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时鲜素材集锦之“中国道路中国梦”之我身边的党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时鲜素材集锦之“中国道路中国梦”之我身边的党员

ID:682341

大小: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中国道路中国梦·我身边的党员 【导语】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一艘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 远的巍巍巨轮,一代代共产党人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人 民日报》推出系列文章,和读者一起从身边的普通党员、平凡故事中,感悟精神 的传承、信仰的伟力。 “正步”人生 从未“稍息” 于保月 来源:人民网 不少人都见过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飒爽英姿,但也许并不清楚仪仗队队员为 此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有着近 30 年仪仗兵军旅生涯的老兵程志强,就曾是 这支光荣而神圣队伍的一员。可以说,程志强的军旅生涯,就是一段奋勇争先的 “正步”人生,从未“稍息”。 刚入伍时,程志强背有点儿驼,两条腿也有些“罗圈”,两只脚呈“八字形”。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仪仗兵,他睡觉时坚持用背包绳把两腿捆在一起,还经常在 太阳底下练静站,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最多时曾经连续站了 6 个多小时。 程志强的成长经历,正是这支队伍苦练本领的缩影。在每位仪仗队队员的日 常里,每天都需要重复数万次踢正步的单调动作。不管三伏,还是三九,从来是 汗水淋淋。据统计,每个仪仗队战士每年平均磨破 7 双训练皮鞋,立正姿势练站 立一动不动,一次就是 3 小时;双手扶膝上身挺立练坐功,一次就是 3 小时以上; 迎着阳光练眼功,40 秒眼睛不眨一下……苦吗?太苦了!但仪仗队队员却说: “苦得值得!” 值不值,“战场”上见分晓。在 1984 年国庆阅兵中,作为军旗手的程志强 在分列式中,要以每分钟 116 步的速度,在 8 分 33 秒中走完 991 步正步,精准 走过天安门城楼前东西 743.25 米的路面。当他踏下最后一步,电子秒表显示的 时间正好是 8 分 33 秒。此时此刻,停止线正好与他皮鞋的后跟半圆相切,分毫 不差!正是平日里流下的汗水、点滴的付出,锤炼出一丝不苟、分秒必争的精神, 砥砺着军人昂扬向上、奋勇向前的风貌。 如今,仪仗队迎来了不少“90 后”“00 后”,还增加了女兵分队。虽然年 轻,但他们融入到了仪仗队这个光荣的群体里,把祖国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珍贵, 时时刻刻激荡着新时代青年蓬勃的朝气和活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仪仗兵, 成长为仪仗司礼任务的排头兵。让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这 一信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仪仗队队员的血脉之中。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台上一分荣誉,台下一吨汗水”“台上正步 一百米,台下苦拔一万里”……从程志强 40 多万字训练心得和体会中总结出的 《队列四步教学法》,在全军部队和院校推广。《中国仪仗兵》歌声嘹亮,无数 个程志强式的中国仪仗兵,把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全部融进了“正步” 人生的每一个眼神、表情、动作、步伐之中。今天,程志强虽已退休,但仍然致 力于仪仗事业,在企业、在街道、在学校,把三军仪仗队“献身仪仗,为国争光” 的爱国爱军奉献精神播撒进更多人的心田。 2 一双特别的手 王成绩 来源:人民网 这是一双很特别的手。一眼望去,右手只有两根手指、半个手掌,拳头都攥 不起来……但是,正是这双残缺的手,带给人前行的力量。 这双手的主人叫史君高,他今年已经 90 多岁了。他年轻时是一名解放军战 士,退伍后曾任山东省栖霞市唐家泊镇肖家夼村党支部书记。记得小时候,我和 小伙伴玩耍时闯了祸犯了错,严肃的老书记从不大声呵斥,而是用这双我们那时 觉得“可怕”的手挥一挥,我和小伙伴们就会认错离开。 后来,我从长辈那里得知了这双手背后的故事。老书记参军时打了不少硬仗。 一次战斗中,为了突破敌人的防御网,他把导火线剪去一块,扛起炸药包冲向碉 堡。碉堡被摧毁了,他却不幸负伤,右手被炸断三根手指,腿上残留了炮弹皮。 每每回忆起这浴血鏖战的烽火岁月,老人都会打开话匣子,讲述一个个英勇的细 节,重温一次次光荣的胜利。 退伍后,这双紧握钢枪、敢打敢拼的手,变成了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手。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史君高继续积极为国家做贡献,为百姓做实事、做好 事。他带领群众修路修渠挖水塘,提高农作物产量,建设美丽家园,帮助村民逐 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30 多年过去了,他渐渐成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一 个传奇,也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一颗保卫家国、保卫人民的心,在哪里都会发光发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斗争中,老人第一时间捐赠了 1000 元。他的心愿很简单,就是为奋战在一线的 “战友”,再备几个口罩、再添一分守护。他说:“我是个老军人,也是个老党 员,我想做一辈子好军人、好党员,再为国家做一点贡献,再给中国加一次油!” 鲜红的党旗下,老人用半只手敬了一个礼,这种“以身许家国”的付出和奉献, 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力量。 当领取军功章、手捧鲜花时,他的这只手并没有攥紧。对于荣誉,老人看得 比谁都豁达。他总说,自己没什么功劳,功劳是国家的、是党的。放眼神州大地, 从在部队保家卫国、回地方为民造福的老英雄张富清,到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的 “布衣”院士卢永根,从一辈子践行初心使命的“花萼愚公”周永开,到无私奉 献担使命的“老师妈妈”张桂梅……这是一张永远写不完的名单,也是一种始终 不变的信念。这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展现出人格的魅力,饱蘸着信 仰的味道,矗立起精神标杆。 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更幸福,奉献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将责任、担当和奉献 贯彻一生,是这双手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在高原荒滩播种希望 扎西顿珠 来源:人民网 格桑花,西藏人民心中最美丽的花儿,寄托着高原儿女渴望幸福吉祥的美好 心愿。张来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有着东北人的豪爽和热情。这位援藏 干部,凭借实干和坚守,在雅鲁藏布江畔的荒滩上开垦出一条通往幸福生活之路。 18 年前,40 岁的张来智响应号召,入选成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批援藏 干部。每逢旱季,雅鲁藏布江两岸不少荒滩地经常是一幅砾石遍地、黄沙漫天的 3 景象。想到自己在内地发展生态的工作经验,张来智反复思考如何让这里绿起来, 让周边老百姓也跟着富起来。 说干就干。在各方支持下,张来智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选中了一片荒 滩地,打定主意修复生态,发展休闲旅游。困难随处可见,挑战接踵而来。高原 生态脆弱,气候恶劣,再加上荒滩地里土壤成分极少,尽是些沙子石头,林木都 不好养活。土地硬?那就尖镐、钢钎及铁锹轮番上阵;氧气少?那就两个人换着 挖……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曾经荒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优美 的景色吸引来了市民及周边村民,就连过往的游客也经常停下车来歇歇脚。 2013 年,张来智又面临一个抉择。是像大多数离退休同事一样,回老家或 是中意的城市安度晚年,还是继续完成生态修复的事业?几乎没有犹豫,他选择 了后者。修水渠、剪树枝、浇水……为了干活方便,他干脆就近搭起几间小房。 如今,近 80 亩的荒滩地被郁郁葱葱的沙棘、杨树林覆盖,汩汩流水沿着人工水 渠润泽林间,筑巢的鸟儿在枝头鸣叫,整体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生机盎然的景 象令人赏心悦目。 对张来智而言,从牡丹江旁到雅鲁藏布江畔,变的是奋斗的地点,不变的是 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所有力量的信念。选择可以不同,但坚守何其相似。科研 工作者的坚守,让科学难题迎刃而解;驻村干部的坚守,让脱贫攻坚捷报频传; 解放军战士的坚守,让祖国领土不受威胁……无数共产党人以“功成不必在我” 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凝聚起奋斗的激情和力量,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奇迹。 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离不开日积跬步至 千里的韧劲。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事做好, 平凡的人也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奋斗的人生正青春 翁敏华 来源:人民网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在今年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 上,我的妹妹翁蓓华和她所在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真情演绎了一首歌曲 《少年》,节目播出后吸引了不少目光,许多人被他们的赤诚和热情打动。但是, 熟悉翁蓓华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学 习上的平凡劳动者。 在赴清华读书之前,翁蓓华是上海汽轮机厂的一名工人,在食堂工作。“党 叫干啥就干啥”,她每天起早贪黑坚守岗位。后来,她进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热物理专业学习。当时,全国的钢铁产量不高,工矿生产的加热炉迫切需要热工 参数的自动控制。师生们都来自生产一线,老师自编教材、自刻蜡纸,带着学生 们到钢炉前“现场教学”,一点一滴地传授知识技能。还记得,妹妹上学的时候 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图书馆座位抢得厉害,要一大早就去;老师们讲课实打实, 一堂课要讲两堂课的内容。”学生求知若渴,老师全力以赴,成为那个时候为建 设祖国争分夺秒、义无反顾的生动写照。 毕业后,妹妹又回到了上海汽轮机厂,从事热工检测和质量管理工作。工作 中,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进修的脚步,向老工程师学,向老工人学,终于成长 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高级工程师。有一回,某地发电厂的一台汽轮机出了点问 题,妹妹带着团队前往处理。经过测算,她力排众议,认为当地的起重机完全可 4 以实现就地检查。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仅为生产企业节省了大量成 本,而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现场的人回来后描述:“你妹妹戴顶帽子、一副太 阳镜,在台阶上气定神闲地站立,举起喇叭指挥的样子,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这是她一生为之奋斗的学业、事业,“没几把刷子怎么能行”。 退休后的翁蓓华,依然闲不住。60 岁那年,她开始投身风电事业,工作生 活在东台风场,每周回一次家。黄海滩荒芜冷清,生活自然没有上海方便,但那 些耸立在海边、旋转着的高大银白色风机,挺起风电事业的胸膛。如今她快 70 岁了,一边参加校友会合唱团,一边在福利院做志愿者,教残疾人唱歌。“为祖 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矗立在清华体育馆边上的标语,成为她的人生信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胸怀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谈到演 出的感想时,妹妹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正参加当时的少年宫《学习 雷锋好榜样》的合唱;我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正参加清华大礼堂的合唱比赛。” 心怀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人生正青春。走过万水千山,继续跋山涉水,一定能见 证更美丽的风景,收获更精彩的人生。 细节处见真功夫 高翔 来源:人民网 “有烦心事、有困难事,就找‘丁妈妈’。”在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蒋 家桥社区,丁素芳的名字被很多人记在心里。她从事居委会工作近 20 年,不仅 是群众身边的知心人、热心人,而且是名副其实的“绣娘”,把“绣花”功夫应 用到了基层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扶危济困中尽显“绣花情”。“绣花”功夫的关键在于精细,要急群众所 急、想群众所想。在蒋家桥社区,丁素芳积极发动支委会委员在平日里与群众唠 家常,在闲聊中建立感情,了解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工作中送温暖、 传温情。多年来,社区部分居民自发成立了“丁妈妈帮帮队”,活跃在基层社区 一线,为社区居民化解矛盾、为困难家庭解决生活难题,有力增强了他们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社区居民感慨:“‘丁妈妈们’个个亲切又随和,找她 们聊聊不仅少了烦心事,而且能及时得到帮助。” 在排忧解难中淬炼“绣花技”。“绣花”功夫不是花拳绣腿,而是要在细节 处见真功夫。蒋家桥社区在发展过程中,一度面临售后公房小区的物业管理难题。 对此,丁素芳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在街道的支持下出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小区实际入手,将物业账目公开化,引导居民参与小区共治,最终每户居民每 月平均增加的支出,折合每平方米不到一角钱,圆满解决了这个难题。小区环境 改善,物业步入良性循环,为其他地方解决此类问题积累了经验。由此可见,基 层工作越是纷繁复杂,越要精准施策、精细工作,力求细心精心、精益求精。 在急难险重中练就“绣花功”。“绣花”功夫不仅是一种干事创业的态度, 也是一种创新创造的能力和行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区工作带来不 小压力。丁素芳尝试采用“彩虹图”呈现社区一线的疫情排查情况。这种用分色 图来展示不同人群轨迹的方法,既醒目又直观,让所在社区居民能够随时精准掌 握疫情防控状况,为更好更快掌握流调信息、阻断疫情传播提高了工作效率,构 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事实上,不只是疫情防控领域,在城市管理的各个 方面,都需要在观念、标准、方法上下“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 智能化管理水平。 5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丁素芳的忙碌,是广大社区工作者用心用情为群 众服务的缩影。他们平凡普通,却有着服务千家万户的担当;他们默默无闻,却 有着一心为民的情怀;他们日复一日,却掌握了一门精准化、精细化的“绣花” 功夫。对丁素芳们来说,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是社区工作的职责所在, 也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所系。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