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学案:2.3.2耳和听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学案:2.3.2耳和听觉

ID:718870

大小:129.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6-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年级科学教案 总序号: 备课日期:3.15 上课日期: 3.18 课题:2.3.2 耳和听觉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并区分声音的三要素,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2.知道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3.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三种措施; 4.初步认识波形图,能解读波形图体现的频率与振动幅度;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感受声音三要素的本质不同; 2. 通过读图,了解常见的几种声源的分贝数; 3.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噪音控制措施,提炼归纳控制噪音污染的三种方法; 4. 通过比较不同乐器产生的声音波形图,学会解读频率与振动幅度; 5. 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不同乐器的振动发声原理以及改变其声音三要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 通过自学,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了解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了解控制噪音污染的有效措施,并运用至生产生活; 重点: 能说出并区分声音的三要素,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难点: 初步认识波形图,能解读波形图体现的频率与振动幅度;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 1、声音的高低用什么描述? 2、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具体关系如何? 3、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4、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在生活中有何应用? 【引入】声音还有哪些特性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 声音的特性 【情境】请两位学生(一位声音小、一位声音大)朗读: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T:两位同学朗读的声音有何不同? 【理答】上课发言要积极,声音要洪亮。 (一)响度 【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 【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响度呢? 【活动】 1、《鼓声与振动》,敲击力度不同,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 T:从中可以发现声音的强弱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2、在离鼓较近处听鼓声与离鼓较远处听鼓声有什么区别? 小结: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 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 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但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介绍】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读图】《几种声源的分贝数》 【思考】比较牛叫声和蚊子的声音,请大家区分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答:牛叫声响亮,响度大,蚊子的声音弱,响度小;牛叫声低沉,音调低; 蚊子的声音尖锐,音调高。 (二)音色 【游戏】打电话,猜是谁? T:你是如何分辨出每个同学的? 上课教师修 改: S:音色。 T: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乐器同时演奏时,你也能依据音色 分辨出来。这都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读图】《音叉、钢琴、长笛的波形图》 得出:响度、音调、音色的规律。 自学:P58 阅读框《乐器》,完成 1、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什么? 2、如何改变这些乐器的音调? 【小结】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三)噪声污染 【过渡】新手入门学各种乐器时,往往不堪入耳,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 而像朗朗这样的大师级别弹奏出的曲子让人神清气爽,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 乐音。 【介绍】为了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 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我国政府规定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 50dB,夜间不能超过 40dB。 【思考与讨论】 1、有哪些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 2、这些措施是从什么方面控制噪声污染? 小结:可以从控制声源、传播过程、人耳处三方面入手控制噪声污染。 三、课堂小结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 A 本 P19-20 2. 课时特训 P30-31 【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流畅,整体良好。 2、利用“打电话”引入音色,既具有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