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教案
总序号: 备课日期:3.15 上课日期:
3.18
课题:2.3.2 耳和听觉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并区分声音的三要素,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2.知道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3.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三种措施;
4.初步认识波形图,能解读波形图体现的频率与振动幅度;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感受声音三要素的本质不同;
2. 通过读图,了解常见的几种声源的分贝数;
3.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噪音控制措施,提炼归纳控制噪音污染的三种方法;
4. 通过比较不同乐器产生的声音波形图,学会解读频率与振动幅度;
5. 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不同乐器的振动发声原理以及改变其声音三要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 通过自学,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了解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了解控制噪音污染的有效措施,并运用至生产生活;
重点:
能说出并区分声音的三要素,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难点:
初步认识波形图,能解读波形图体现的频率与振动幅度;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
1、声音的高低用什么描述?
2、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具体关系如何?
3、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4、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在生活中有何应用?
【引入】声音还有哪些特性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 声音的特性
【情境】请两位学生(一位声音小、一位声音大)朗读: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T:两位同学朗读的声音有何不同?
【理答】上课发言要积极,声音要洪亮。
(一)响度
【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
【提问】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响度呢?
【活动】
1、《鼓声与振动》,敲击力度不同,观察小纸屑的振动幅度。
T:从中可以发现声音的强弱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2、在离鼓较近处听鼓声与离鼓较远处听鼓声有什么区别?
小结: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
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
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但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介绍】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读图】《几种声源的分贝数》
【思考】比较牛叫声和蚊子的声音,请大家区分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答:牛叫声响亮,响度大,蚊子的声音弱,响度小;牛叫声低沉,音调低;
蚊子的声音尖锐,音调高。
(二)音色
【游戏】打电话,猜是谁?
T:你是如何分辨出每个同学的?
上课教师修
改:
S:音色。
T: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乐器同时演奏时,你也能依据音色
分辨出来。这都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读图】《音叉、钢琴、长笛的波形图》
得出:响度、音调、音色的规律。
自学:P58 阅读框《乐器》,完成
1、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什么?
2、如何改变这些乐器的音调?
【小结】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三)噪声污染
【过渡】新手入门学各种乐器时,往往不堪入耳,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
而像朗朗这样的大师级别弹奏出的曲子让人神清气爽,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
乐音。
【介绍】为了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
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我国政府规定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
50dB,夜间不能超过 40dB。
【思考与讨论】
1、有哪些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
2、这些措施是从什么方面控制噪声污染?
小结:可以从控制声源、传播过程、人耳处三方面入手控制噪声污染。
三、课堂小结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呢?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 A 本 P19-20
2. 课时特训 P30-31
【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流畅,整体良好。
2、利用“打电话”引入音色,既具有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