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人物,千百年来,他也是广为人民称颂的神话般的英雄,你知道
他有哪些神奇的故事?(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
斩马谡等)(学生畅谈)古往今来,还有不少诗人也写下了称颂他的诗篇,你知道吗?
老师引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
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等诗。诸葛亮对刘
备忠心耿耿、深谋远虑,几次远征,最后死在五丈原。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
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
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澹泊(dàn)(bó)淫(yín)慢 遂(suì)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
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
难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
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
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读 准 字 音
夫君子之行 夫学须静也
fū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fú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
读准字音 遂成枯落
Suí 身体一侧发生瘫痪,如“半身不遂”
Suì 顺,如意:遂心。遂愿。
于是,就:服药后头痛遂止。
Zhú 放逐 追逐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
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
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
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
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 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
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
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
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
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
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
那将于事无补。
(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
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
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拓展延伸:
1.惜时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
于谋财害命。"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
成生命的材料。”
2.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
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
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
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
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
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
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3.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
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
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
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
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
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
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
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
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
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
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
“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
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
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资料链接}
又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
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见『太平御览』卷四九七﹞
【语译】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
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
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诫子书作者:东方朔(汉)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
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
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
宜,无有常家。
【译文】
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
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
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
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
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
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
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
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
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课后记:课余搜集有关”立志”的名人典故与名言警句,比较阅读和东方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