献上一片真挚的情!)(2 分) 七、作文(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共 60 分) 附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 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 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了经书和史书,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 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禅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刺吏。开皇二 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 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 到了教育感化。等到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的民风不纯,民众大 多善变而狡诈,他们给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以道理来感化教育世俗人心。皇上听到 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罪名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 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吏,我将改变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 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 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 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就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 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 人家迁移聚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 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召请了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 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 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置 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 难过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就教导他,他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 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 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没有了争执。 2010 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 语文 命题人:周真辉 审题人:朱宇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朱拓.(tà) 寒暄.(xuān) 歆.(xīn)享 竹篁.(huáng) 场.(chǎng)院 B. 吮.(shǔn)吸 泅.(qiú)水 畏葸.(xǐ) 紫绡.(xiāo) 重创.(chuāng) C.萌蘖.(niè) 岑.(cén)寂 尺牍.(dǔ) 得鱼忘筌.(quán) 模.(mó)样 D.逡.(qūn)巡 氓.(méng)隶 瞋.(chēn)目 流憩.(qī) 不着.(zháo)边际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夸夸奇谈 刻画人物 惹事生非 世外桃源 轻歌曼舞 B.大显身手 谋取暴利 莫明其妙 变幻莫测 安分守己 C.计日成功 门庭若市 望风披靡 欲盖弥彰 水乳交溶 D.山清水秀 舍生取义 沁人心脾 水泄不通 铤而走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选举中,深孚众望....的小王当选为办公室的主任。他表示一定要廉洁勤政,多为群众办好 事。 B.参加此次画展的作品包括众多流派。大师们独具匠心、异彩纷呈的艺术创作,令出 席这次展出的专家们叹为观止....。 C.李白以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神气、瑰丽的景象。 D.高树勋将军领导国民党十七军,在内战前线揭竿而起....,在全国各个战场引起了强烈 反响。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 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D.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媒体认为:有 NBA 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 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 2008 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 建设好农民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 展。 D.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 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户籍制度 中国本土的户籍制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政府实行户籍 登记主要是为分配土地、 征收赋税及摊派徭役提供凭据。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逐步发展成为集人口迁移控制和利 益资源分配于一体的结构严密且功能强大的系统政策,以 195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规确 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原则,明确地将城乡居民分为“公民由农村 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 的 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种二元结构的封闭式的户籍 管理模式构成了世界罕见的城乡壁垒,它在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构成了一道难以逾 越的屏障,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购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和 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的城市就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户口本成为中国人之间身份及 待遇差别的一大标志,户籍制度是留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烙 印。 客观地讲,传统户籍制度对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等, 确实起到了“铁篱笆”似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滥觞于农业和计划经济的传 统户籍制度已经明显适应不了时代的需要。“铁篱笆”式的户籍制度不仅钳制了人才的自由流 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在客观上伤了一大批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感 情。作为户籍制度配套实施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制度,在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基础 上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这种“剪刀差”政策无疑为工业化进程注入动力。毋庸置疑,广大农 民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及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 滞后,因生计所迫而大量永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几乎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难以 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及社会地位,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没有,因而这些处于 城市边缘的“打工族”对城市生活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这在相当程度上窒息了他们投身于城 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另外,曾几何时“农转非”指标成为权钱交易的资本,有关 部门在办理“农转非”时,“走后门”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 风。一言蔽之,既失公正又缺效率的传统户籍制度是一项负面效应甚多的壁垒性政策。 6. 下列对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户籍制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分配土地、征收赋税及摊派 徭役。 B.是集人口迁移控制和利益资源分配于一体的结构严密且功能强大的系统性政策。 C.我国户籍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 D.户籍制度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一项负面效应甚多的壁垒型政策。 7.下列对“户籍制度是留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烙印”这句话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户籍制度中,单方面地规定了农民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一系列特别严格的要求。 B.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构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和保 障城 市劳动力全面就业的城市就业制度,而农村不能。 C.户籍制度使户口本成为中国人之间身份、待遇、思想、学识等一系列差别的重要标 志。 D.因生计所迫而入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几乎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难以获得 与城 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及社会地位。 8.下面对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于城市边缘的“打工族”对城市生活没有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窒息了他们投身 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户籍制度是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原来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等都改变了。 C.户籍制度钳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D.在市场经济下,“农转非”成为钱权交易的资本,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 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 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 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郡,如岐州法。相郡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 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 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 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①,妄起风谣,诉讼官人, 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 授。于是人②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 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 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①诐(bì):不正,邪僻。②《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造次..必以礼 造次:鲁莽 B.拜.赵州刺史 拜:拜见 C.庶.有以变其风俗 庶:差不多 D.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摘:揭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乃.用秩俸之物 其.父每谓所亲曰 A B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其.孰能讥之乎? 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C 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以厚望,认为他一 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泛览经史,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着,不为挫折屈服。相州民风不纯,民众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 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 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 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 分) 小 重 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中所说的“心事”指 ;这首词的主旨句 是 。(2 分) (2)这首词上下两阕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分)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填空(8 分) (1)《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本册我们学过 的他的作品有《 》。 (2)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 映带左右。 (3) ,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 。 (4)彼童子之师, , 。(《师说》) (5)惧满盈,则思 。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诗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 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 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 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 远? ②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 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 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 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 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 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 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 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 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 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 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 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 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 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 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 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 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 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 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 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 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 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 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16.第①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 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6 分) 答: 。 17.第③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 句话的含义。(6 分) 答: 。 18.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 味在心头?”(5 分) 答: 。 19.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 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B.作者认为尽管无数的新诗散布在我们周围,但浮华的现世已经不可能再造就王勃王 维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 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 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具 有机巧的构思。 六.(9 分) 20.根据语境组合下面备选文句,并从句式运用角度作调整,使文段意思连贯。(3 分) 老人说,谁要把这里仅仅就看作是一片山林,那谁就会在此失之于浅。你想想看,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当中,哪一段没有景致,哪一段不值得细琢磨?就是在那 一日之内,早挂露,晚吹风,味道也是大不一样啊!这不是人生是什么! ①空气经过晚霜洗礼,让人神清气爽 ②树木应时节而长,葱茏一片 ③铺上皑皑雪装的山野更见一种辽阔与苍茫 ④香气四溢的野花沐东风而开 调整后的句子(只填序号):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 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 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人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下面提示语要求造句。(2 分)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条校园宣传标语。(要求:①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② 有文采,并体现人文关怀;③不少于 1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 分) 1520 年以来,世界上共有 85 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 50 家是大学。大学依靠梦想、依靠 希望生存下来,千千万万学子的大学梦延续着大学的历史。 请以“大学梦”为话题,写一篇 800 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宜春中学 2007~2008 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答题卡 第 I 卷(选择题 36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1)译文: (4 分) (2)译文: (3 分) (3)译文: (3 分) 14.(1) ; (2 分) (2) (4 分) 15.(1)《 》。 (2) , 。 (3) , 。 (4) , 。 (5) 。(每空一分,共 8 分) 16. 装 订 线 (6 分) 17. (5 分) 18. (6 分) 19.( )( )(4 分) 20. (3 分) 21.(4 分)(1) (2) (3) (4) 22.(2 分) 高一语文期末参考答案 1.B (A 场 cháng,C 牍 dú,模 mú,D 着 zhuó,憩 qì) 2.D (奇—其,事—是,B 谋—牟,明—名,C 成—程,溶—融) 3.D、“揭竿而起”是指人民群众不堪压迫而起来反抗 4.A 引号内句号删掉 5.C(A 搭配不当,B 主客倒置,D 句式杂糅。) 6.B(A.不是对现行户籍制度的解释;C.解说的是户籍制度中的一个具体内容;D.对户籍制 度缺少具体解释。) 7.C(是身份、待遇的差别,文中没有写到思想、学识等其他方面。) 8.A(以部分代全体,原文是“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 9.D(A.仓促,匆忙; B.拜:授予官职;C.庶:但愿,表示希望;D.摘:同“擿”,“发 摘奸隐”同 “发奸擿伏”,“摘”通“发”,“揭发”之意) 10.B(A.乃:均作“于是”讲;B.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译为“他”,后者为语气 副词难道;C.为:均表示被动关系,跟“所”结合,组成“为……所”句式。D.以:均 用作介词,表凭借,译为“用”) 11.C(排除①⑥,①学识修养,⑥为政之道的结果) 12.C(梁彦光任相州刺史是惩恶和教化兼施,而任岐州刺史则是“以静镇之”,并非“始终”) 13.(1) 说他不能够以道理来感化教育(世俗人心);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 最终(彦光)因这个罪名而被免官。 (4 分) (2) 彦光并没有怪罪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3 分) (3)后来(焦通)改正过错,磨砺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3 分) 14.(6 分)(1)“心事”指抗金报国的理想;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2 分) (2)抒情手法上,上阕侧重借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抒胸臆。(2 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而 又知音难觅的孤愤。(2 分) 15.略 16.(6 分) 一问: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变得灰暗、腐朽;或者:失去光彩和神奇。 二问:当代诗歌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三问: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每问 2 分。意思符合即可) 17.(6 分)①古诗经过时间淘洗,不仅本身的光彩不会失去,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魅力 反而得到提升。(两个要点各 3 分,意思符合即可) 18.(5 分) ①它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 ②它能抵御心灵的麻木; ③它能深化我们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 ④它能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 ⑤它能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5 个要点,答对 3 点即满分,意思符合即可) 19.BD(B.不符合作者的判断。D.主要原因是时间的淘洗。)(4 分) 20.④②①③(3 分) 21.(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 材料。(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共 4 分) 22.示例:捧出一颗爱心,送去一份温暖!(2)春风化雨润幼苗,阳光普照暖人心!(3)为了失 学儿童的未来,为了贫困山区的明天,请伸出一双友爱的手,献上一片真挚的情!)(2 分) 七、作文(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共 60 分) 附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 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 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了经书和史书,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 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禅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刺吏。开皇二 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 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 到了教育感化。等到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的民风不纯,民众大 多善变而狡诈,他们给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以道理来感化教育世俗人心。皇上听到 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罪名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 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吏,我将改变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 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 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 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就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 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 人家迁移聚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 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召请了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 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 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置 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 难过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就教导他,他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 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 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没有了争执。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