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指导——最新作文模拟,有范例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作文指导——最新作文模拟,有范例有解析

ID:682790

大小:48.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高考作文指导】 最新作文模拟,有范例有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Bilibili 网站发布了一段“前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后浪》中说到: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你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年轻 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有青年回应到:“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这一代。所有的知识、 见识、智慧和艺术,不管在哪个时代,终究属于那些有条件发现并理解它们的人们,能容得 下多元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的,不是年轻的躯体,而是先进的思想。” 作为“后浪”,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前浪的评价,如何理智地看待自己?请综合材料 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范 文】 中华文化需要传承 俗语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但是,如果没有“前浪”提供的能量和机 遇,“后浪”也难以奔涌;后浪蓄势,又催促着前浪奔涌,奔流不息。河流如此,生命传承 如此,国家发展也是如此,文化传承更是如此。 一名 90 后女孩钟嗣源因热衷于传统文化,立志做一名传承者,决定毕业后去玉皇观做一 名道士,投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这是当今社会十分罕见的事了,如今互联网信息 技术发达,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人反而减少。但中华文化需要 传承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古人们总结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孔 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人皆可以 为尧舜”等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明 道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悟人生。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如今,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各种各样的 西方节日在国内兴起,反倒是一些传统节日无人问津,各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不断出现,试问 有谁还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位 90 后女孩能够不忘炎黄子孙的使命,投身于传承传统 文化的事业中去是她强烈责任感的体现,但这并不只是她一人的责任,这是我们 14 亿中国人 共同的责任。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它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走向兴盛, 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所有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协作,发展该民族。 现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需要一种新的传承 方式,创新型地传承。钟嗣源身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可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建立富 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让传统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传承效果。在很 多时候,大胆创新比按部就班和亦步亦趋更为有效,在文化传承方面更是如此。她可以在发 达的互联网领域适时的创业,让传统因素与互联网因素相碰撞,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也许会有更大的火花。在一边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创新文化,是值得选择的更好的传 承方式。 中华文化需要传承者,我们便是这众多传承者的一员,我们应该始终不忘作为炎黄子孙 的使命,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民族兴旺起来,使国家强盛起来,使 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的传承之下发扬光大。 【审 题】 本题材料主要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年轻人尽情地享用文明成果”,一是只有具有先 进思想的人才能理解和吸收人类所创作的文明成果(多元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前一个观点 2 有些片面,年轻人只是被动地享用成果,后一个观点强调年轻人要具有先进的思想,才能吸 收并传承人类文明成果。 【参考立意】 1.奔涌吧,后浪! 2.中华文化需要传承。 3.青年有创新,国家有奔头。 4.青年是中国最好看的风景。 【参考素材】 1.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 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 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 尤为重要。清明节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 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 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 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2.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 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 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 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 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 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 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 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 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3. 青年是中国最好看的风景,他们心里有“火”,眼中有“光”。“火”是蓬勃的生命力, “光”是睿智的远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精神品质,推动着中国不 断发展。当互联网刚在中国兴起时,青年马云抓住机遇,借着火与光,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缔造了中国电子商务帝国,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微信之父”张小龙, 靠着对信息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上书请命,开发微信,如今,微信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并改 变了我们的生活。 4.他们用青年的热情,用青年的灼见,用青年的奋发,证明了知识就是生产力,有知识的青 年,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强大储备力量。他们不仅是最好看的风景,还拥有创造更美好风景 的智慧潜力,并将传递给下一代青年,创造更美的风景。 5.青年是中国最好看的风景,他们不怕吃苦,用奋斗谱写华章。在中国,我们有一大批拥有 知识文化的青年,若给予他们足够选择的空间,他们就能创造新辉煌。2020 年疫情期间,外 卖小哥高晓治用无畏的勇气,成为北京城里的一抹亮色,穿梭服务,给疫情下的百姓带来希 望。他把外卖送出事业的新高度,荣登《时代周刊》封面。北师大硕士研究生黄文秀毕业后 回到大山,为山区扶贫事业积极奔走,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把青春洒在了祖国大地, 用奋斗谱写对祖国至深的爱。 6.这就是中国的青年,他们朝气蓬勃,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富有梦想,勇于担当, 在拼搏奋斗中绽放光芒。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 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共在一条奔涌的河流中,这条大河就是中国。大河想要奔腾不 息,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保持蓬勃的朝气,拥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怀着“唯有奋斗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奔涌,奋斗,把青春热血洒在祖国的边 防哨所,洒在科研实验室,洒在扶贫复兴的大道上…… 3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近年,电影《一代宗师》展现了中国功夫片浓浓的艺术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获得 国内外一致好评;电视剧《延禧攻略》凸显宁静的“延禧莫兰迪”之美,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红遍大江南北。 ②2015 年戛纳电影节,某女星身着东北红绿大花裙,给人强烈的眼球冲撞,惹得国人纷 纷吐槽;金鸡百花奖作为中国大陆最权威的电影奖项,却每年用着毫无设计感的海报,给人廉 价和粗糙的感觉。 ③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エ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 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 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各美其美,美人 之美——谈我的审美观”座谈会上发言,分享你的审美观。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身份,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 文】 以欣赏之眼看别人的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欣赏之眼看别人的“美””,以此来谈谈我的审美观。 舒婷说:“心境、心态的差异,犹如不同程度的光,折射在山水上,衍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来。” 看山水如此,看人亦如此,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光芒,不仅会让自己怀抱一颗宽容淡泊 的心,也会让自己在欣赏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美”不是毫无原则的,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包容的心毫不 做作地、毫不谄媚地赞美。就拿段祺瑞来说,若是单纯的从政治的角度讲,在所谓的“成王 败寇”的至理名言下,纵使他抗日有功,怕也弥补不了他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十分之一。但从 人格魅力上,他却让人十分敬佩。自三一八惨案(并非段祺瑞下令开枪)后,他当场在受难 者家属面前下跪,自疚神明,从死吃素,至死不食肉。即使是被众人唾骂的负面人物,如果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段祺瑞,你也许会看到他身上那隐藏的美。 歌德当街而立,向王室马车脱帽致礼,贝多芬却对此嗤之以鼻。胡适受逊帝溥仪之邀, 与这位十七岁的寂寞少年谈心,却被鲁迅抓住题材大家挖苦。坦白地说,歌德彬彬有礼而胡 适仁爱,并非一味谄媚、奉承。所以,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美”,而是一味挑剔、 挖苦他人,这样的错误即使是贝多芬、鲁迅这样名人也难免会犯,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我见青山多妖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正是所谓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代的文人雅土,都是在看风景的时候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的。在欣赏 别人“美”的同时,不可忘记也要回头审视自己。倘若只停留在欣赏的阶段恰似向别人的借 了一样令自己目眩神迷的宝物,纵使能够把玩把玩,但终究不是自己的。我们既要用“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欣赏、宽容眼光看待别人的“美”,又要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心态去见贤思齐,学的别人的“美”,如此这样的人方能如钻石般折射出比星光更闪亮更 耀眼的光芒。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互相竞争、互相补差而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便是明证。世 界上嫉妒贤能的人太多,而欣不能赏别人的人却比比皆是。我愿如钻石,赞汝之才,学汝之 能,赏汝之美。 如果大家都以欣赏之眼发现、欣赏别人的“美”,那么你将亲见到百合花开,感觉到暗 香浮动。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解 析】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4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的作文题目,三则材料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审美。第①则材料的 事例是正面的,电影《一代宗师》和电视剧《延禧攻略》的成功,充分说明我们应积极汲取 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挖掘并创造我们中国特有的“美”。审美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割断 历史。展现具有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发挥民族特色的审美,不仅在中国有市场,而且可以征 服全世界。第②则材料是反面材料,反映了审美中低俗、博眼球、粗糙等问题,说明我国审 美现状不能尽如人意,需要正确的引导。第③则材料,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审美的理 论导向。 学生只要能从材料出发,明确写作对象,提出自己对于审美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主 题可以涵盖审美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写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 【立 意】 1、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 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 2、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大而言之,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 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3、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4、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 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素 材】 1、奥黛丽 赫本普说过:“想让你的眼睛美丽,请看到别人的光芒;想让你的嘴唇迷人,就 赞美别人的优点。”奥黛丽赫本不就像那颗钻石一样,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美,故成就了自 身的熠熠生辉。 2、旷世奇才——纳兰性德,他谈笑之鸿儒皆为汉人学士,对酒言诗,高谈阔论,正是因为纳 兰看到了汉人文化的光芒,并虔诚以待,才有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时秋风悲画扇” 的千古绝响。 3、孝文帝驰马奔腾,于中原大地上挥斥方遒,他意识到鲜卑文化的落后。于是一股“封建化” 的柔风袭遍神州大地。……花柳繁华的阶前,余烟袅袅,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正是 由于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感受到“千年才情”的光芒,潜移默化中也升华了自身, 自己的美也显现出来了。所以说,美人之美,故能就自身之美。但是,美人之美,需要我们 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4、美人之美,本身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学习美的过程。既然是学习就少不了一份平和、 谦逊的态度。假使一个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周围的光芒,那么他的世界只会越来 越黯淡无光。人无完人真诚地对待他人的美,既展现了一份求上进的认真美,也在无形之中 受到他人美的熏陶。有这样一句话“你其实就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 【结 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 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 取,如此题可围绕“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这一中 心论点,接着分别论证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然后论证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达到天下 大同。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列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春江花月夜》 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在今春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一大批 90 后慷慨请战,和前辈并肩作战,用肩膀扛起时 代的责任,充分显示了代代相承的中国力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字数不少于 800 字。 【范 文】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面 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8.5 万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工作,1.2 万多名“90 后”甚至“00 后”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他们迎难而上,继承优良传统,勇敢地肩负起了这个时代赋予青年 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青年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奋进者。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是先 辈们的;理想和信念。如今,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代代相传的精 神力量。在战役中,青年们像先辈们一样,听党话,跟党走,无论是冲锋在前“医者仁心” 的年轻白衣天使,还是“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铮铮誓言的年轻战士,无论是在防疫定 点医院、科研院所,还是在城乡社区、田间地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力量让党旗、团旗在防 控疫情的第一线高高飘扬。 中国青年是厚植爱国情怀的践行者。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 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爱国 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这场疫情大考 中,青年们完美继承了爱国主义传统。面对疫情,一群朝气蓬勃、砥砺奋斗的 90 后、00 后 “战士”,他们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惧风险,写下请战书、立下军令状, 走出“小家”服务“大家”,踊跃参加各地组建的“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自觉将自己的 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小我融入大我,将爱国情、强国志、报 国行融入到共同抗击疫情中,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誓言,使爱国主 义成为自己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中国青年是担当时代重任的逆行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 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敢于担当是儒家子弟 的教养,而此次疫情,青年们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责任”“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面临 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应对重大挑 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需要青年担当大任。面对疫情,广大青 年敢于挺身而出,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 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在防控一线的“逆行大军”中,无论是主动请缨奔赴战疫的一线医护 人员,还是物资运输、社区服务等战役现场,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凝结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战疫增强信心、贡献力量。在这场全民战役中,青年无疑是一股重要而又强大的力量,相 信他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青春力量,在决胜疫情这场大考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中国青年是勤学苦练的学习者。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 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 青年肩负的时代使命要求青年要下苦功夫,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历史地看,在人类与疫病 的斗争中,防疫战也是科技战。“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 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这场战役中,无不彰显了青年的担当和在利用互联 网、区块链,科技创新赋能疫情防控中的才干。广大青年主动学习,勤学苦练,将每一次的 锻炼都当成是一次增长才干、练就本领的挑战。在实战中,学习英雄模范和事迹,锤炼品德 修为,崇尚科学、崇尚奉献、崇尚担当。利用远程学习、网上图书馆等方式学习,努力掌握 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用读书积蓄力量,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6 “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 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面对疫情大考,中国青年扛起代代传承的大旗,坚定地担负起了 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谱写了新时代 中国青年“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的光辉篇章。 【解 析】 这一则材料作文,由四部分组成。材料一是《列子》“愚公移山”当中的句子,意思是人是 可以代代传承的,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材料二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同样阐述 了人生代代无穷的道理。材料三是张载《横渠四句》当中的句子,“为天地立心”,就是为 人间社会确立价值标准;“为生民立命”,就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找到前途和意义;“为往 圣继绝学”,就是把以前先贤的学统继承下来;“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创造一个永久和平 安宁的社会环境。表现了大气魄、大担当。而材料四,是说抗击疫情时“一大批 90 后慷慨请 战,和前辈并肩作战,用肩膀扛起时代的责任,充分显示了代代相承的中国力量”。可以说, 材料四正是前三个材料的具体体现,即体现了代代相承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立意】 1. 新青年传承老责任; 2. 抗击疫情,看我“青春力量”; 3. 这一棒,交给我; 4. 青春不辱使命。 【参考素材】 1. 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交锋中,这些“ 95”后的青年干部已逐渐成长为抗击疫情的新 生力量,用果敢坚毅的背影、热血青春,筑起抗击的坚固防线。他们坚守岗位,用行动实践 责任与担当,告诉众人,“我们虽年轻,但请祖国和人民放心,这一棒,交给我!” 2. 智博会召开时,他们穿着红色的马甲在场馆外为坐公交车和问路的市民提供服务,成为一 道流动的风景线;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时,这群年轻人积极奔赴一线,在各个公交站场帮助 车辆消毒、为乘客测量体温;春天来临,他们又带着对收获的希望去播撒下希望的树种;复工 复产后,他们又奔赴街头,调查乘客的出行需要和数据…… 3.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不乏 95 后青春的身影。因为年轻,他们从事的都是基础工作,在 每一个团队中都是新兵。但也正因为年轻,他们是每一个行业的未来,每一项事业的接班人。 疫情防控时期的特殊性,在各种压力、危险考验中工作的非常经历,都让 95 后在入职伊始, 就经历了一次大考,经受了一次磨难。这些家人眼里的宝贝疙瘩,同事身边的职场新人,在 空前的挑战面前,承担着职责使命,贡献出青春力量。我们采访和记录的这些 95 后,是环保 工作者,是空乘,是出租车司机,是社区工作者,是城管队员,是物业工作人员。他们的职 业很平常,工作很平常,话语也很平常。但正是像他们一样千千万万的平常 95 后,在疫情防 控中出乎意料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新的变化,看到了新的希望。 4. 不惧,本是青春模样;不退,彰显青年担当。 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张脸庞虽然稚嫩,眼神却透露着坚毅;一个个虽是“职场”新人,却责 任感爆棚,其实他们并不“佛系”。 “我的城市生病了,我要尽我所能帮助她。”宋子轩说,科室里像他这样的 90 后是绝对主力。 面对疫情,大家都选择了留守,有人大年三十前从黄冈赶回来,有人连续值守 48 小时没合 眼……“疫情我也怕,但不会退缩。”宋子轩说,虽然天天加班加点,但想着有这么多人在 坚守,有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来支援,自己作为武汉人更没有理由不坚持。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最近,有大一女生跟妈妈要 4500 元的生活费,被拒后感到委屈,并坦言 2000 元的生活费捉襟见肘,这引起了网友的一片热议。 7 材料二:近日,“00 后大学新生向父母借钱上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00 复旦新 生曾健宇告诉记者,暑期已挣得部分学杂费,其余是找父母“借”的,以后会尽量“还”给 他们。父亲和他说过,“你 18 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他对自己的开支 有清晰规划。除了日常开销,还计划每月存两三百元做创业基金,打算在大学做程序开发赚 生活费。 对于以上事件,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时评,或向事件的相关人员写一 封信,体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范 文】 向父母要钱,何以理直气壮 近日,有两则和大学新生有关的新闻刷屏了。一则是,00 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 钱”上大学,引发网友热议,他表示,暑期已挣得部分学杂费,其余是找父母“借”的,以 后会尽量“还”给他们。另一则是,有一大一女生跟妈妈要 4500 元的生活费,被拒后感到委 屈,并坦言 2000 元的生活费捉襟见肘。一时间,网络掀起关于大学生活费的争论。 “借钱”上大学 vs 生活费要 4500 元,两件事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是大学新生追 求自我的独立与自主,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追求财务自由,或者说是 自给自足,给父母分担,并通过独立的规划助力自己成长;另一个是,大学新生把父母的付 出当成理所应当之事,父母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难以接受,不会为父母着想,过于自 私自利,更别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了。 同样都是大学新生,但做出了不一样的价值选择,高下也立判。和父母“借钱”上大学 的新生,受到的更多是鼓励和赞扬,而和父母生活费要 4500 元的新生,则面临着舆论的否定 和批评。理由也都很简单,那就是前者懂事,后者不懂事。 从目前的大学生态来看,这两个新生的表现,基本就是大学生群体“众生相”的一个现 实缩影。每一种表现,在大学生群体里都不是少数的存在,都有一定普遍性。而两者最关键 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积极追求断奶状态,另一个是要把自己的“不断奶”状态坚持到底。 我们都知道,上了大学的学生,基本都年满十八岁,处于法律层面的成年状态,是走向 独立人生,开创属于自己世界的起点。不过,这一时期还存在一个现实矛盾点,那就是大学 生虽然已独立生活,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大多还需要家里的扶持和帮助。而在走向成年的 过渡人生阶段,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一定庇护,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人生时期的大方向依然是,走向自我成熟与独立,培养和提升自 己的社会生存能力,为走向社会的真正独立生活打好基础。而家庭和社会的一定庇护,只是 这一大方向的辅助力量而已,而绝不能成为追求大方向路上的荆棘,阻挡着个体的独立与成 长成熟。 显然,那个和父母索要 4500 元生活费未遂还要委屈的新生,是与这大方向相违背的,因 为至少目前从她身上看不到独立成长成熟的影子。大学时期做不到经济独立没关系,毕竟大 多数大学生都做不到,但若做不到经济独立的同时,还将自己物质私欲进一步放大,并将这 份多出来的压力转嫁在父母身上,那就是“坑爹”了。 大学一个月生活费就要 4500 元,可现在应届毕业生月薪不足 6000 元。如果这 4500 元的 生活费养成习惯,毕业后也延续下去,那再加上房租水电,结果就是自己养活不起自己是大 概率事件。而且众所周知,由奢入俭难,届时怕不仅不能自给自足,还可能会发生更严重的 “啃老”。如此,这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寄生虫”了。对此,当警惕,需极力唤醒这类大 学生沉睡已久的独立意识,否则,后患无穷,这些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反思的点。 至于那名“借钱”上大学的新生,只能说其想法和行为践行中,有独立自主的苗头,而 对其未来走向,目前也不能妄下结论。也有网友这样提醒他,学生时期好好读书,别想着挣 钱,不要着急挣钱。这样的提醒是担心其在金钱的追求中迷失自己,进而荒了学习,毁掉了 8 一辈子的筹码,是有道理的。 鼓励学生走向独立自主,这没错,但也切忌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明白,独立自主的真正 追求是,学生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能科学理性地看待金钱,树立正确三观,平衡学业和 课外实践,走向充满阳光的未来。 教育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生活费要 4500 元的学生,要及时纠偏,助其摆正心态和 思维,而对“借钱”上大学的学生,则要积极护航,呵护其独立自主的苗头,避免其在实际 中走偏。以上这些,才是这两个事件应该产生的现实启示。 【解 析】 这是一则时评类作文。材料给出了两个大学生的不同的做法,一个是向父母“要”钱, 一个是向父母“借”钱。这样的素材很有争议点,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写作的兴趣。 但是要想写的好,还需要注意几点。一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表面,对两个学生或肯定或 批判,要将他们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挖掘出来,这是看学生思维的深度的;二是,将他们作 为大学生们的代表,来看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问题,探讨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得失,甚至思考 到祖国的未来;三是,需要考生思考,“要”钱的学生究竟错在哪里了,是不是一点钱也不 能向父母要?“借”钱的学生是光有优点吗?需要注意什么?其他学生该不该不顾自身条件 盲目向他学习?怎样平衡学习和“挣钱”的问题? 【参考立意】 1. 有一种独立叫向父母“借钱”上大学; 2. 向父母要钱,何以理直气壮? 3. 青年人,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4.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激发自我奋斗的勇气; 5. 莫让“挣钱”毁了学业。 【参考素材】 1.在不少大学生看来,父母承担其学费、生活费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有的甚至不顾 家庭的实际情况,不断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如果父母不答应、不满足,他们就难以接受, 甚至还要责怪父母。这充分暴露出,当下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 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巨婴”,家长和老师都在为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而担心。 相比之下,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与鼓励。因为是向父母“借” 钱上大学,曾健宇对自己的开支有了清晰规划,除了日常开销,还计划每月存两三百元做创 业基金,打算在大学做程序开发挣生活费。因为有“还钱”的压力,曾同学不仅学会了如何 管理生活费,更有了创业的动力,而这些都是走向社会、应对激烈竞争的加分项,与那些只 会一味伸手要钱的同学相比,曾健宇成熟多了。 2.大学生要的生活费越多,家庭支出也就越多,因为生活费绝大多数来源于父母。 中国青年网 2017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 95%的受访者生活费由父母提供。 由于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学费和生活费一般都由父母承担。相比之下,美国的大学生就没 有这么舒坦了。 美国沙利美学生贷款协会的数据显示,一个普通家庭大学生一年的费用支出,主要来自 5 部分——奖学金+贷款+父母资助+自身存款+亲友借款。 父母资助只占很少一部分。CNBC 在 2017 年 6 月发布了一份针对 800 名大学生家长的调查, 发现父母大约支付上大学成本的 1/3。 绝大部分的美国大学生要贷款上大学,工作后慢慢还清。如果毕业没找到好工作的话,可能 一辈子都在还贷。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