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导学课件第7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导学课件第7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ID:706824

大小:626.04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6-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标与考点 课程标准: 1.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 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 核心考点: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课前预习 1. 通常情况下,________与________发生的一种 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 燃烧的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条件需同时具 备,缺一不可。 可燃物 氧气 发光 放热 氧气(或空气) 可燃物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 着火点) 3. 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清除或使 __________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能达到灭火的目 的。 4. 发生火灾时,应当沉着冷静。火势不大时,可根据 起火原因,选用合适的方法和________将火扑灭, 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或可能时,应立即拨打 ________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器材 119 例题导学 知识点一 燃烧的条件 【课堂活动 1】观察课本第 128 页“实验 7-1”的演示实 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分析并填写下表。 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 物质燃烧需 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讨论】 (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什么? (2)从环保角度分析,该实验存在什么不足? 【归纳】燃烧的条件: 。 提供热量,隔绝空气 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会污染空气 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题1】 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甲~丁四个实验中,实验甲不必做 B. 实验甲和乙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 实验乙和丁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丙中白磷 不燃烧,而丁中白磷燃烧 B 【思路点拨】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 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 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变式拓展1】(2018·巴彦淖尔)毕业联欢晚会上, 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 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然后取出轻轻挤干, 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 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 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 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D 【变式拓展2】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作如 下改进,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 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 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的胶塞被弹出 C. 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 D. 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接触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 点 A 知识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课堂活动 2】完成课本第 129 页“讨论”,归纳灭火 的原理,并完成课本第 130 页“探究”。 1. 灭火的原理 (1)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实验 内容 实验 现象 分析 蜡烛熄灭 蜡烛燃烧 蜡烛熄灭 烧杯隔绝外界 氧气,蜡烛燃 烧消耗烧杯内 的氧气,生成 二氧化碳 蜡烛与氧 气接触 碳酸钠和稀盐 酸反应生成二 氧化碳 (2)水基型灭火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灭火原理 产生大量气 泡,橡胶管 口喷出大量 泡沫 隔绝氧气 【归纳】灭火的原理: 。 2. 灭火器简介:干粉灭火器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 腐蚀容器,适用于一般火灾;CO2灭火器 ; 水基型灭火器能快速、高效灭火,可用来扑灭非水 溶性可燃性液体、固体材料等引起的失火。 3. 火场逃生的自救措施: 。 破坏燃烧的条件 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可用来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 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例题2】 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 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林火灾 应急处理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 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 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 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 少伤害及损失的目的 D. 利用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思路点拨】(1)破坏燃烧条件中任何一项便可达 到灭火的目的。(2)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 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不能说用降低 物质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说降温到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 D 【例题3】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 使用的灭火器是(  ) A. 泡沫灭火器 B.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 干粉灭火器 D. 以上三种灭火器均可 【思路点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 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 B 【变式拓展1】下列灭火方法中,与“吹灭蜡烛”的灭火 原理相同的是(  ) A. 用扇子扇灭燃烧中的火柴 B.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 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D. 家用燃气着火时关闭阀门 A 【变式拓展2】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 育日”,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上千家庭发生火灾,酿成 悲剧,如果掌握一些灭火措施和安全知识,可以减 少悲剧的发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先做灯火试验 B.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D.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马上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C 辨析易错易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 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 1.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 ) 2.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 ) 3.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 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 ) 4.燃烧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 象的一定是燃烧。 ( ) 5.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 ) 6.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 制这三个条件。 ( ) × × √ √ × × 课堂训练 1. 相同形状、体积的木块与煤块,在空气中点燃的难 易程度,取决于(  ) A. 它们的密度 B. 它们的着火点 C. 它们是否是可燃物 D. 与空气的接触面 基础训练 B 2. 下列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 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 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查看 C. 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 房间着火,立即开窗通风 C 3. 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这种砖砌成 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 出氦气和二氧化碳。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 A. 清除可燃物 B. 降低温度 C. 隔绝氧气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4.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 对灾害和意外,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电线老化短路起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 火器灭火 B. 躲在衣柜内等待救援 C. 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 或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D. 拨打火警电话并到窗口呼救 B 1. 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对该实验 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 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 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D. 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及隔绝氧气 培优训练 C 2. 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 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 ℃ 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 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 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 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A 3. 2018年10月9日,消防部队正式移交应急管理部, 它担负着消防保卫任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双重职 能。 (1)某仓库着火,消防员用碳酸钠溶液和浓盐酸制作 的某种灭火器灭火,它的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大火被扑灭后,消防员还要在原地洒 水,其目的是 。 (2)请列举生活中防止火灾发生的一个具体措施: 。 2HCl+Na2CO3==2NaCl+H2O+CO2↑ 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加油站严禁烟火(合理即可)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