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时事素材积累——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作文时事素材积累——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

ID:692519

大小:4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作文时事素材积累——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 目录: 01 从钱临照院士的五次选择看中国科学家精神 02 朱光亚:给全美留学生的公开信 03 王淦昌: 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 04 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正文: 01 从钱临照院士的五次选择看中国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从来不是教条,而是植根于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骨髓中、流淌在他们血脉 里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文化基因。本文通过钱临照先生人生旅途中五次重要的选择, 讲述他的价值观和思想情操,也尝试对科学家精神作一直观的呈现。 钱临照先生 195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他 在晶体学、电子显微学,以及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这些学科在 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从钱穆厚植国学根基 1983 年,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在台湾出版,钱临照先生(以下称 钱先生)托人在美国买回一本,像小学生一样包上书皮,竟连日披阅,如饥似渴。依我在 钱先生身边学习工作 14 年所见,他晚年对一本书的喜爱,舍钱穆此书,再无出其右。他留 下的眉批旁批,表现出与钱穆情感和精神的深度契合。钱先生尝言,一生受三位老师重要 影响,钱穆其一,余为严济慈、刘天华。 钱临照的父亲钱伯圭生于 1883 年,南洋公学肄业,与胡敦复同学。钱伯圭曾受聘任教 于与鸿声里接壤的荡口镇果育(后更名鸿模)学校,钱穆当时即在果育就读,他晚年盛赞 钱伯圭对东西文化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毕生思考中西文化的优劣这一根本问题归之于 “伯圭师”的启迪。 1913 年钱穆曾在鸿模学校任教一年,1914—1918 年,任教梅村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 学,1918 年秋又回到鸿模。钱临照 1915—1918 年在鸿模就学,1918 年小学毕业, 本来已经与钱穆老师错过,但父亲帮他做了一次重要选择,在鸿模延学一年,随钱穆 修习国学。在钱伯圭看来,虽然西学盛行于世,但国学根基不可偏废。钱先生与钱穆分宿 一间校舍的里外屋,寝食相随整一年。而这一年恰是钱穆“读书最专最勤的一年”。钱先 生尝回忆,夜半醒来仍见钱穆挑灯苦读。钱先生自拟小传中特别提及曾随钱穆读《曾文正 公家书家训》和王阳明理学等。《家书》和其他国学典籍传达的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钱 穆进德修业的言传身教,以及《家训》的为人处世训诫等,使钱先生受到深刻影响,终养 成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的情操,凡事独立思考、内刚外柔、不随波逐流的个性,和以处 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的君子之风,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 拜师钱穆也使钱先生的文史功底愈加厚实。抗日战争期间,他发表的墨经研究成果不 仅成为中国物理学史研究的典范,其文章学和考据学方面的实力也深得西南联大一帮国学 教师的赞许。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GoranMalmqvist)认为,钱穆是 20 世纪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 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 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 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民族认同,为之奋斗”也为钱先生一生所践行。 追逐理想还是追逐高薪 1930 年钱先生任东北大学物理系助教。1931 年,因“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停办, 钱先生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儿子的降生更让他感到压力倍增,不得已他来北平投奔严济 慈先生。严济慈 1927 年曾应恩师胡刚复之约,在上海大同大学短期兼课,与钱先生有师生 之谊。此时严先生已是二度留学法国归来,荣任新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主 任。由于严济慈手下已有四个研究助理,编制已满,钱先生难以启齿求助。在严先生家借 住盈月,未见进展,为生计所迫,钱先生打算南下就任上海工部局一家电话局的技工职 位,该职位月薪颇高,有 160 大洋。当他即将动身,向严济慈先生辞行时,严先生挽留了 他:“以你的才学,应该 从事科研工作,但我这里助理员职位已满,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破额录用你,但薪 水也只好‘破额’,发半薪,每月 40 元,你是否愿意?”一边是高薪为洋人效力,一边是 低收入为祖国的科技献身。钱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钱先生晚年在一篇纪念严先生 的文章中讲述了为什么作此选择:“能够继续留在严先生这里参与当时国内最前沿的物理 学研究,这正是我求之而不能的!我几乎没加思考就从黄包车上取下了行李,今天看来, 这次选择是很有意义的,此次,我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此后几年,严先生带领钱先生和北平研究院几位年轻人做出了中国本土最早的一批物 理学研究成果。严济慈倡导的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做研究的精神也为钱先生毕生践行。 严先生被钱先生视为对自己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三位老师之首。 民族尊严和科学真理重于博士学位 1934 年钱临照被录取为第二届中英庚款留学生,同期被录取的还有李国鼎。1934 年 秋,钱临照拿着严济慈的介绍信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的 福斯特物理实验室,从葡萄牙裔英国物理学家安德雷德(E.N.daC.Andrade,1887—1971) 进行实验物理研究。 1937 年春,安德雷德明示钱先生,可将水晶扭电、流体力学和体心立方晶体的范性形 变三项工作总结起来,作为博士论文,申请答辩。让安德雷德吃惊的是,钱先生婉词拒绝 了他的安排,放弃博士答辩。其中缘由钱先生在自传中有这样的陈述:“和我同在这一实 验室的有位印度学生,他比我早来,工作很好,三年期满,他自动提出申请答辩,不知何 故被教授拒绝了。印度同学受此打击,以至伏在实验桌上哭泣。我认为这是欺侮殖民地人 (那时英国人对殖民地人在有意无意中有此意识),那时我即意识到我国也处于半殖民地 地位。此事触动了我的自尊心,我暗下决心,不拿殖民者的学位。” 但并不接受位错理论,很无奈,钱先生在留学期间不论是个人还是与安德雷德合作发 表的金属范性形变研究论文,都没有进行位错机制的讨论。其三,钱先生服从自己内心对 学术真理的坚持!我曾在一次访谈中询问钱先生:“您认为自己哪项研究工作最好?”他 回答:“留学期间做的体心立方晶体滑移的研究,但结果没有发表。”为什么没发表?我 推测他极有可能用刚刚兴起的位错理论对滑移机制进行了探讨,果若如此,这项工作就可 能成为位错理论的一篇经典文献。显然安德雷德不会让不同观点的论文从自己的实验室流 出。 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坚持科学真理,钱先生放弃了博士学位。安德雷德对钱先生的选 择感到十分困惑,专门打电话向钱先生的推荐人严济慈先生求解,严先生得知实情后选择 沉默。 成就个人还是报效祖国 1937 年 4 月,钱先生抵达德国柏林,计划跟随著名物理学家施密德(ErichSchmid, 1896—1983)继续研究晶体范性。施密德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曾任柏林威廉皇帝学院金属 研究所主任、弗莱堡 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1963 年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1977 年奥地利科学院设施密德 奖,两年一次,表彰 40 岁以下青年物理学家,2003 年潘建伟院士曾获此奖。潘建伟现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而钱先生也曾任该校副校长,算是巧合。 设想,如果钱先生能按计划随施密德开展研究,当有更重要的学术贡献,也能为自己 奠定更重要的学术地位。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七七事变”发生 后,钱先生接到严先生电召,毅然中断研究计划,立即起身回国,投身抗战工作,与祖国 共存亡。在祖国需要和个人成就之间面临选择时,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报效祖国。 “七七事变”后,北平研究院物理所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用李约瑟的话说 是“完全转向了战时工作”。1937 年底,钱先生受命奔赴北平,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的仪器设备运至昆明。要在日军的眼皮底下把五六十箱笨重的仪器运出北平城,是一件极 其困难也十分危险的工作。他曾应约在《科技日报》发表《国破山河在昆明草木春》一文 讲述这段传奇故事。当时情况相当严峻,日军就在北平研究院附近的北大红楼地下室里拷 打抗日志士,那里不时传出凄厉喊叫。钱先生能在此困难形势下,将仪器设备安全抢运出 北平,送抵昆明,表现出了非凡的胆量和过人的智慧。以这些仪器设备为基础,抗战期间 北平研究院物理所在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稳频器的制造、各类光学仪器及配件的制造以及 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先生在英国留学期间,“想到国难临头,一个物理学工作者应在应用技术方面也能 学习一些东西”,于是选择学习应用光学技术。1935 年和 1936 年的暑假,他不愿纵情山 水,而主动选择去著名的伦敦亚当·希格(AdamHilger)光学工厂实习,学到了磨制光学 镜头的高超技艺,并学会了用格林·泰曼(Green-Twyman)干涉仪修补光学部件中缺陷的 重要技术。抗战期间,北平研究院物理所在昆明黑龙潭建立了光学工厂,制造显微镜和工 程测量光学仪器,钱先生在亚当·希格光学工厂学到的技术发挥出重要作用,工厂培养的 技工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成为一些光学仪器厂的技术骨干。忆及此节,钱先生曾写道:“假 使我们的这一点工作对抗战后方作出了什么贡献,这是不足称道的。今天把它记在这里, 只说(明)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危亡时刻是殚精竭力的。” 安度余生还是艰苦创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成立于 1958 年,1960 年,钱先生所在的中国科 学院物理研究所金属物理实验室被并入沈阳金属所,他则奉命调入科大任教。科大校址原 在北京,1970 年因贯彻中央有关“高校战备疏散”指导方针,迁址合肥。此时钱先生已经 64 岁,他若选择留在北京,亦在情理之中。但他作出了与科大共进退的选择,竟把户口也 一并迁到合肥。他后半辈子是在科大度过的,与科大师生一起进行二次创业。他常对人 说:“科大是我家,合肥是我家。” 科大的建立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意在利用科学院的雄厚人力物力,创办新型的社会主 义大学,以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科大起点很高,由科学院院长郭 沫若任校长,系主任分别由赵忠尧、施汝为、钱学森、贝时璋、赵九章、华罗庚、郭永怀 等科学家担任,一大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登台授课。 如果说科大在北京时,由于有许多大牌科学家参与科大建设,钱先生的作用尚不突 出,那么到了合肥后,钱先生作为知名学者和学部委员,真正成了科大的一面大旗。他在 为科大谋求各方支持、组织骨干教师队伍、规划学科发展诸方面发挥了他人难以替代的作 用。1978 年后,钱临照带领师生在短期内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和 高压实验室等;他全力支持筹建科大天体物理中心,力主创建结构成分分析中心实验室;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络多名院士为科大加速器实验室、选键化学实验室争取支持。现 在这些实验室已发展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机构。他在注重提高科大自身教师素质的 同时,还十分留意发掘全国各地的人才,不失时机地动员他们来科大工作。 科大出国人员比例一直很高,对于师生们出国深造,他是积极鼓励的,他为此而写的 推荐信难以计数。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一度出现的人才外流现象,他非常焦心,但他不愿意 责怪滞留国外的学者,而是尽己所能,为他们回国服务创造条件。他认为:“中国的知识 分子,一向以质朴、廉洁、勤奋、爱国而著称。只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 了施展才华的气氛和条件,他们所释放出的活力将是无穷的。”为此他提出应该从四个方 面做好引导工作:“一是要推行各种行之有效、容易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老师、朋友、 家庭都来做思想工作;二是要真正捍卫科学无禁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方针,活跃学 术气氛;三是要努力造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社会风气, 真正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要保证科教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从事科学探索和发明创 造工作。” 科大前党委书记余翔林教授对钱先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钱先生给科大带来了长远 的影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科大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支持和关心;科大 人哪里有成功,哪里就有他会心的微笑;他的全部身心已与科大的命运及国家科学、教育 事业的命运融为一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家国情怀”是钱先生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脉。所谓“家国情 怀”,简言之是指个体对家庭、族群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文化归属、道义与责任担当。除 了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对家国情怀所作的大量行为注解外,我们还有久久传承的名句格言, 诸如“修齐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钱先生书房里一直悬挂着林则徐的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 是他一辈子的思想纲领和行为准则。 2019 年 6 月,根据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需要,在吸纳学者专家讨论意见的基础上,中共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 见》,该《意见》把科学家精神归纳为下列六个方面: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 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 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其中,“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第一位的,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核 心。这也是我们老一辈科学家传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照片由钱平凯教授提供) 02 朱光亚:给全美留学生的公开信 1951 年国家初立,百业待兴,核试验基础几乎为零,而美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地下原子 弹爆破试验。朱光亚毅然回国建设国防: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 了!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朱光亚,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我 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 之父。2011 年,荣膺感动中国人物。我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了 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献;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及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1999 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 朱光亚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40 年来,他一直担任这个军民两用科技领域 的重要科技和组织领导工作。在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历史中,他始终处于高层科技决策的中 心,为发展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和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向朱光亚同志致敬! 03 王淦昌: 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 王淦昌这个人作为两弹一星的元勋,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给我们讲述了大师是怎样炼成 的。他一生以一个心跳标榜自己,那就是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相反,现在很多人搞 学术的母的就是为了做科学官,赚科学钱。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淦昌被安排到了核武器研 究小组,并要求他改名字,王淦昌毫不迟疑的就同意了。从那以后,王淦昌这个名字被隐 藏了二十八年之久,邓稼先叫了他一句王淦昌,他泪流满面。化名以后的王淦昌叫王京, 他和家人联系也是用这个名字,二十八年没和家人见面,孩子们都以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个 信箱。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淦昌主动辞去了核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职务, 专门领导一个小组,继续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在常人看来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但是事 实上王淦昌并不在乎这些名利,只想踏实的搞研究。他辞去的是官,选择的是科研工作。 王淦昌的家庭生活也极为幸福,他曾说自己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娶到了自己的妻子。他的 妻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一直在默默的支持他的工作,还含辛茹苦的把五个孩子全部培 养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抗日战争时期,王淦昌患上了肺结核,当时没钱治病,王淦昌的 小女儿又刚刚的出生,负担很重,王淦昌的妻子听人家说羊奶可以治肺结核,就买回家三 只羊,天天在山边放羊,王淦昌心疼自己的妻子,于是就说自己上班的时候也带一只羊 吧,于是王淦昌就成了牧羊教授了,他一手牵羊,一手拿书给学生们讲课。浙江大学现在 还穿着当时王淦昌的故事。不过这段经历却是王淦昌很看重的回忆,毕竟夫妻在一起共患 难的岁月永远是最难忘的。 1984 年 4 月 18 日,联邦德国驻华使馆.西柏林自由大学校长黑克尔曼教授代表西柏林 自由大学庄重地授予王淦昌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50 周年.这个被德 国人趣称为"金博士"的荣誉,是专门为获学位 50 年后仍站在科学第一线的科学家们设立的. 王淦昌是享有这一荣誉的唯一中国人.黑克尔曼校长称他为研究基本粒子的卓越科学家,是 西柏林自由大学的骄傲. 04 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简历]隐姓埋名 30 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男,87 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 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 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 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 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 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 多年中,8 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 的,母亲从 63 岁盼到 93 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 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 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 24 个省市的 2000 多 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 ] 1964 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 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 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 300 米,是世界上核 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 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名片]誓言无声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 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