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画家在将人物形象逼真
表现的同时,也将人物的个性或画家个人的情感通过画中环境、
人物的动态、画面的气氛传递出来,从而达到传神的艺木效果。
中国古代画家,由于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笔墨线条为主要造
型手段,所以其作品在表现人物的体积与明暗上不同于西方的油
画。而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广泛吸收着外
来的绘画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
以形写神
《洛神赋图》是早期人物画中的杰作,是东晋顾恺之根据
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创作的。画家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
体,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诗情画意,相映生
辉。这也是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
作者简介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
文学,工诗赋,喜书法,
尤工绘画,时人称他“才
绝、画绝、痴绝”。在绘
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卓
有建树,他提出的“迁想
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
主张,成为中国绘画的基
本理论。
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古代帝工肖像是古代画家用画笔
记录下来的形象。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历代帝王图》,
记录了从汉代至隋代13位帝王的肖像,细致生动地画出了
每位帝王的面相、神情、性格,而且根据他们的政治作为,
通过艺木形象予以褒贬,让后世引以为鉴。
再现场景
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的《韩煕载夜宴图》是一幅杰
出的人物画作品,他用长卷记录了大臣韩煕载在家大宴
宾客、听乐观舞的场面。
用长卷画出过程完整的故事,是中国画特殊的表现形式,这
种手法类似后来的连环画,作画时一段段地画,观画时一段段地
看,我们甚至可以给每一段起一个名字:听乐、观舞、休憩、清
吹、告别。
小卡片
南唐(937~975)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
陵(今江苏南京)。画中主要人物韩熙载(902~970),
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重臣,曾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
等职。
说来有趣,《韩熙载夜宴图》的问世,竟是出于皇帝监
视大臣的需要。南唐后主李煜诗文俱佳,曾有问君能有儿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但他在政治上却是个庸
才,而且气量狭小,特别不放心来自北方的文人大臣。于是,
他派画家顾闳中前往探察出身于北方的豪族大臣韩熙载,将
看到的情况绘成画卷于是就有了这幅千古名画。
你看画家的监视任务完成得如何?
他有自己的立场吗?
我们欣赏了帝王和宫廷里面的人物画,再来看看
普通人是如何被画家记录的。古代画家也为我们留下
了大量的普通人物的画像,再现了古代生活的场景。
《小庭婴戏图》
《小庭婴戏图》为我们
记录了生动的生活画面。今
天,我们透过画面,依然可
以感受到古代儿童的生活乐
趣。
这是一张表现金戈铁马
的白描作品,画的是唐永泰
元年(765年),老将郭子
仪免胄面对回纥大军,以至
诚感动回纥首领重新与唐朝
结好的历史故事。李公麟是
北宋杰出的人物画家,也是
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白描画
家。他的白描作品,多依靠
曲直、粗细、刚柔、轻重而
富有韵律变化的线余木农现
人物的忡情仪态,效果可谓
“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小卡片
白描,源自绘画的粉本画样,经隋唐至宋,逐渐发展
为独立的绘画样式。白描不施色彩,纯用墨线勾勒形象,
画面朴素优美,要求画冢有很局的绘画技巧。
表达感受
梁楷可以说是大写意人物画
的开山鼻祖。这位极具个性和敢
于创新的画家,是画史上最有特
色的人物之一。他性格高傲,嗜
酒,世称“梁疯子”,皇帝赐予
金带,他却挂于院内,不受而去。
他的画风正是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的表露。《泼墨仙人图》用寥寥
几笔,将人物的神韵表现得淋漓
尽致,生动诙谐。你有没有想过,
人物画还可以这样画?
仔细观察《泼墨仙人图》,讲述下画家是如何来
刻画人物性格的?这位画中人又会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画的人物
却是另外一种风格,他画的人物
形象夸张,甚至有些怪诞,从他
们含蓄的神态中,人们似乎可以
揣测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高贤读书图轴(中国画)
隐喻现实
画家不仅可以记录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也可以描绘神
话故事中的人物,或者历史典故中的人物,任伯年的《女
娲补天图》,徐悲鸿的《九方皋》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些
作品往往与时代相结合,画中含有一定的隐喻。
女娲补天图(中国画)
任伯年,名颐,字伯年。他的人物画题材非常广泛,历史
人物、神话传说、神佛鬼怪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市井
人物都会在他笔端生动流现。历史传说人物、神佛鬼怪形象出
在任伯年的画中,常常是寓意深刻、有所特指的。《女娲补天
图》隐含着画家对山河破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黑暗现实的不
满。
九方皋(中国画)
徐悲鸿的《九方皋》取材于《列子》中的故事,意思是说
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的内在精神、品质。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奔放不羁的野马,从来不戴缰辔,画中黑
色的雄马却是个例外。有人问他为什么,休悲鸿曾解释说:
“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已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见证历史
老一辈艺术家为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新中国
成立以后,油画、中国画在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广度和深度,
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日的成就。董希文的油
画《开国大典》成功地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具有伟大历史
意义的事件。
《开国大典》所展现的场面十分壮观。画家在画面中心表现了
毛泽东的侧面形象,而把他身后众多的领导人物集中在画面左侧的
一小幅范围内。画面的近景是天安门城楼的一角,红色大柱排列在
左部,右边的柱子被画家大胆去掉,这就给画面中心留下了充足开
阔的空间,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仪式群众的欢呼场景一览无遗。另
外,典礼当天是阴天,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之
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恰如其分地表现
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
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方
式,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画家在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
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画中大红、碧蓝、金黄形成了强烈的色
彩对比,这些都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开国大典摄影图片
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庆典的盛况。作者董希文曾亲身参加开
国大典,他把自已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开国大典》不仅
真实再现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而且以宏大的气势、庄严的
构图、灿烂辉煌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的似镐前程和无限生机。
谈谈你对《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感想。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